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刺激研究在中国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2010-08-15 00:42张定国朱向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年9期
关键词:功能性神经文献

张定国,朱向阳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最早用于矫正足下垂[1]。目前FES尚无精准的定义,狭义的FES可理解为利用人工弱电流脉冲信号刺激瘫痪患者的骨骼肌,以期恢复丧失或受损的运动功能。广义FES的对象不止是骨骼肌,而包括了可以被刺激的各种机体组织,如平滑肌、括约肌、耳蜗神经、视觉神经等。恢复的功能也不只是运动功能,还有包括诸如排尿、听觉、视觉、性功能等[2]。广义FES外延太广,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工神经电刺激,本文讨论内容以狭义FES为主,即与肌肉有关的电刺激,也称功能性肌肉刺激(FNS)或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归根结底,FES最终刺激的目标其实是神经,主要是与肌肉相关的周围神经。

FES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了神经科学、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控制科学和电子工程等。早期的FES应用基本以理疗为主,凭借一个简单的电刺激器就可以完成。近些年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高级智能的FES系统成为研究主流,其目标是辅助瘫痪患者实现日常运动,日益凸现“功能性”的特点。从工程的角度看,一套完整的FES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刺激器、刺激界面(电极)、传感器和受试对象(瘫痪患者的肌肉系统)。控制器是核心,相当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大脑,一些先进的控制算法可以赋予控制器强大的功能。控制器调节刺激器产生电脉冲,通过电极刺激肌肉。电极大体上可分为表面电极和植入电极两种,表面电极简单、方便、经济,应用较广,但是准确度和选择性比较差。肌肉在电刺激下收缩,带动肢体运动。传感器检测有关运动信息,比如关节角度,与期望的关节角度进行比较,反馈更新控制器。

1 发展状况

1.1 内地 中国内地的FES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83年,系由古希晨翻译的一篇国外论文[3]。最早的研究成果是郑定光于1984年发布的FES-1功能性电刺激器[4],它是由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和浙江象山仪器厂共同研制的。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是由戴克戎等开展的[5]。他们对277例瘫痪患者进行了FES康复效果评估,使用的电刺激器是自制的MFNS-6和MCC-1。这些患者包括外伤性截瘫188例,大脑性瘫痪9例,脑卒中后偏瘫47例,小儿麻痹症21例,其他 12例;年龄5~76岁;病程40 d~36年。在如此大范围内临床评估FES康复效果,至今在国内外都是不多见的。同期,植入式电刺激是由蒋大宗主持开展,其工作更接近于神经刺激的范畴,比如选择性等问题[6],希望利用FES技术解决某些截瘫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在动物(犬)上已经做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实验[7],大致原理是通过电刺激骶神经来控制逼尿肌和括约肌,协调收缩膀胱和尿道,完成排尿功能。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蒋大宗小组的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为全面了解我国FES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统计了从1980年以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包括期刊/会议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专利,以及其他相关文章。检索日期2010年4月,检索式:“全文=功能性电刺激”,共检索到1984篇;使用检索式“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共检索到395篇。

统计显示,1990年~2009年,每年发表的与FES相关的文献数目分别为 30、16、20、33、21、28、30、34、42、48、83、88、102、102、124、139、197、249、248、233篇。可以看出 FES 研究发展趋势良好,尤其是近几年文献数目增长很快。从2002年以后,FES相关的文献基本稳定在100篇以上。

中国的FES研究大部分以理疗康复为主,即康复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占主流,如脑卒中康复[8-9]、截瘫康复[10]、痉挛康复[11]、肌肉萎缩康复[12]等,这些研究基本都使用表面电刺激。我们比较关注FES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开发。FES系统代表着科技发展水平,先进的FES系统将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更大的方便和利益。当然,FES系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仪器设备在医院里使用,最终目标是要能辅助瘫痪患者实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所以系统的研发和设计尤为重要。我国FES系统研发水平较低,文献不多,近几年明显改善。

从2009年的文献数据统计来看,一共有233篇相关文献,真正与FES有密切关系的文献大概有115篇,大体上包括4个研究方向:康复评估(63篇)、系统研发(23篇)、生理研究(12篇)和综述(17篇)。其他类文献有118篇,包括了人工耳蜗、视觉假体、针灸电疗等研究,这些都不是我们所指的FES。当然还有其他大量误检索的文献。我们发现,FES系统研发的文献占了总数的20%,几乎是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仍以2009年为例,这233篇文献中,硕士和博士的学位论文有79篇,展示了FES拥有强大的科研新生力量和后备基础。

