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大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2010-08-15 00:42张萍徐传凤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0期
关键词:内科心理疾病

张萍 徐传凤

内科疾病往往病情复杂,很多疾病缺乏特效治疗,部分疾病可能因长期病因不明或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或病情反复,时好时坏。从而导致患者思想负担加重,心理矛盾突出。并可有多种心理反应。这个问题在老年患者身上尤为突出。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1]。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内科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因此,针对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很值得探讨和研究。根据多年的内科护理经验,经多方观察、分析,总结出了内科患者在心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介绍自己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1 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2]

1.1 焦虑不安 这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加之担心基层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待这种患者,首先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然后找出患者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向患者解释我们长期有上级卫生支农专家支持,如病情需要,可随时转至上级医院。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并制订切合实际的措施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通常情况下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并可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恐惧及忧虑 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

1.3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对待这类患者,我们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尽可能多增加与患者接触机会,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患者交流,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患者,驱除其寂寞情绪,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患者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患者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患者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就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最终达到心身护理最佳效果。

1.4 悲观消极、丧失信心 内科慢性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尤其部分老年人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1.5 疑病 因为患病后极易往坏处想,一旦遇到久治不愈、疗程长情况,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此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整日提心吊胆。对此我们应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发病机理、短时间内查不出病变或不能治愈的原因,并佐以实例说明患者所患疾病为普通疾病,本院有能力治愈该病,使患者心情逐步舒畅起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患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患者,使其改变态度。

1.7 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患者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护理中要耐心向患者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在家属陪护下鼓励患者做生活自理训练。

1.8 其他 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的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对渴求和疑问心理的患者,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细致介绍我们医院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先进的医疗设备,另一方面我们以其确诊病例,向他们详细解释和说明,并做出确切保证,清除他们不必要疑问和顾虑。对一些预后不良者,我们坚持严格保密,使患者以清除顾虑,安心治疗。《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患者,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护理要点

2.1 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患者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3]。

2.2 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护士在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这样既可能消除顾虑,又能取得患者的合作。

2.3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和患者谈心,解疑答难。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

2.4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处理。如有的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强,即使剧烈的疼痛也尽量克制自已。这种患者的思想是怕麻烦护士,又怕服止痛剂成瘾。而有的患者首先要掌握他们的病情,对前一种患者应主动关心和照顾,使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是热情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也应向患者介绍正确使用止痛剂是不会成瘾的。而对后一种患者要耐心地解释,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可按医嘱试用安慰剂。当确定疼痛是属条件反射或心理因素造成的,应做好思想工作,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除了要做好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外,对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4,5]。恢复期机体的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变化已基本消除,疾病造成的痛苦也基本消失,此时,如护理不当,急性病可转为慢性病,慢性病可再次复发。因此,也必须重视这个阶段的护理。对于性情急躁的患者,要防止过早参加工作,而对那些好静不好动,自卑胆小的患者要鼓励积极参加活动,早日返回工作岗位。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

[2]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3).

[3]张梅钦.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福建医药杂志,2002,(1).

[4]孙艳.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9).

[5]李晓红.内科老年病人异常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

猜你喜欢
内科心理疾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