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迁及发生机制

2010-08-15 00:47谈光华王会鹏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资本家人民出版社阶级

谈光华,王会鹏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9)

论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迁及发生机制

谈光华,王会鹏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9)

阶级结构;变迁;机制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变迁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变迁呈现如下的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阶级结构“简单化了”;工业革命后期,阶级结构“模糊化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后,阶级结构明晰化了;新科技革命至今,阶级结构复杂化了。阶级结构变迁的路线图是简单化——模糊化——明晰化——复杂化,而阶级结构的变迁符合事物否定之否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其发生变迁的动因:一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二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三是不断地改革。

自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走过了 360多年,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其阶级结构的变迁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其发生变迁的机制,对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迁

1.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阶级结构的简单化

早期资本主义孕育于封建社会母体内,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还是封建制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在中国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西欧是农奴主土地所有制,自然经济发展缓慢。16世纪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一批冒险家海外殖民掠夺,在非洲进行罪恶贩奴贸易,在亚洲实施鸦片贸易,在美洲驱使当地土著人开采金矿、银矿,这些落后民族的累累白骨为早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解决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资本主义获得迅猛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及交换方式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个时候社会阶级结构呈金字塔型,社会阶层中处于顶层的是国王,接下来的是僧侣、贵族,处于底层的是资产阶级、农民 (奴)、城市贫民,后者为社会履行纳税的义务而不享受什么权利,特别是资产阶级,其经济利益经常受到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损害,其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此外,封建制度导致封建割据、小国林立,而小国林立又导致度量衡、货币不统一,关税林立,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2]封建制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新的生产力,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先是英国后是法、德、意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清除了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资本主义获得迅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随着英国技师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十八世纪中期发生了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蒸汽动力代替畜力、人力,近代工业逐渐代替传统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狂飙式向前发展。“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生产力呢?”[3]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的产业部门,产业结构的改变引起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在每个历史的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4]相应地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5]。就资产阶级来说,“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6]资产阶级包括“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7],它来源于封建贵族、行会师傅、包买商人,随着资本的扩大而产生的。就无产阶级来说,它的构成就复杂得多,“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8]。无产阶级另一个来源是自由职业者,“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9]

2.工业革命后期:阶级结构的模糊化

随着大工业的建立,生产迅猛的发展,社会全面的进步,生活水平普遍的提高,曾经逐渐消失了的中间阶层队伍又恢复壮大起来,原本边界清晰的阶级结构又“模糊化了”。资产阶级内部、无产阶级内部各阶层流动、分化日渐频繁起来。在资产阶级内部,资本家凭借占有资本及使资本增值而使自己处于社会统治阶级。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的时候,将资本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类型,资本家相应的分为货币资本家、生产资本家、商品资本家,而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资本集中,另外,随着信用制度的完善,股份制公司也蓬勃兴起。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制公司兴起这两个因素促使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导致资产阶级内部形成“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的银行家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对立,[10]前者发展为金融资本家,后者沦为从事“指挥劳动”的企业主和“单纯经理人”,从而表现为雇佣劳动者。“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中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11]资产阶级内部一部分上升为金融寡头,社会上层;一部分下沉为一般劳动者,社会中下层。资产阶级作为“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12]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内部流动加速,阶层明显。一是原有工人阶级中析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工艺的“高级工人”,他们负责操作和修理机器,是工程师和机械师。他们的工资是“是可变资本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的价值分配在产品中”。[13]二是销售领域工人数量增多,“资本在生产领域中越集中,它在流通领域内就越分散。”[14]销售工人在流通领域实现商品的价值,“真正的商业工人是属于报酬比较优厚的那一类雇佣工人,他们的劳动是熟练劳动,高于平均水平。”[15]三是家政服务行业人数增多,当时称作“仆从阶级”,“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16]马克思调查 1861年英国人口时发现,仆从服务阶层的人数竟然比全部纺织厂、煤矿、金属矿的雇佣人员总和还多,而且于《资本论》第二版的脚注中指出,在 1861至 1870的十年中,仅男仆役就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这个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体力工人的比例大幅下降,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上升。

