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理念之我见

2010-08-15 00:50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沈建梅
中学生英语 2010年11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科学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沈建梅

新课程的课程更新是体系性的,在传统的目标设计模式被抛弃之后,许多人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明确、便于操作的新的策略来取代遵循。建立新课程的目标策略,必须更新目标理念,从传统的惯性思维中突围出来,以新的眼光认识新课程体系中的目标机构,也即理清新课程下的角色是什么,然后才谈得上设计策略,不然很容易会穿的新鞋走的却是老路。

一、新的目标理念:张力与对话

(一)目标张力:科学与价值

什么是教育?传统理念说“教育即科学”。对于“教”来说,设计目标确实是一门科学,科学讲究顺客观规律办事,要求教学目标一要符合英语学科的规律,符合课程的总目标,二要符合人的成长和智能建构规律。新课程理念并不否认教育是科学,因为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规律,是教育的一种本质,但是认为仅仅承认“教育即科学”是不够的,同时必须要强调“教育即解放”。所谓解放,就是解放“人”,解放“潜能”。因为对于“学”来说,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在不同生活、文化环境中生长的具有多元智能差异的个性。与“教”的科学取向相对立,支配“学”的是价值取向。学生在教学中常常不理会“结构性知识”这来自外在的规范,他们所做的是各取所需,在自己素养结构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目标,目标取向往往是“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因此,从科学准则看,它们呈现的是无序形态。但是,他们吸收的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有用的知识,极易被同化或顺化而融入主体的素质结构的部分,从个体素质构建说它们却是有序的。

可见,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科学化,在素质教学中,教学目标则是科学化与价值化的对立统一。新课程虽有新课标的规范,但由于科学与价值的两极对立,在教学目标设置的策略上势必会导致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新课程目标中存在着的科学与价值的冲突,与其说是一种“矛盾”,不如说是目标机构内的一种“必要的张力”。“张力”是新课程的一个中心理念。我们认为,张力的存在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张力中,我们拓开了在设置目标上新的认识方向,即于科学与价值对立两极之际,如何去把两极联系起来,而不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如何使对立的两极互补,而不是使二者绝对排斥;如何在对立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平衡,实现目标设计的最优化。

(二)目标对话:预设与生成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教育家费莱雷说:“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about‘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A’with‘B’)一起,以“世界”(教材、生活等)为中介的对话,但是,尽管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各自以主体参与目标设置的对话,两者的角色却是不同的,教师是主体,他负有引导和组织的责任,与学生比较他要作双重对话。

1.与教材的“科学”对话

课程标准是蕴含在教材内,是预设的;教师通过与教材对话而生成教学目标。在新课程中,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有很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同一篇中完全可以生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个教案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选词语目标责任制,有的教师选朗读目标,有的教师选听力目标,自然还可以选其它目标。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是教师依据教育的需要确立的,由于教师与教材的对话是有准则的,这准则就是科学。所谓科学,即设置目标上要符合英语学科的规律与目的,以及学生的素养实际,还可以说教师与教材的对话是一种“科学”的对话。

2.与学生“价值”对话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规定的,学生没有设置自己目标的权利,因此实际上只有教师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学目标不等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由学生确立的,通常是在学生与教材对话中生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成的学习目标并不一定总是统一,相反常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样,在预设与生成中构成了教学目标设置的一种张力。这就是素养目标设置的内在机制,它对现代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德格尔说:“教难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做好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转化。

二、英语新目标理念重视文化导入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些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的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只有这样,新目标理念才能真正被重视。

三、英语新目标理念要注重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1.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

3.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教师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4.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再是定型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要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5.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各项任务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淡化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使他思维活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6.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当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7.学生心理的保健者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

8.问题情景的创作者

强调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应该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坦荡、诚实的胸怀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鼓励学生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

9.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则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10.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勤读书、勤思考,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1]《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

[2]《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陈旭远主编[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教育部制订。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科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