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仡佬族“吃新节”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

2010-08-15 00:42韦名应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仡佬族先人民族

韦名应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六枝仡佬族“吃新节”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

韦名应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文章介绍六枝仡佬族“吃新节”的文化背景、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相关器物等概况,并论述其基本特征与主要价值,以期为侗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六枝;仡佬族;吃新节;特征;价值

一、六枝仡佬族“吃新节”概况

1.文化背景

仡佬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六盘水、毕节、遵义、安顺等地区,总人口约60余万(2000年)。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于先秦时期的“百濮”,魏晋以后的“僚”,与百越民族的关系紧密。历史上,仡佬族在云贵高原曾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雄霸一隅、威震四方的夜郎王国,其主体创造者即为仡佬先人。中近古以后,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多数仡佬族地区的文化习俗已渐趋衰微。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汉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部分地区的仡佬族生活习俗与当地汉族日益趋同,渐失本民族特色。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乌蒙山麓,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势西高东低,南有北盘江,北有乌江上游的三岔河。东距贵阳市172公里,西距六盘水95公里,与黄果树瀑布毗邻,全区总面积1792平方公里,下辖19个乡镇,有汉、苗、彝、布依、仡佬等32个民族,总人口60余万。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群山环绕,林竹丰茂,动植物种类繁多。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4.5℃,降雨量1476.4毫米,属低纬度、高海拔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发展稻作生产和蔬菜、瓜果、茶叶等种植。六枝一带是贵州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仡佬先人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采集农耕,驯养禽畜,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远古文明。

田野调查①我们于2007年8月到六枝居都村调查仡佬族语言文化。本文材料的主要讲述者:李发旺老人,男,仡佬族,时年75岁,居都村寨老。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六枝民宗局和居都村仡佬族同胞的大力协助,谨表谢意。发现,六枝特区居都村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仡佬族聚居村落。全村1000余人。除少数外嫁媳妇,其他均为仡佬族。这里岩陡坡斜,山势险要,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仡佬族传统文化保留得相对完好,在岁时节日中,尤其以“吃新节”最为典型、最有特色。

2.分布区域和历史渊源

吃新也叫尝新,即每年谷物初熟之际,采摘新谷,预祝丰收。这在六枝、镇宁、安顺、平坝、普定、织金、清镇、务川、道真、隆林等仡佬族地区普遍流行。“吃新节”是六枝仡佬族的“民族年”,每年农历八月的第一或第二个虎场天,在六枝特区箐口乡东南面的居都村举行,隆重热烈地持续三天。居都村附近的仡佬族,以及周边村落的彝、苗、布依等民族也多有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贵州省遵义、道真、务川等县市的仡佬族也常派人前来参加。关于“吃新节”的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仡佬族的先人原先住在天上,初到人间时没有谷米,每日以野菜果籽充饥,艰难度日。后来有一只天狗把谷种带到人间。仡佬先人在黑洋大箐里开荒辟草,勤劳耕作,但辛辛苦苦一年下来,粮食依然歉收。于是他们去拜见盘古王,询问这是什么原因。盘古说:“种植粮食,需要仰仗天地。气候怡好,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不然,颗粒难获;开荒劈草,辗转蹬踏地皮,自然会得罪地母娘娘,要赔不是;你们要杀牛祭天、杀马祭地,粮食才会大丰收啊。”仡佬先人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当年收获累累。于是,每年粮食瓜果新熟之际,仡佬族都要宰牛杀马,祭祀天地,酬谢神祗,祷祝丰收。这就是“吃新节”的来历。