3.第二次科技革命:阶级结构的明晰化

十九世纪最后 30年,随着电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问世,内燃机的改进,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的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工业、石油开采业、化学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就业结构、阶级结构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第二产业中新兴产业诸如石化产业、钢铁制造业都是重化工业,客观上要求资本和生产集中;此外,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平等、自由、博爱”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中小资本在平等基础上自由竞争,在价值规律支配下,优胜劣汰,导致资本和生产集中,垄断及垄断组织形成。“工业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的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17]随着金融垄断资本家的产生,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资产阶级内部,一小部分资本家,如洛克菲勒、卡内基上升为垄断资本家、金融寡头,它们经济上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政治上操纵国家政权,影响内政外交,对新闻舆论、教育等社会领域也施加影响;一部分资本家仍为中小资本家,而中小企业与垄断组织也存在竞争,这种不对称的竞争往往导致中小企业破产;还有一部分资本家沦为中产阶层或雇佣劳动者,遭到破产而出局的企业业主,退出上流社会,下沉到中层或底层社会。

在无产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一是随着钢铁石化工业的出现,出现了新型产业工人。二是由于第二产业是这时的主导产业,工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比重最大;三是工人阶级的素质在提高。由于新型产业科技含量比较高,一方面,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熟练工人的比重在上升,另一方面,工程师和专家的比重也在上升。

4.新科技革命后:阶级结构的复杂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资本主义又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航天科学技术的利用为标志。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人的体力获得解放的话,这一次科技革命就使人得脑力获得了解放。随着微型计算机应用和普及到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生产力要素中生产工具和劳动手段获得很大的改进,劳动者素质获得很大的提高,劳动力的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具体来讲,第一,也随之新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智能劳动代替体力劳动,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这样熟练工人的比重超过体力工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劳动者的比重迅速增加;第二,劳动对象日趋复杂化,这时出现了人工合成材料;第三,劳动手段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18]生产力结构的这种改变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比重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以美国为例,1995年,美国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为 2%,并且第二产业的比重为 18%,第二产业内部已由钢铁、汽车、建筑等产业向电子、仪表、航空、宇航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其比重超过 60%,其产业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就业结构同时发生改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的同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也在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则在不断上升;蓝领工人比重在下降,白领工人比重在上升。据统计,美国的白领工人在1900年仅为 550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17.6%,1956年美国的白领工人首次超过蓝领工人,达50.1%,而到了 90年代中期,白领工人已上升到83%,蓝领工人仅占 17%。这样,就业结构的改变就导致了阶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1)资产阶级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股份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资本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公司的股权逐渐分离,自我管理企业的家族资本家减少,管理他人企业的经理资本家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就是财富,这就导致资产阶级内部发生变化。

一是食利资本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两个阶层的数量增长。所谓食利资本家就是指“以‘减息票’为生”[19]的食利者。战后,由于科技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生产对资本量需求的增多,导致食利者阶层增多。在美国,据统计,百万富翁食利资本家的人数,1948为 1.3万人,1980年达到 57.4万人,增长 40倍;1948他们所得股息利息为 138亿美元,1975年为 1428亿美元,增加 9.3倍,其增长速度几乎是同期国民收入增速的 2倍。与食利资本家阶层相对应的是经理资本家阶层,经理资本家一般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或者是私营或国有企业的总经理或者是董事长或者是 CEO,控制着生产资料,具有企业经营权和决策权,发挥“职能资本家”的作用,他们获得的是高额工资及附加收入,与食利资本家分享剩余价值,有的还持有股票。据美国《财富》杂志2003年的排行榜,排名前 100位的大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平均年薪为 3750万美元。

二是出现了精英阶层,分别是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他们一般出身于资产阶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财团的背景。政治精英掌握“统治的科学和管理国家的艺术”,他们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的职务,负责内政外交,负责资本主义机器顺利运转。知识精英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国内国际问题提供咨询方案,并对其可行性提供论证,是统治阶级的“智囊”、“思想库”、“脑库”。

三是构成资产阶级主体的是中等资本家阶层和农场主。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小企业占的比重达到 90%以上,其产值的比重也占到半壁江山,达到一半左右,因此中等资本家是资产阶级结构的主体。

四是垄断资本家阶层,由金融寡头和大企业资本家构成。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集团直接或间接掌握或控制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大权,有的垄断资本集团已发展为跨国公司,控制着社会绝大部分资本、人才和技术,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攫取超额利润。

(2)工人阶级的变化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人阶级主要是指产业工人即体力劳动者。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雇佣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统称为“总体工人”,这说明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新科技革命后,其内涵和外延又有进一步的变化,其构成为:

一是体力工人。当代西方国家,体力工人仍然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数量在减少,主要分布在二三产业,像第二产业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像销售、饭店、餐饮、修理业、垃圾处理、清洁服务、洗衣业、理发业等行业。随着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在生产线上从事单调的和节奏感紧张的专业工人也属于体力工人的范畴。

