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2010-08-15 00:52黄俊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33期
关键词:降压药研究进展原发性

黄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区黄俊诊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9)

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黄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区黄俊诊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9)

原发性高血压(esssential hypertation)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药物治疗已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就抗高血药物的研究做一综述。

高血压;降压药物;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esssential hypertation)在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常见病、多发病,抗高血压药物已经是世界研究的热点。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 min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2]。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1 高血压现状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3]。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有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另外我国农村高血压发病率正在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少;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年轻人群比老年人群更明显。35~4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74%,女性为62%[4]。总体来讲,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快速增加。我国成年人中估计高血压人数已经从1960年的3 000万增加到1980年的5 900万,而后又增加到1991年的9 400万,而现在是1.6亿,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600多万,另有150万人死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

2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近年来多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作为首选药,尤其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者尤为适宜,对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亦甚安全;亦可选用酶抑制剂,对伴有心功能欠佳者更好,对血压过高上述两药可同时应用;对有心动过速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对心肌梗死后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过早搏动可能有预防猝死的作用;对持久血压不易下降者有时需上述三药同时应用,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并经常随访。近年研究证明,硝苯地平与卡托普利有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故特别适合高血压合并心脏病患者。

2.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对正常的心血管系统发育,电解质和体液平衡,血压调节,以及病理状态下心血管系统结构与功能重塑中起重要作用[5]。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心血管系统组织局部的RAS处于激活状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降压,对血脂和血糖代谢无不良影响,而且具有多器官保护作用,能防止和逆转心血管重塑,副作用较少,现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降压药物[6-7]。

2.2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是一组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的药物。由于抑制钙离子通过细胞膜上钙通道的内流,因而称为钙通道拮抗剂。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及硝苯吡啶、尼群地平。近年研究表明,钙离子拮抗剂可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尤其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者尤为适宜,对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亦甚安全[8]。

2.3 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的降压药

5-羟色胺(5-HT)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肠道嗜铬组织和血小板中。其受体根椐对不同配基的亲和力可分为7类,各类中又可分为若干受体亚型。5-HT1A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中枢,交感神经末稍及平滑肌细胞上,介导血管扩张,而5-HT2受体则导致血管收缩。5-HT可通过HT2受体使体内缩血管物质如组胺,PGF2α,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作用增强,也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在某些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中起一定的作用[9]。酮舍林(Ketanserin)是高度选择性的HT2受体拮抗剂,兼有较弱的α1-受体阻滞作用,能干扰5-HT的缩血管作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器官血流增多,血压下降,尚能阻断5-HT导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10]。乌拉地尔(Urapidil)可阻断外周突触后膜α1受体,兼有兴奋中枢5-HT1A受体,抑制外周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而降压。本类药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因对中枢的5-HT1A受体有兴奋作用而阻断反射性的心动过速。对心输出量,动脉压力感受器,心肺反射无影响。由于5-HT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类药物尚未广泛用于降压治疗,也未见更新型的药物报道。

3 小结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不能按统一模式进行治疗。因高血压病的病因、病程、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强弱不一,即使各方面大致相同的患者,对同一降压药的反应也不一致。①临床实验表明,所有的降压药物用到足量时,降压效果相似,但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11],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降压药物。②尽量采用服用方法简便的药物,如服用长效降压药,或缓释、控释的降压药物,这样每日只需服药1次,有利于长期坚持服药,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③药物治疗应从单一药物、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同时要选择副作用少、易为患者接受的药物。当达到足量后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时,则采用联合用药。④坚持长期治疗,可根据血压的变化适当调整药物的用量。总的原则是使血压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12]。⑤切忌血压下降得太快,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应注意这一点,防止血压骤降而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受到损害。⑥每种降压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患者和家属都要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当药物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时,应更换药物。⑦联合使用两种以上降压药时,应了解这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配伍禁忌。在选择联合应用的药物时,应尽量选择能相互增加协同降压效果,而又能减少其毒副作用的药物。⑧若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选择降压药时,应避免使用能加重并发疾病的降压药物。⑨判断药物疗效时,不能只看其降压效果,应将降压效果与并发症是否逆转或纠正,进行综合考虑。

[1]王德传.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10,45(6):610-612.

[2]黄金,田玲,程民,等.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新进展[J].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1):59-63.

[3]吴春生,袁海燕.新型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3):38-39.

[4]苏婉霞,杨春旭.高血压病多因素社区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2):2112-2114.

[5]梁斌,杨志明.血管紧张素-(1-7)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596-599.

[6]潘伟男,封芬,陈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认识[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10):782-784.

[7]许恒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认识及靶标抗高血压病药[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46.

[8]徐慧春,谌剑飞,彭国顺,等.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2,5.

[9]戴勇,彭武建,李体远,等.导入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实验研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5,5(2):452-456.

[10]罗辉.近年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0,29(5):119.

[11]陈晓平,王斯.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与靶器官保护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3):129-133.

[12]张廷杰,廖晓阳.高血压防治的研究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冶,2009,9(3):161.

R544.1

A

1674-4721(2010)11(c)-017-02

2010-11-01)

猜你喜欢
降压药研究进展原发性
降压药漏服了,怎么办?
降压药您吃对了吗
茶可用来开发降压药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再加两片降压药”等十六则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