吃新节的传说,反映了采集时代向农耕生产的过渡。由于社会生产力极低,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举步维艰。遇到困难,往往只能求助于外力;取得进步,又常常把功劳系于神灵。吃新节之雏形,当是表达对天地神祗感恩崇拜的一种宗教祭祀。从各地仡佬族均普遍流行吃新习俗来看,“吃新节”的成型应在仡佬族分化以前,即隋唐时期。仡佬族分化以后,由于各地农作物的成熟时期或有差别,仡佬族吃新的日期不尽一致,节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嘉庆《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说明在清代以前,仡佬族还是以收获为岁的,而“吃新”是收获的开始,相当于小年。清代以来,仡佬族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年节,原先以吃新、收获为岁的习俗在多数地区逐渐废止,吃新习俗的地位和规模让位于汉族年,唯独在六枝地区,仍然以“吃新节”作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基本内容及相关器物

“吃新节”基本内容为采新、吃新、祭祀、欢庆。节日持续三天。

【虎场天】采新祭祀。早晨,人们盛装进入田坝捋谷,除了“田娘”(远古母亲开垦的第一块田。以母为大),其他稻田都可以采新。其他民族不但没有异议,还认为会得到赐福,第二年庄稼会长得好。因为仡佬族是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是最古老的民族。除了稻谷,还采摘小米、毛稗、山药和新熟的蔬菜瓜果(这是仡佬先人的食粮)。然后,男女分工,女的分出公谷和母谷,公谷挂在炕上留做纪念,母谷用手一粒一粒剥开来(或用碓舂),得到新米,然后挑来新水,煮成饭。拿新米饭捏成九个饭团(仡佬先祖有九兄弟),准备祭祀。男的把牛马牵进宰牛场(筑在三岔溪沟边的三岔点,表示古老先人生活在三岔河边),先将牛系在树下,然后奉上饭团食粮瓜果,寨老用仡佬语请天地和九座大山(代仡佬先祖九兄弟)来吃新。念完后,寨老唱祭祀歌。族人用布蒙住牛眼,用绳缚住牛脚,将其放倒,然后用木棍、斧头敲击牛头,将其宰杀。人们隆重聚餐,把牛心(象征生命力)切碎分好,与牛肉一起平分到户。

【兔场天】吃新献祖。亲朋好友相聚。妇女做好晚饭,男人将牛肉牛杂煮熟。众人分组,围成若干圈蹲着吃饭。(传说仡佬先人是蹲踞抟食的)此前,祭献天地、祖宗、天狗和五谷大神(祭献祖宗时,用棕蒲或席子把灶头围起来。传说他们没有衣服穿,有光亮会让他们羞于露面,要有充足的时间来保持黑暗,让他们慢慢享用)。“献”是一种古老的供奉方式,不用桌凳、筷匙、杯碗,只用一个大簸箕翻匍在地,将饭菜就锅甑放于其上,用马勺舀出,用手抓献(传说仡佬先人没有用过筷子和碗,所以献时也只能用手抓)。请一次天地献一次,请一次祖先献一次;请一次,抓一次献品置于地。然后,叫寨中的九个小男孩(让后人不忘仡佬族都是仡佬九兄弟的子孙)用手抓来吃,每个小孩一个饭团、三个小肉丸和一小节野山药。

【龙场天】欢庆娱乐。男女青年对歌跳舞,尽情游玩。儿童捕鸟猎雀,嬉戏玩乐。人们吹泡桐,对酒令,整个仡佬村寨洋溢着欢声笑语,庆祝丰收,分享快乐。

“吃新节”的相关器具及制品,颇具仡佬族特色。

◆牺牲:牛、马、公鸡(盘古王对仡佬先人说:“要杀牛祭天,杀马祭地,粮食才会大丰收。”有的年份没有马,就用公鸡代替);

◆乐器:毛桦木叶、牛角、泡木“牛角”(用泡桐树皮卷成牛角状的乐器)、竹笛、箫筒、鼓、锣。

◆器具:大簸箕、锅、甑、马勺(也称玛石,传说是仡佬先人用以舀食物的器具)、棕蒲、席子(在家祭祀祖先时得把灯熄灭,用棕蒲或席子把灶头围起,远古仡佬先民因生活贫困,衣不蔽体,有光亮会让他们羞于露面)、泡木(仡佬先人常用它来抠野山药)、泡木叉(上面放饭团)、花角藤(用来系成片的把野山药)、青冈藤叶(用来包饭团);

