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质年谱简编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
关键词:朝歌三国志曹丕

周 青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1岁

吴质生于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济阴人,字季重。以建安二十四年《答魏太子笺一首》自称“年四十二”推之(详后),按古人习惯,“四十二”应为虚岁,当生于此年。

按:陆侃如认为吴质《答魏太子笺一首》作于建安二十三年,故推为质生于汉灵帝熹平七年,即公元177年[1]266,笔者疑之。穆克宏从陆侃如之说,认为质“生于汉灵帝熹平七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26。

关于吴质的籍贯,熊清元考证为在今山东甄城县[3],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有两条,均出自《晋书》。《晋书·后妃传上》载“(青龙二年)景怀皇后崩,景帝更娶镇北将军濮阳吴质女,见黜,复纳(羊)后。 ”[4]618《晋书》卷九十《良吏传·吴隐之传》载:“吴脆之字处袱,濮阳甄城人,魏侍中质六世孙也。 ”[4]1562熊清元据《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济阴郡属县有“甄城”,而王先谦《集解》云:“《晋志》改属濮阳国。 ”并且《晋书·地理志上》濮阳国属县中也正有“甄城”。吴质乃是属于后汉济阴郡甄城人,甄城在晋时改属为濮阳国,即今山东甄城县。而穆克宏认为吴质为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人”[2]26,不知以何为根据。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16岁

曹操在甄城招纳贤士,吴质等应招而至。

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26岁

吴质游曹氏兄弟间。曹丕17岁,曹植12岁。

据《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曰:“(质)为五官将及诸侯所礼爱;质亦善处其兄弟之间,若前世楼君卿之游五侯矣。及河北平定……”[5]348,河北平定是在袁绍死后,即建安初年,可见吴质于建安初年,即与曹氏兄弟交友甚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34岁

五月,吴质与邺下文人等游于南皮。曹丕25岁,曹植20岁。

《文选》卷四十二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一首》注引《汉书》:“渤海郡有南皮县”[6]590,这里的渤海即渤海郡,东汉时治于南皮,故实指南皮。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沧州南皮县”下曰:“燕友合,在县东二十五里。《魏志》云:魏文帝为五官中郎将,与吴质重游南皮,筑此台燕友,故名焉。又名射雉台。”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曰:“其后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吴质书曰:‘……每念昔日南皮之游……’”[5]608。 然据《三国志·武帝纪》:“(十九年)十二月,公至孟津……(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张鲁……”[5]44-45可知,曹操大军西征张鲁之时,曹丕留守在孟津小城,并写信给旧交吴质,忆昔日同游南皮之乐,即《文选》卷四十二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一首》,并略见于《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信中指出:“方今蕤宾纪辰,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节同时异,物是人非……”[5]608,“蕤宾”即指五月,可见写信之时与当时“南皮之游”是“节同时异”,也当在五月。

按:曹道衡、沈玉成据《三国志·武帝纪》认为《与朝歌令吴质书一首》中所指的南皮之游大约在建安十年左右。[7]37-40而俞绍初认为《与朝歌令吴质书一首》中所指的“南皮之游”并非是建安十年左右。[8]理由是据《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曰:“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三国志·郭嘉传》曰:“(嘉)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表明建安十年正月,在曹操攻打南皮之际,曹丕正娶甄氏为妻,他在邺而不在南皮。且根据曹丕《典论·自序》曰:“建安十年,始定冀州……与族兄子丹(为曹真字)猎于邺西……”认为曹丕于建安十年三月仍然在邺。又指出当时乃是战事频繁之秋,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所描述的讲经论书、弹棋博弈、日夜遨游等悠闲安逸的生活与事实无法相符,故认定在 《与吴质书》中所指的是另一次南皮之游。 以《太平寰宇记》所引《魏志》中“与吴质重游南皮”为根据,认为与《朝歌令吴质书一首》中的“南皮之游”即是此次“重游南皮”,并据《寰宇记》所引《魏志》,此事应发生于魏文帝为五官中郎将之后,即建安十六年正月之后[2]34。并且又引唐人萧颖士《清明日南皮泛舟序》云:“昔建安中,魏文为王太子,与朋友诸彦有南皮之游。”及李商隐《为淮阳公论皇太子表》亦有“南皮魏副,屡见飞筋”句。魏副,魏之副君。称曹工为魏副,说明其事在建安十六年正月后。此观点所引材料较为详尽可靠,故笔者认为此说更为可信。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35岁

吴质出为朝歌长。曹丕26岁,曹植21岁。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曰:“及河北平定,(大将军)[五官将]为世子,质与刘祯等并在坐席。祯坐遣之际,质出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5]67-608又据《世说新语》卷一《言语第二》注引《典略》:“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祯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 ”[9]38故吴质为朝歌长,必在此年之后,迁元城令( 二十年)之前,今假定为十七年左右。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37岁