同时我们专门调研了近些年关于FES系统的发明专利,这预示了FES系统未来走向产品化和市场化的潜力,检索结果是大概有20个左右,而且全部都是近3年的发明专利。表明目前我国FES研究已经从科研阶段开始走向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的毕胜和窦惠英等研究了迭代算法来设计FES控制器,目的是控制下肢的往复循环运动[13-14]。哈工大姜洪源等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Prof.Hunt小组的协助下开展了FES脚踏车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是关于FES控制算法(比如模糊PID算法和鲁棒PID算法)和肌肉系统建模仿真,取得了一些成果[15-17]。天津大学明东等设计了一套基于12导联应变片电桥网络的FES步行器测力系统,利用危势轨迹图技术检测步行器倾翻指数,作为评估因子来直观显示截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稳定性[18-19]。目前,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发展迅猛,BCI与FES的结合应用是研究的热点。国内与时俱进,也有了一些相关研究,如天津大学的王明时小组[20]、清华大学的高上凯小组[21]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朱向阳小组[22]已经分别利用BCI对FES进行控制,其基本原理是对脑电(EEG)信号进行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检测瘫痪患者的想象运动,作为触发信号来控制FES。

近几年海外回归的学者,比如蓝宁[23]、何际平[24]、张定国[25]、沙宁[26-27]等,在FES领域各自都有一些研究成果和贡献。前3位主要是在FES的控制系统设计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建模与控制上有深入研究,后1位则在FES表面电极的设计上有贡献。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以前在国外取得的。

1.2 香港和台湾 相比内地来说,台湾和香港的FES研究,尤其是系统研发方面,相对比较成熟。香港理工大学有比较深厚的基础,汤启宇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直从事FES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28],在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了FES研究中心[29],与清华大学高上凯小组和浙江大学郑筱祥小组分别有相关的合作。另外,Eric Cheng等研发了FES刺激器的硬件设计[30]。还有一些学者在FES康复效果评估进行了比较出色的临床研究[31-32]。

在台湾,代表性的工作也不少。如张国清等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设计FES系统控制膝关节运动[33];陈家军等利用模糊逻辑控制FES脚踏车[34];陈健智等利用肌电(EMG)信号控制FES脚踏车[35];Chen等研发了一种多功能通用的 FES系统[36];Chen等研发了闭环控制的FES下肢步态训练系统[37]等。对于这两个地区FES研究发展的总体情况,由于缺乏合适的数据库支持,暂时无法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

2 总结与展望

本文回顾了近30年中国FES研究的发展情况,总体上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近几年高级智能的FES系统研发实力日益增强,技术上的进步与提高将会促进FES更为广泛和有效的应用。根据2006年第二次中国残疾人抽样检查,我国大概有2412万肢体残疾患者。而且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于先进的康复系统和辅助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研发面向医院的FES康复理疗系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但研发面向生活、辅助瘫痪患者日常运动的FES系统却是个长期的目标,在国际上一直都是个难题。FES系统的控制源是关键,蓬勃发展的脑机接口技术为其提供了一个契机[38]。单纯的FES系统有很多局限,最大的问题是患者肌肉萎缩,难以产生足够的力量支持运动,所以与康复机器人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39]。

[1]M oe JH,Post HW.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ambulation in hemiplegia[J].Lancet,1962,82:285-288.

[2]Jarvis JC,Rijkhoff NJM.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 r control of internal organ function[J].Neuromodulation,2001,4(4):155-164.

[3]Edel E,et al.古希晨译.脑血管病及其他原因脑性瘫痪及痉挛的康复治疗中电疗的可能性[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运动医学分册,1983,1:30-32.

[4]郑定光.截瘫病人的福音[J].浙江科技简报,1984,3:19.

[5]戴克戎,吴仁寿,汤荣光,等.功能性电刺激对瘫痪病人功能康复的初步评价[J].中国康复,1986,1(2):72-75.

[6]Tai CF,Jiang DZ.Selective stimulation of smaller fibers in a compound nerve trunk with single cathode by rectangular current pulses[J].IEEE Trans Biomed Eng,1994,41:286-291.

[7]张通胜,蒋大宗,党建功,等.对截瘫患者排尿功能障碍进行神经电刺激控制的探讨[J].中国康复,1986,1(3):106-110.

[8]游国清,燕铁斌.功能性电刺激及其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42-144.