二是技术工人。他们一般接受了正规的教育,持有各种文凭,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监督、调节、操作的职能,属于脑力劳动或脑体劳动中的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

三是工程师或技术员。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组织和管理工作,除高级工程师外,大多数技术人员执行的只是常规性的、技术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不享有经济上和行政上的特权,但从事的是复杂劳动,工资收入较高,工作条件较好。

四是普通职员。包括低级公务员、出纳、实验员、护士、小学教员等,受雇主或高中级管理员指挥,随着办公条件自动化,被迫从事紧张、简单的劳动,远离决策层而升迁机会很小。

(3)中间阶层的变化

中间阶层指的是处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资本、财产,以股票的形式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付出自己的劳动获取较丰厚的收入。马克思曾用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中层阶层、中层等级、中间阶层来表达这个概念,认为在生活条件上接近资产阶级,社会地位的不稳定又接近无产阶级。传统的中间阶层指的是小商人、小工业家、食利者,当代新中间阶层指的是中小经理、科学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投资银行家、房地产经纪人、有名望的律师、导演等。

二 、阶级结构变迁的发生机制分析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变迁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其发生变迁的内在动力离不开以下三个动因。

1.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必然王国”不断向“自由王国”转换,特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一个又一个大自然的奥秘被揭示、发现和利用,科学技术获得长足的进步,导致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导致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第一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原本清晰的阶级结构又“模糊了”。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上升为金融资产阶级,一部分沦为从事“指挥劳动”的企业主和“单纯经理人”,从而表现为雇佣劳动者或中产阶层,资产阶级作为“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内部流动加速,新分化为三部分:一部分掌握科学技术,负责操作修理机器而成为高级工人;一部分具有营销技能,从事报酬优厚的销售工作而成为销售工人;另外一部分工人从事家政服务行业被马克思称之为“仆从阶级”。

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如石油、电力、机械,工业进入石化阶段,阶级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就资产阶级来说,小部分资产阶级上升为垄断资产阶级、金融寡头,大部分资本家由于企业兼并而被淘汰出局;就无产阶级来说,随着重工业的出现,出现了新型工人,整个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前两次要更为广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这就导致就业结构、阶级结构相应的发生改变。有学者指出,网络技术、虚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造成“所有权”与“管理权”之间的空间距离前所未有的增大,社会中少数人越来越难以直接控制日益庞大的“生产资料系统”,另一方面也促使所有者主体在形式上日趋“分散化”和“多样化”,[20]这就导致资产阶级内部分野为食利资本家阶层和经理阶层。

2.不断发展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说过:“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恒存在,它与生产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变迁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其阶级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因。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就业结构。如前所述,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大量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导致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业。生产力的大发展导致生产社会化程度加深,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强,涌现了一大批新行业、新职业,如“经纪人 ”[21]、“白领阶层 ”、“经理阶层 ”、“熟练工人”。美国官方编纂的《职业名称辞典》所列举的职业超过两万种,当然职业结构不等于阶级结构,但从其经济处境可知阶级属性的变化。

3.持续的改革

列宁说:“资本主义不可能有一分钟停止不动。它必须不断地前进。”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对经济、政治不断地改革、完善,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这是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变迁的直接动因。

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在汲取早期社会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进行了改革。在经济领域,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加强经济的干预,实现充分就业,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保障领域,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后,分配领域兼顾效率与公平,以税收为杠杆,国民收入实行二次分配,推行福利制度,维护社会稳定。这些举措有利于中下收入阶层的生活,使当代资本主义形成纺锤形的阶级结构。同时,在政治领域,构建起一套妥协方案,随着国家管理和调整社会事务功能的强化,推行“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专家治国”,出现了一批公务员阶层,这样,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内涵和外延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0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0—74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30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30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30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307.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307.

[10] 资本论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3.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12] 资本论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0.

[13] 资本论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页.

[14] 资本论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8.

[15] 资本论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35.

[16] 资本论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3.

[17] 列宁选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13.

[18] 参见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66.

[19] 列宁选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84—685.

[20] 叶险明.论生产资料所有者关系的结构变化[M].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2).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2.

D73

A

1008-5955(2010)04-0037-05

2010-10-10

谈光华 (1973—),男,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从事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王会鹏,男,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从事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田 壤)

猜你喜欢
资本家人民出版社阶级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还原真实
抉择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人民出版社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