曹植于吴质为朝歌长时写有 《与吴季重书一首》,见于《文选》卷四十二。

《文选》卷四十二引《典略》曰:“质出为朝歌长,临淄侯与质书。 ”[6]594而《三国志·陈思王传》载:“十九年,徙封临菑侯。”故曹植《与吴季重书一首》应写于建安十九年后。[5]557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38岁

吴质由朝歌长迁为元城令。五月十八日曹丕有《与吴质书》,吴质有回《在元城与魏太子笺》。曹丕为争为太子,曾多次与之谋。曹丕29岁,曹植24岁。

吴质很可能于此年迁为元城令,据曹丕的 《与吴质书》中写道“方今蕤宾纪辰”,故可推算写信时间该是在此年的五月。并且《文选》卷四十二《与朝歌令吴质书一首》开篇即载明:“五月十八日,丕白……”,可证曹丕的《与吴质书》具体作于二十年五月十八日。并据《文选》卷四十《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一首》引《魏略》曰:“质迁元城令,之官,过邺辞魏太子,到县与魏太子笺”[6]567,可知吴质在前往元城上任之前,经过邺,辞曹丕,到元城后即提笔写有《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一首》。由此可证,吴质迁为元城令应是在二十年五月左右。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42岁

二月三日曹丕有《又与吴质书》。二月八日庚寅吴质答复此笺有《答魏太子笺》。曹丕33岁,曹植28岁。

《文选》卷四十二《与吴质书一首》注引《典略》曰:“初……二十二年,魏大疫,诸人多死,故太子与质书。 ”[6]591而《文选》所录此信开篇有“二月三日,丕白……”[6]591《文选》亦载有吴质的回信,即卷四十的《答魏太子笺一首》,注引《魏略》:“魏郡大疫,故太子与质书,质报之。 ”[6]566信中详记写于“二月八日庚寅”。然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八日才为庚寅之日,故《三国志·魏书》卷二十注中所引的《魏略》所说“二十三年,太子又与吴质书”疑为有误。陆侃如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依据,也认为是二十三年,而在今人章新建所著《曹丕》一书中即指出建安二十三年二月八日并非庚寅日,而建安二十四年的二月八日才与信中“二月八日庚寅,臣质言”所符合[10]177。 并且在刘知渐《建安文学编年史》中同样也认为应当是建安二十四年[11]61。笔者认为信中所提:“别来行复四年”[5]608,正好与建安二十年左右吴质迁为元城令时,于邺与曹丕有一面之缘相符合,以此可推为曹丕《又与吴质书》当作于建安二十四年二月三日。

又《文选》卷四十吴质在给曹丕的回信《答魏太子笺一首》中写道:“今质年已四十二矣。 ”[6]566吴质称自己已经四十二岁,当为虚岁,已证写信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以此推之,吴质当生于公元一七八年,即公元178年。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43岁

太子曹丕即王位,有《又与吴质书》,今只留残文。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王粲传》注中,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七有录。吴质出为长史,有《答文帝笺》,亦只留残文,见于《文选》卷二十五《赠何邵王济五言并序》,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三十有录。后拜北中郎将,封列侯,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

《三国志·王粲传》注:“太子即王位,又与吴质书曰:‘南皮之游,存着三人,列祖飞龙,或将或侯……’……而质故为长史……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架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5]609。 曹操崩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另《三国志·崔林传》有:“文帝践祚,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谓林别驾曰:‘吴中郎将,上所亲重,国之贵臣也。仗节统事,州郡莫不奉笺致敬……’”[5]679。

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47岁

魏文帝曾命文德郭皇后出见质等,并令质仰视之。黄初五年,吴质入朝,曾于酒酣之时,席间与曹真、朱铄等坐骂。[5]609-610

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49岁

魏文帝崩,吴质作《思慕诗》[5]610。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质别传》:“及文帝崩,质思慕作诗曰……”[5]610。据《三国志》载魏文帝于七年夏五月崩。

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52岁

吴质作有《答东阿王书》,东阿王即曹植。

《三国志·陈思王传》有载:“(太和)三年,徙封东阿”[5]557,故此篇应作于曹植改封东阿王之后,太和四年夏卒之前。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53岁

吴质入为侍中,与明帝荐骠骑将军司马懿。质于其年夏卒,因诋忤乡里[5]609,谥号丑侯,正元中(大约在公元253年)改为威侯。有一子应,字温舒,晋尚书;应有子康,字子仲,知名于时[5]610。

质另有一女,嫁与晋景帝,即司马师,司马炎称帝后,封其伯父为景帝。[4]618

[1]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穆克宏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熊清元著.吴质籍贯小考.学术研究[J].1989,(02).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简体字体版.

[5][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曹道衡、沈玉成编.中古文学史料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俞绍初著.“南皮之游”与建安诗歌创作——读《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文学遗产[J].2007,(05).

[9]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章新建著.曹丕[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修订本.

[11]刘知渐.建安文学编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朝歌三国志曹丕
朝歌情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称象
云纹铜禁
给曹丕的建议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