◆食粮:公谷(谷杆高,谷粒不饱满或空壳)、母谷(谷杆矮,谷粒多且饱满),小米、毛稗、草籽、红刺猛果、齐头薅、玛约密楼、米投毕勒、玛要不郎(一种无刺的灌木果实,红色)、厄龙巴撬(一种白蒿枝,野菜)、阿墨独白(一种会粘人衣裤的草籽)、葛才(小米,疑为野生)、割肉(旱稻,疑为野生)、糯米粑、饭团、酱紫母(一种红色圆果)。其他瓜果。

二、基本特征

1.独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仡佬特色。六枝仡佬族“吃新节”是仡佬族先民在夜郎王国腹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采集-农耕生活尤其是稻作生产中形成的一个民俗节日。节日中所涉及的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祖先神祗,带上了夜郎王国的烙印,体现了仡佬先人独特的认知视角和历史经验。节日中所使用的语言、所穿着的服饰,祭祀过程的禁忌、礼仪、程式,以及所使用的牺牲、器物、食粮,都带有采集和农业文明的遗痕和仡佬先人的足迹,以及所表现的音乐、舞蹈、歌谣和其他表演,是仡佬社区中留存得最好、最具原滋原味的仡佬文化。

2.广泛的群众基础,良好的民间传承。六枝“吃新节”是整个“居都文化圈”的全民性节日,不仅居都全村人参与,连周边的其他民族也前来参加。不仅如此,还辐射到贵州遵义、广西隆林等其他的仡佬族地区。同一支系、语言相通的仡佬族前来参加,不同支系、语言不通的仡佬族也不远前来(六枝的一些机关单位也派人参加)。六枝“吃新节”的群众基础在所有的仡佬族支系中是最为广泛的。六枝“吃新节”每年必举行一次,延续数千年,即使是在“文革”的特殊时期,从未间断,这在所有的仡佬族地区中是少有的。

3.强烈的心理认同,宽厚的民族情怀。仡佬族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小规模的迁徙,原先的大片聚居变成零散分布,族群不断分化,差异逐渐增加,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仡佬族的民族认同感日趋淡化,总体上犹如一盘散沙。共同的文化习俗越来越少。吃新节是为数不多的民族共同节日。在别的仡佬族地区,虽然也过吃新节,但远远不如过汉族年节来得隆重。但居都仡佬是个例外,他们把“吃新节”看成是自己民族的标志,是盛大的民族年节,即便是在“文革”的特殊时期,“吃新节”为“破四旧”的条令所禁止,居都仡佬也要想方设法过节。他们把牛马宰杀后,运进山洞,以布覆盖,如果遇上检查,就佯装成葬礼,伏尸而哭,不管如何艰难,不管怎样“偷偷摸摸”也要过“吃新节”。虽然他们的民族意识十分强烈,但并不狭隘。他们自认为是正宗的“古老族”,但也不排斥别的仡佬族。过“吃新节”,他们欢迎其他的支系前来参加,也希望别的民族前来参与,体现了宽厚、开放的的民族情怀。

4.壮大的节日规模,充实的内容承载。六枝仡佬族的“吃新节”规模盛大,从时间上看,从每年八月的第一或第二个虎场天开始,一直延续三天;在这三天里,四面八方的人纷纷来到居都村,热烈欢腾。每年都要杀牛祭天,杀马祭地,有时没有马就以公鸡来代替。从数量上看,有的年份要杀上10来头牛。这相对于其他地区仡佬族的吃新节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望尘莫及的。从内容来看,居都的吃新节有古老的传说;有动听的歌谣和迷人的舞蹈;有严格的戒规戒律和一套完整的程式;有具体多样的器物载体;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他地区仡佬族的吃新节,从内容到程式上均较为简省,而居都的更为丰富充实而更全面,是地地地道道的仡佬文化,堪称仡佬族民族节日的典型代表。

