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醒世姻缘传》看“家去”如何成词

2010-08-15 00:42魏金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介词宾语回家

魏金光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

从《醒世姻缘传》看“家去”如何成词

魏金光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

“家去”作为一个高频口语词,它出现的地域范围极广,其成词的时间和原因值得探析。“家去”一词概括了一种具体的位移事件,作为句法结构词汇化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特殊的成词原因和过程。

家去;词汇化;口语词

“家去”(意思是“回家”)是今华北官话、东北官话以及江淮官话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口语词。本文主要利用《醒世姻缘传》的材料探讨其成词途径。

一、以往关于“家去”成词的说解

关于“家去”的成词,有两篇文章论及。

钱有用认为是由北宋时期“V+家+去”(V有“返”、“归”和“还”)句式在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的促使下脱落V简化而成固定词组。[1]

汪黎认为“家去”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成为一个凝固结构,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取代了“回家去”,而且能灵活自如地充当多种句子成分。[2]

关于“家去”成词的时间、过程及原因,我们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二、“家去”出现的时间

借助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我们检索到不少“家去”的例子。如:

(1)五十个铜钱一担家去来。(《朴通事》)

(2)众人拦当著,拿住。驼驮都打了也。咱们行著。小的。你将碗碟罐儿家去。(《老乞大谚解》)

(3)(红云)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西厢记杂剧》)

(4)前日晚夕,奶奶睡了,我见姐姐和红娘烧香,半晌不回来,我家去睡了。(《西厢记杂剧》)

(5)朱真道∶“且不要慌,我带你家去,教你见范二郎则个。”(《元代话本选集·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6)皮大姐道:“我家去哩。”有底洞说道:“有慢你,你明日再来,补你果子罢。”(《三宝太监西洋记》)

(7)贤叫将出来看时,头一名就点中了春花,用掉了六十多两银子,讨了家去。(《二刻拍案惊奇》)

(8)那八戒见人散了,对行者道:“我们家去罢。”行者道:“你家在那里?”(《西游记》

(9)我也八分猜道是你,原来今日才得撞见。我且不做买卖,一同和你家去。(《水浒全传》)

(10)你老人家回覆家里一声,索性在此过了一夏家去不好?(《喻世明言》)

(11)富贵爷们买了家去,当个丫头小厮传话儿罢了,能敢要多少?(《醒世姻缘传﹒第六回》)

钱有用列举了北宋时的“V+家+去”的例子,如“妈妈见说,又不好骂得,茶也不吃,酒也不尝,别了亲家,上轿回家去了”(《清平山堂话本》)。但是,钱文没有举出宋代用“家去”的例子。我们从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也没有检索到宋代“家去”的用例。“家去”出现的时间大约不会早于元代。

三、从《醒世姻缘传》看“家去”成词

“家去”在反映明末清初山东方言的《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中多达114例,可以做谓语、定语,加“了”之后还可以带宾语。如:

(12)爹和哥,你且家去,明日早些来,咱说话。(8回)

(13)他没等听见,已是耳朵里冒出脚来,叫了他爷合他哥来,要休了他家去。(10回)

(14)你往后把那家去的话高高的收起,再别要提。(92回)

(15)薛如卞道:“没正经!家去了一个客,经年来到家,凉水不呵一口,上落这们一顿!”(77回)

这些句子里面的“家去”已经成词。

以下是“家”、“去”不成词的几种情况。

1.“VP+家+去+VP”

(16)吴学周慌了手脚,狠命拉他不住。那人走进家去叫了两声,那有儿子答应。(31回)

(17)素姐也没等到黑,回到家去取了十两花银,次早仍回母家合龙氏说了。(68回)

“VP+家+去+VP”是连动式,“去”既可以看成是由来已久的“V+家+去”中的仅表动作趋向的“去”,也可以看做是“去+VP”中表动作方向的“去”。

2.“回+进/到+家+去”

(18)张氏听说这话,方消了气,拿了棒槌回进家去,纳了丈夫的劝解。(89回)

(19)万一后日我回到家去,如何是处?(97回)“回+进/到+家+去”,是中古以来“V+至+家”格式和“V+家+去”格式在明清时期山东方言中的杂糅。

3.“V+家+去”

《醒》中这一格式主要是“回家去”(有23例)。如:

(20)再说狄希陈醒了转来,天已大亮,不见了相于廷,知道他已回家去。(58回)

(21)打开材盖,掀出尸来,身上剥得精光,头上摘得罄尽,教老婆卷了先回家去。(28回)

(22)郭师傅,你光着呼子头,我们赤白大晌午没得晒哩,快进家去吃了晌饭,下下凉走。(8回)

4.“pre(介词)+家+去”

在《醒》中,除了“回家去”、“回到/进家去”表达了“回家”之义外,还有17例“往家去”,1例“到家去”,和“回家”语义等值。如:

(23)剩下的,哥也替我收着,明日赶晌午送己我,我好收拾往家去。(9回)(用于连谓结构)