[9]刘忠良,宋琳,关爽,等.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20:52.

[10]高怀民,蓝宁.功能性电刺激在截瘫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5:268-270.

[11]燕铁斌.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其在痉挛性瘫痪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155-158.

[12]李琦,王金武,曾炳芳.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5:478-480.

[13]毕胜,嫣达来,王福根,等.P型迭代学习控制法在上肢 FNS反馈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1):37-39.

[14]Dou HF,Tan KK,Lee TH,et al.Iterative learning feedback control of human limbs via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J].Control Eng Pract,1999,7:315-325.

[15]姜洪源,魏伟,马长波.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47-150.

[16]姜洪源,马长波,陆念力,等.模糊参数自校正PID在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38-540.

[17]姜洪源,耿建辉,敖宏瑞,等.鲁棒PID控制策略在FES脚踏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及仿真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24:217-221.

[18]明东,万柏坤,胡勇,等.基于危势轨迹图的截瘫FES行走步态分析新技术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5,34:274-278.

[19]Ming D,Bai Y,Liu X,et al.A gait stability investigation into FES-assisted paraplegic walking based on the walker tipping index[J].J Neural Eng,2009,6:066007.

[20]周鹏,曹红宝,熊屹,等.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康复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6):1-4.

[21]Meng F,Tong KY,Chan ST,et al.BCI-FES training sy 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o r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C].IEEE IJCNN conference,2008:4103-4106.

[22]Zhang DG,Liu GQ,Huang G,et al.A hybrid FES rehabilitation system based on CPG and BCI technology for locomotion:A preliminary study[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9,5928:1073-1084.

[23]Lan N,Crago PE,Chizeck HJ.Control of end-point fo rces of a multijoint limb by functional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J].IEEE T rans Biomed Eng,1991,38(10):953-965.

[24]He JP,Levine WS,Loeb GE.Feedback gains for correcting small perturbation of a standing posture[J].IEEE T rans Automatic Control,1991,36(3):322-332.

[25]Zhang DG,Zhu KY.Modeling biological motor control for human locomotion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J].Biol Cybern,2007,96:79-97.

[26]Sha N,Howard D,Heller BW,et al.The effect of the impedance of a thin hydrogel electrode on sensation during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J].Med Eng Phys,2008,30(6):739-746.

[27]Sha N,Kenney L,Heller BW,et al.A finite element model to identify electrode influence on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the skin[J].A rtif Organ,2008,32:639-643.

[28]Tong KY,Granat MH.Virtual artificial sensor technique for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J].M ed Eng Phys,1998,20(6):458-468.

[29]香港理工大学 FES研究网址.http://www.polyu.edu.hk/rec/fes/indexc.html.

[30]Cheng KW,Lu Y,T ong KY,et al.Development of a circuit for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J].IEEE T 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2004,12(1):43-47.

[31]Yan TB,Hui-Chan CWY,Li LSW.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mproves motor recovery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nd walking ability of subjects with first acute stroke[J].Stroke,2005,36:80-85.

[32]Chao YC,Cheing LG.The effects of lower-ex tremity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 on the orthostatic responses of people with tetraplegia[J].Arch Phy s Med Rehabil,2005,86(7):1427-1433.

[33]Chang GC,Lu JJ,Liao GD,et al.A neural-control system for the knee joint position control with quadriceps stimulation[J].IEEE T rans Rehabil Eng,1997,5(1):2-11.

[34]Chen JJ,Yu N Y,Huang DG,et al.Applying fuzzy logic to control cycling movement induced by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J].IEEE T rans Rehabil Eng,1997,5(2):158-169.

[35]Chen CC,He ZC,Hsueh YH.An EMG feedback control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ycling sy stem[J].J Signal Processing Sy st,2009,DOI 10.1007/s11265-009-0425-5.

[36]Chen SC,Luh JJ,Chen YL,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versatile FES system[J].J M ed Biomed Eng,2004,24(1):37-43.

[37]Chen YL,Li YC,Kuo TS,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closed-loop controlle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in gait training[J].J Med Eng T echnol,2004,25:41-48.

[38]Wolpaw JR,Birbaumer N,M cFarland DJ,et al.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o r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J].Clin Neurophysiol,2002,113:767-791.

[39]Stauffer Y,Allemand Y,Bouri M,et al.The WalkT rainer-A new generation of walking reeducation device combining orthoses and muscle stimulation[J].IEEE T 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2009,17(1):38-45.

猜你喜欢
功能性神经文献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神经”病友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