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关节骨折解剖复位后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2010-08-15 00:44龚劲松黄俊涛曹正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外踝踝骨距骨

龚劲松 黄俊涛 曹正品 朱 刚

安徽省巢湖市第二医院骨科,安徽 巢湖 23800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右侧肢体21例,左侧肢体13例。致伤原因多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摔倒扭伤,共18例;车祸和其它暴力致伤共16例。按照D-W分类法,A型7例,B型17例,C型10例。闭合骨折29例,开放性骨折5例。

1.2 手术时机

多数病人选择在伤后2小时至2天内。12小时21例,12至24小时有6例,24至48小时4例,3至7天有2例,10天1例。

2 手术方法

首先处理外踝,前外侧切口,便于显露胫腓关节。解剖复位后,A型者以螺丝钉或者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B型以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或者用钢板固定;伴有胫腓关节分离者,另有松质骨螺丝钉结构固定,或者用钢板上近端的螺丝钉直接固定。C型骨折均以钢板固定,伴有胫腓关节分离者,直接用钢板过远端的螺丝钉固定。

3 结果

本组34例均进行18个月随访,治疗效果评定分为优、良、可、差。优18例:踝关节功能同健侧相比基本一致,走远路或上楼梯后,无肿胀、无痛。良11例: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背伸5°~10°,跖屈30°左右,走远路或上台阶后可有轻度胀痛,X线片踝穴关系正常,少数病例关节间隙略窄。可4例:虽能坚持负重行走,但稍走远路或上台阶后出现踝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背伸5°以内,跖屈15°以内,X线片示:踝穴狭窄,内、外踝尖高度差变小,内、外踝关节间隙不均衡,距骨倾斜角超过5°~10°。差1例:为伤后10天手术,合并距骨脱位,术中距骨脱位复位不足,三踩骨折内固定后,骨折愈合,但踝关节肿胀明显,不能负重,关节活动背伸0°,跖屈10°,X线片示:距骨复位不足,关节间隙狭窄、模糊。

4 讨论

4.1 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及其骨折特点

踝关节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分内、外、后踝,距骨体容纳于踝穴内,踝关节背伸时距骨与踝穴紧密接触。踝关节有三组重要韧带参与稳定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内侧付韧带、外侧付韧带。踝关节骨折复位不佳会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等。

4.2 外踝解剖复位的重要性

外踝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外踝骨折后远端上移,这势必增加踝穴宽度,使距骨在踝穴内不稳,如果外踝骨折后远端内收,这势必使踝穴变窄,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外踝骨折必须解剖复位。

4.3 外踝手术方法的选择

外踝骨折后根据不同的骨折平面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对于A型骨折,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和螺丝钉固定都可取得满意效果,对斜形骨折或粉碎骨折,前者稳定性要好于后者。B型骨折不伴胫腓关节分离者可以和A型同样对待;伴有胫腓关节分离者,以钢板固定为好,近端螺丝钉可以直接固定胫腓关节。C型骨折都应以选择钢板固定,远端螺丝钉可以直接固定胫腓关节。

[1]贺克全.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的临床体会[J].蛇志,2006,(04).

[2]张智材,张奋勇,杨志勇.内固定加带血管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3]张磊,原林,戴景兴,赵卫东,王龙江.肱骨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04).

[4]许瑞杰,孙明林,李涤尘.股骨颈骨折单钉内固定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03).

猜你喜欢
外踝踝骨距骨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带线锚钉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距骨全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距骨全脱位治疗的研究进展
55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