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考

2010-08-15 00:47黄代翠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法治理念科学

黄代翠 李 玲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积极快速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 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实践价值

1.1 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多项事业发展,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保证经济的重点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全面发展,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大学生能否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年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完善发展。

1.2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未来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当代青年的竞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着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贯彻和落实情况。

2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全过程

2.1 科学发展观与理想信念教育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现在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只能是坚持继续发展,把发展作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际就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2 科学发展观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和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从大学生个人来讲,个人发展是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前提的,“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利益、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精神动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3 科学发展观与法治教育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是: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的理性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断增强他们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行动,更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最佳体现。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目前社会确实存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的问题,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氛围。

2.4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觉发展,是人的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要确立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自身物质性的发展,也要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始终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3 教学目标

3.1 总体要求:融合与拓展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在保证总学分不变、总学时不变、基本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对现有教材中已反映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思考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2 方法要求:坚持联系实际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尊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理论教育,全面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把学生带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让他们亲身感受祖国60年的沧桑巨变,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困难,增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动力。

3.3 目标要求:把科学发展观教育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把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结合起来,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基本道德素养、增强全面发展能力,使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4 主要措施

4.1 认真组织编写相关辅导读本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需求,结合国内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相关案例,重点阐释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等,做到内容丰富、表述生动、形式活泼、易于接受,增强读本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

4.2 加强教师培训

推动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关键是教师。一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二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就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如何在课程中拓展进行讨论,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使科学发展观进课堂工作落到实处。

4.3 坚持创新教学方法

紧密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新发展、新变化等,积极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新成就,人民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在实践中深化课堂教学成果。要广泛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努力增强科学发展观进课堂的实效性。

4.4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发展观大讨论,通过辩论、讨论、交流等形式深化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成立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研究社团,支持、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

4.5 开展网上学习互动

利用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开辟科学发展观学习专题和学习论坛网页,组织教师在网上解答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见: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0

3 教育部.高校要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OB/O 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04

猜你喜欢
法治理念科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