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能力培养“三要”

2010-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0年21期
关键词:三要语文能力语言

许 难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高考则把语文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六个层级进行考查。针对这六个层面的要求,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有路可循,有法有依。

一要读。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洪镇涛先生也讲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要遵循领悟、积累、运用的规律,这就离不开读。感受语言,要读;领悟语言,也要读;积累语言,还要读;运用,更要读。

一、那读什么?怎么读呢?

我们知道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精读、细读,泛读、浏览;朗读、默读;个人自由读、齐读;分声部齐读,分声部轮读。而高中阶段最常用的是精读和泛读,朗读和默读。那读什么?课本、读本、校本教材的精典篇章要精读甚至要背诵、默写,像《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赤壁赋》《六国论》《我有一个梦想》等等。

教师学生搜集的时文精萃,美文篇章,也要精读、朗读。而学校规定的二十部作品,课下学生自读的作品,是精读还是泛读可视情况而定。其实泛读或精读、朗读或默读,各有其妙用。精读便于吸收内化,泛读便于广博学识,增加见闻。课文教学从提取信息把握文本意义的角度看,默读的效果优于朗读,从吸收语言生成语感的角度看,朗读的效果优于默读,把握思路以默读为主,品味语言以朗读为主。在阅读教学中,这就要求学生,默读要读出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明晰作者的观点态度。朗读则要“字字响亮,不可颠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少一字,还要读出四个字——真、情、理、我。真,要求真实真情朗读、不夸大、不缩小、不忸怩,不造做。情、理则要读出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或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我”呢?朗读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里面应该有“我”的理解“我”的判断。在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朗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和判断,如苏轼的《赤壁赋》在学生默读,师生共同明了文章的思路,感情基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之后,要这样处理(第一段、第二段):第一段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愉悦、畅快之情,眼前有美景,船上有佳肴美酒,身边有朋友,虽然是被贬黄州,但生活仍然丰富而精彩,所以开篇就应该读出畅快和愉悦;第二段,感情基调开始发生了变化,要读得沉重舒缓一些。

二要悟,悟是贯穿于语文学习的一条红线。

什么是悟?从左往右看是“思考的我”,从右往左看,是“我的思考”。我们平日所说的有悟性,指的就是重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语文学科而言,一个词语需要推敲,一段文字需要品味,一个细小的事件都需要我们关注,这些都离不开悟。思考产生智慧,教育既然是以智慧开启智慧,以心灵启迪心灵的事业,那开启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

二、如何引发思考?

首先,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在讲课时讲到“生意”一词,他是这样引发思考的,他说生意这个词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生机,生气,生活的活力和生命意趣,如“雪中红梅,雨后春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雁排长空,初生牛犊,二八少女,都可以说是生机盎然的;另一种是做买卖,亦即商业经营;如摆摊设点,长途贩运,炒股放债等都是做生意。之后,他让学生举例来阐释。还有一位教师在讲到“难得糊涂”这个四字短语时追本溯源,然后举了生活中的现象,他认为经常把“难得糊涂”挂在嘴边的人,一定是一个懒惰甚至平庸的家伙,因为他曲解了郑板桥的原意,郑板桥借这四个字想说的是一个聪明人在乱世想糊涂都难,道出的是一个大家难以言说的落寞与无奈,之后再让学生举类似的成语辨证分析。

其次我们为学生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深度、难度。如教《故都的秋》把“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提取出来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师生共同讨论之后,我们得出了至今自认为是最好的解读。

(1)半开的花是最美的,最富有生机的,佛教上谈的一种极致是“花未全开,月未全圆”,半开的花朵给予人的是希望,是内心的激情的涌动,而你以欣赏半开的花的态度,去感受秋是不合适的。

(2)美酒,美好事物的一种,饮酒饮到半酣的时候也是一种极致,这时也是人最张狂的时候,你以这种张狂的姿态去领略秋味,也不行。

(3)要以内心里真正清静去感受秋的所有姿态。

再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要告诉他答题的切入角度,例如,炼字题,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用这个字写出的景的哪些特征,或抒发了人物心中的哪种情感,用了修辞没有,表达效果怎样,这个词语给他你哪些感受,唤起你哪些美好的回忆?

三要积累。我们说茅盾先生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那么他的创作就不会是建立在语言荒漠上的空中楼阁,而是有一定的文学根基,即我们平日所说的美丽的花难于贫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对学生而言,积累对于语文能力的养成很重要;对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也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二条建议中所举的,那位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历史教师之所以令人钦敬,就是他懂得积累,懂得像蜜蜂那样不辞劳苦的汲取。那怎样积累?这就需要博览群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考试,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对语文教师和学生而言,积累的渠道无外乎两个。一是生活,一是书本。那么我们平日需要积累那些东西?我想一是要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丰富的语汇为语言表达的灵活多样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要积累成语典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三是要积累同义反义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色彩;四是要积累名言名句,以丰富表达内容乃至精神内在;五是要积累语言程式,以充实自己的语言形式;六是要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值得我们留意的东西很多,一丝微笑,一道冷漠的目光,乃至一个身影或一个句话语都可能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语文学科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几近相等,从生活中学语文不是为了考和教,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三要语文能力语言
语言是刀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三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下作文微课设计“三要”
我有我语言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