(24)娘子走到狄婆子跟前,悄悄说道:“俺娘说:今日是这里姐姐的喜事,恐怕他韶韶摆摆的不省事,叫接他且往家去。”(59回)(用于连谓结构)

(25)媒婆将周龙皋摇撼醒来,说道:“天已老昝晚了,你不吃酒,留下定礼,咱往家去罢。”(72回)(做谓语)

(26)事体不象,只得悄悄背了他,走到东关雇骡市上,寻见往家去的熟人,烦他捎信到家。(40回)(做定语)

(27)到了东关撞见往家去的人,捎了信回家,狄周依旧回来了。(40回)(做定语)

(28)薛如卞起先已是应允了同去,转了念说道:“我还早到家去打点拜帖,好早出去谢纸,你自去叫他算罢。”(61回)(用于连谓结构)

此外,还有“往+我家/人家/别家+去”。如:

(29)童奶奶收拾了身上,自到狄希陈下处,从外头说着道:“狄大叔,呃!你说是新女婿不往我家去了,只叫人传言送语的好么?”(75回)

(30)薛夫人道:“这人家盖座牌坊,有甚好看?却教带了少女嫩妇的往人家去呢!盖什么牌坊,轰动得这们等的?”(52回)

(31)他说:“只跟着老三奶奶罢,我不往老七爷家去,他恶眉恶眼的,我害怕他!”(57回)

通过对上述几种相关句式的考察,发现有两种可能性:一是“V+家+去”格式脱落V,一是“pre+家+去”格式脱落介词。

一般的位移事件有起点、位移动词、方向(一般由趋向动词充当)、终点等构成要素。对于位移事件的表达,位移动词是核心要素,必不可少。“V+家+去”句式表达了一个位移事件,位移动词V(如“返”、“归”、“还”和“回”等)是核心要素,难以脱落;趋向动词“去”表达位移方向,可以脱落,如“回家去”,可以简化为“回家”,如:

(32)沈一日里在店里监着酒工卖酒,傍晚方回家去。日逐营营,算计利息,好不兴头。(《二刻拍案惊奇》)

(33)众人多道是这养娘风发了。到晚回家,竟走到郑氏房中,开了箱匣,把冠裳钗钏服饰之类,尽多拿出来。(《二刻拍案惊奇》)

“V+家+去”句式还可脱落“家”表达“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来)”,如:

(34)却说那亡八鸨子,说∶“咱来了一个月,想那王三必回家去了,咱们回去罢。”《元代话本选集﹒玉堂春落难逢夫》

我们可以从《醒》中“介词+处所宾语”结构中介词脱落这一语言事实来探析“家去”词汇化的原因。

1.语义成分羡余直接导致介词脱落

明清时期山东方言含有位移事件的表达经常用“pre+处所宾语+去+VP”和“pre+处所宾语+V+去”这两种的句法格式,《醒》中有充分的表现,但也有相应的脱落介词的事实。我们把未脱落介词的句法格式看做是完式,脱落介词的看做缺式。如:

完式:

(35)狄员外慌做一团,他母亲摸得他身上凉凉爽爽的,又不发热,骂道:“不长进的孽种!不流水起来往学里去,你看我掀了被子,趁着光腚上打顿鞋底给你!”(57回)

(36)李九强道:“也罢,我先往家里说去。”(34回)

(37)晁凤道:“小人进去,那新姨叉着裤,正合晁住媳妇子踢毽儿,看见小人,往屋里跑进去了。”(7回)

(38)内中有的说道:“这是个混帐人,做甚么响马?替他解开罢。咱待不往县里去哩么?”(53回)

(39)如今咱这县里大爷吃亏不肯打光棍,叫相公们往府里呈他去。(74回)

(40)那人说:“我不往城里去。我为甚不在明水做第一个惧内的,倒往城里去做第十?”(58回)

相应的缺式表达:

(35′)孙兰姬把他扯到跟前,替他身上担括了土,又替他梳了梳头,说道:“好儿,学里去罢。还知道怕先生!早背了书来家吃饭。”(38回)

(36′)张茂实道:“咱铺里有时兴仇家洒线,比顾家的更强,拿几套家里拣去。”(65回)

(37′)狄婆子说:“这半夜三更的,不成道理。你跟着我那屋里去罢。”(45回)

(38′)这里极少一个布铺,要用布,不是府里去买,就是县里去买,甚不方便。”(25回)

(40′)你依我们劝说,忍了他的,我想这些人还不肯干休,毕竟还要城里去打抢,守着大爷近近的,犯到手里,叫他自去送死,没得怨怅。(20回)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对于表达相同的具体位移事件,完式和缺式都可以达到表义目的,有无介词并不受影响。这种脱落介词的缺式表达法符合语言的经济简洁的原则。既然“pre+处所宾语+去+VP”和“pre+处所宾语+V+去”结构能够脱落介词表达具体的位移事件,那么,“pre+家+去”格式脱落pre也就不是没有可能。