5.完好的语言载体。就总体而言,仡佬语已是一种严重濒危的语言,在全国60余万仡佬族人口当中,目前使用仡佬语进行日常交际的不足3000人,所占比例仅为0.5%。然而,居都村的仡佬语却保留得相当完好,全村1000余人,大人小孩都精通仡佬语,学龄前儿童只说本民族语,入学后才开始学汉语。实际上,居都是我国仡佬母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自然村落。当地仡佬族把仡佬语看做是祖上遗留下来的财富,承载着整个仡佬族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用其交际,在过节尤其是在祭祀时,则一定要用仡佬语。如果族人使用了其他的语言,则会认为是对天地祖宗的不敬,会破坏整个祭礼和节日的氛围,视为忌讳。仡佬语贯穿于居都仡佬的“吃新节”和日常生活,对于一种严重濒危的语言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三、主要价值

1.丰富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吃新节”是仡佬族采集狩猎与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保留了仡佬族对其民族童年的久远回忆和历史体验,承载了仡佬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仡佬族社会秩序的演进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表达了仡佬族感恩珍重的民族情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多元的宗教文化与“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一个节日映射了整个仡佬民族的核心文化,成为丰富而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2.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价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吃新节”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不仅在民族民间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也成为仡佬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条件。通过节日中的故事、传说、歌谣、舞蹈、实物,以及采新、祭祀、吃新、献祖等活动,使得仡佬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想象力得到较为完整地保持。作为六枝仡佬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吃新节”具有其他仡佬族地区吃新节或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传承价值。

3.绝无仅有的语言学价值。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无形的文明遗产。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一种认知模式的丧失,意味着一种积累了上万年的人类文明的流失。六枝仡佬族“吃新节”对于总体上严重濒危的仡佬语具有独特的保护价值。由于“吃新节”必须遵循严肃的戒规戒律,规定祭祀时所唱的歌谣、所念的祭词,包括整个活动都必须使用仡佬语。否则,是对天地和祖宗的不敬,所祈求的愿望会失灵或大打折扣。这成为当地仡佬语言保留完好的一个因素。另外,语言是“吃新节”的载体,贯穿于整个节日的传说、歌谣、对话、祷告,活动的过程要求自然、熟练地使用仡佬语,这对于长篇语料的调查记录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严重濒危的仡佬语的保护,对于蕴含着丰富价值的仡佬语研究,都是绝无仅有的财富。

4.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吃新节”是六枝仡佬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各种艺术(口头文学、音乐、歌舞、服饰、编织等)的大展演,它集合了六枝仡佬族地区几乎所有门类的表演艺术,展示了当地丰富多彩的艺术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5.弥足珍贵的情感纽带。每年六枝居都仡佬族举行“吃新节”,都会吸引广西隆林、贵州遵义等地的仡佬族前来参加,对于内部十分松散、长期缺乏联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各仡佬支系来说,“吃新节”超出了一个单纯节日的文化内涵,成为联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珍贵纽带。而且,节日在当地民间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每年都会吸引周边村落的其他民族前来参加,居都仡佬待之以美酒佳肴,展现了热情好客的传统,促进了当地各民族间的交流,增进了各民族的感情与民间的和谐相处。

[1]李锦芳,周国炎.仡央语言探索[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吴秋林,靖晓莉.居都:一个仡佬族文化社区的叙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周国炎.仡佬族母语生态研究[M].贵阳:民族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魏登云)

The Main Features and Values of“Chixin”Festival of Gelao Nationality

WEI Ming-ying
(Department of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fter mak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Chixin”Festival of Gelao nationality in Liuzhi county,including its cultural background,distribution,origin,content and relevant implement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the festival in the hope of proffering some references to researches into the culture of Dongtai nationality.

Liuzhi county;Gelao nationality;“Chixin”Festival;characteristics;values

I29

A

1009-3583(2010)-03-0051-03

2010-02-12

韦名应,男(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法学,侗台语言与文化。

猜你喜欢
仡佬族先人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从门缝掬接月光
少数民族音乐
多元民族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先 人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