动词前的处所宾语无介词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已有之。如“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方正》)表位移事件中的介词脱落,是因为其句法表达中存在语义成分羡余现象。

“往”是只表示方向的介词,和趋向动词“去”在语义成分[+方向]上存在羡余,为了经济,可以脱落介词。“去”既包含了位移的动作,又包含了位移的方向,舍弃语义的羡余成分,这是“家去”词汇化的最直接原因。

2.韵律因素

a.双音节化的趋势

汉语具有双音节化的倾向,三字词相对较少。“往家去”简缩为“家去”也顺应了双音节的趋势。对于一个概念的表达,汉语的双音节化作用在新词的形成过程中经常得以发挥。

汉语的双音节音步经历史的沉淀已给人一种完形自足感,三音节音步则给人以非完形失衡感。汉语韵律上的这一特点也促动了“家去”的形成。

b.跨层音步的完形感知

对于“家去”这一双音节形式的音步,可从“V+到+家+去”结构中感知。

V是一些“拿、抬、抗、捎”等动词,如:

(41)那个觅汉寻了绳杠,络住那坛,合杨春抬到家去。(34回)

(42)布施的米粮麦豆,大布袋扛到家去,擗他一家的屁股眼子。(68回)

(43)还有丈三尺布的一根缠带,一领新穰青布衫,都剥了拿到家去,我怎么去呀?(76回)

(44)爹与我捎的家去,等我到家交与我。(9回)

(45)见婆婆倒下头,倒跑的家去了!(60回)

(46)昨日发神赌咒的许着今日有,哄的我来,越发躲的家去不出来了。(70回)

“V+到+家+去”句法层次为:[[V+[到+家]+去]

音步划分为:V到∣家去

在语流中,“到”和V按照右向音步模式构成了一个韵律词“V到”,“家”和“去”构成一个韵律词“家去”,它们的音步界线和结构界线不一致,出现了两个跨层音步。而且“V到”被高频使用后还出现语音弱化,如例4)中“捎的家去”(语音弱化证明了V和“到”结合紧密,[到+家]结构在韵律上被拆解)。从“V+到+家+去”结构形成的“家去”仅是一个“韵律词”,而不是“词汇词”,它只是一个跨层音步而已。

“回+V+家+去”格式也存在跨层音步:

句法层次为:[[回+[V+家]]+去]

音步分析为:回V∣家去

“回+V+家+去”中的跨层音步对于“家去”词汇化过程来讲,起到了催化作用,促使“往+家+去”格式的音步模式发生重新分析。即:

句法层次为:[[往+家]+去]

音步划分为:往家∣去 → 往∣家去

“往+家+去”由音步界线和结构界线一致的结构被重新分析为不一致的结构。“家去”作为音步一旦形成,更为“往+家+去”结构中羡余成分脱落提供了条件。

因此,“家去”成词过程是在语音和语义双重因素作用下完成的。

四、余论

从《醒世姻缘传》看,“家去”脱胎于“往+家+去”,而不是“V+家+去”句式脱落V简化而成“家去”。它不同于语法标记词汇化、代词结构词汇化、助词结构词汇化以及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等类型,[3]其词汇化原因也并不是句法结构中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衰退致使的,其成词过程丰富了汉语词汇化的类型,体现了汉语双音节词成词原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家去”成词后,其构词方式得以类推,现在山东方言还有“家来”、“家走”、“屋来”等口语词汇,如:

(47)家来了一个人。

(48)家来吧。

(49)家走唻。∣家走吧。∣家走了。

(50)屋来吧

“家走”和“家去”是同义词,都是“回家”的意思,可以互换。“屋来”都是进屋里的意思。这几种说法显然是“家去”类推的结果。

附:本文写作承蒙华中科技大学李崇兴和何洪峰两位先生推出宝贵修改意见,对此深表感谢。

[1]钱有用.汉语方言里的SOV结构初探[A].中国语文学论集[C].2009,(54)99-107.

[2]汪黎.宁国方言里的“处所宾语+去”格式[J].晋中学院学报,2008,25,(2):7-9.

[3]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3):56-64.

(责任编辑:王 林)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家去(Jiaqu)”from“The Biography of Awaking World Marriage”

WEI Jin-guang
(Chinese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s a high-frequency dialectal spoken word,"家去(jiaqu)"appears in a very wide area.The time of its lexicalization and the cause of its formation are worth arguing and analyzing.The word“家去”(jiaqu)has summariz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cific motion event.As one type of the lexicalization formed by syntactic structure,it has its own specific causes and processes into words.

jiaqu;lexicalization;spoken word

H171

A

1009-3583(2010)-03-0035-04

2010-01-20

魏金光,男,山东费县人,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和方言。

猜你喜欢
介词宾语回家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介词不能这样用
回家的路(外一则)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1670天后,回家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