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桃》的“落花生”精神

2010-08-15 00:49王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春桃李茂许地山

王涛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论《春桃》的“落花生”精神

王涛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本文以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的阐释作为理论基础,杂糅许地山的宗教观,分析《春桃》文本中春桃这个人物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意义,即与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一致的,做人的真谛为“落花生精神”,以及给现代留下的启示。

许地山;春桃;落花生精神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风格奇异具有思想家气质的作家。他的散文名篇《落花生》,借父亲与孩子们的谈话,阐明了一个简单的做人道理:做人应该是极端朴实的,脚踏实地,要对社会“有用”,就像落花生一般,可以食用,还可以榨油,而“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它没有好看的外表,鲜绿的颜色,如苹果、桃子、石榴,让人一看到就生出艳羡之情,而是始终在深厚的泥土里育孕生长,直等到成熟时,它才把自己无私地献给人类。带着这种“落花生精神”,笔者解析许地山的《春桃》。

何谓“落花生精神”?按照许地山散文《落花生》的阐释,第一,她是极端朴实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炫耀自己,哗众取宠。像深深地埋于地底,只待成熟让人来收获的落花生一样。第二,它不需要美丽的鲜花,但须结出丰硕的果实。许地山所提倡的“落花生精神”,在不愿做“伟大体面人”的同时,又特别强调要做“有用”的人。第三,寂寞的孕育、无私的奉献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之蕴含了佛教的“生本不乐”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内涵。

茅盾曾这样评价《春桃》:到了《春桃》,那简直是要用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命运”了!”“说不定他以后还要来一篇‘秋菊’,也许比‘春桃’更要坚强些!”从作品的内容和叙事角度来分析,作品基本上消解了许地山以往特有的宗教情节,以深情与激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以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改变了悲惨的生活处境,并以“谁的媳妇也不是”,给了中国几千年的婚姻伦理制度一个强有力的反击。笔者认为其中还有作者质朴、自由、坚忍、牺牲的主体精神。本文将结合作品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埋于地下的坚韧、拙朴之果

许地山曾说过:“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的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从此可以体悟出许地山不想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体面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朴实、对他人“有用”的人。春桃就通过言行实践了以上的誓言。

她勤劳、质朴。小说开头写到:“她背上担负很重,甚至不能把腰挺直,只如骆驼一样庄严地一步步踱到自己门口。”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新婚未及一日的新娘,一个美丽、端庄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为生活每日不停奔波的女人。她如所有被剥削、被损害的劳动妇女一样,无依无靠,四处漂泊。但她却没有沉沦,而是默默地承受生活之苦,凭着捡破烂纸这种连地摊都不如的工作,养活了自己,并让同居的刘向高也有了碗饭吃。她看来虽微如草芥,却不畏恭、势利。在给富人当佣人时,因:“她理会主人家底气味有点像从虎狼栏里发出来的,心里越发难过,不到两个月,便辞了工”她人穷志不短,极为自尊,“到平常人家去,乡下人不惯当差,又挨不得骂,上工不久,又不干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李茂的突至使春桃面临着更严峻的生存问题。她非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劝告李茂说:“谁不受苦,苦也得想法子活,在阎罗殿前,难道就瞧不见笑脸?”凭着一个劳动人民本色的强悍信念,冷静而果决的提出“三人开公司”的建议:对两个男人说:“近来我常想着多找一个来帮忙,可巧茂哥来了。他不能走动,正好在家管管事,捡捡纸。你当跑外卖货,我还是买货的。”让这件极有可能酿成悲剧的事化成互相帮忙又自食其力的好事还是她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捡烂纸大概是女性中心底一种事业。”她不叫苦,不喊累,“尤其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她更要去工作,因为同业们有些就不出去”这一质朴坚强的生存信念使他们在乱世中能有一种相当安稳的生活。就如一颗深埋于土地的坚韧、质朴之果,带着泥土挚诚与拙朴。

二、从“生本不乐”到“助人为乐”佛教观与东方道统完美结合

朱自清曾说:“文学作品吸引人的最大因素却是情感的浓厚。”这是作者对社会的希望。许地山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庸人和普通劳动人民惺惺相惜。“他们同居这些年,生活状态若不配说像鸳鸯,便说像一对小家雀罢。”从这纯朴、温存的句子中能看出他们是那么懂得爱,倾心于爱的质朴、平凡、真切。而且春桃更重情义,讲信誉,为李茂的悲惨遭遇而湿了眼眶,并且收留了残废的丈夫。“我还是你的媳妇,一日夫妻百日恩,我不能做缺德的事。今天看你走不动,不能干大活就不要你,我能算人吗?”她同样舍不得患难四五年的刘向高。“一条胡同过了又是一条胡同。无量的尘土,无尽的道路,诵着这沉闷的妇人。她有时嚷烂纸换洋取灯儿,有时连路边一堆不用换的旧报纸,她都不捡。有时该给人两盒取灯,她却给了五盒。胡乱地过一天,她便随着天下那班只会嚷嚷和抢吃的黑衣党慢慢地踱回家。仰头看到新贴上的户口照,写的户主是刘向高妻刘氏,使她心里更闷得厉害。“通过对她行动、心理描写,表现出了春桃神情恍惚、念念不忘与刘向高的真情。

除了春桃,两个男人也颇重情义,刘向高总是为春桃按按背,捶捶腿;打情骂俏地叫她“媳妇”,为她戴花,正经地说买卖,惦着给她买顶新帽子,并且盘算着属于他们俩的美好未来。即便是在李茂来到家中,虽彼此都存有敌意,但却谈得来。在彼此承受着“一妻二夫”的非理性痛苦时,选择的也不是仇视报复,而一个出走,一个要了结残生。这类似于沈从文的“希腊小庙”贡奉的“人性”一样:纯真、善良,更以牺牲自我来成全对方的高尚情怀。这是一种近乎佛家的“慈悲”情怀,对生活现实的超拔,是释家与中国侠义道统的结合。篇末一段使笔者不禁为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人儿感到异常幸福:“院子都静了,只剩下晚香玉底香还在空气中游荡。屋里微微地可以听见‘媳妇’和‘我爱听,我不是你媳妇’等对答。”

三、“叛逆精神”无法阐释的精神内核

茅盾在许地山病逝后发表文章指出:“地山的小说,在外表的浪漫主义风度之下,有一副写实的骨骼,而且终于连这风度也渐渐淡以至无。”笔者想这是许地山的全部人格表现,也是“落花生精神”

王盛曾高度赞扬春桃:“(她)是许地山小说中第一个真正把自己当作‘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是一个有着鲜明叛逆性格和强烈民主精神的新妇女形象”,“在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三十年代,她的出现,展现了妇女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力量与前景,具有着鼓舞人和教育人的作用的。”

春桃是一个闪耀着个性之光的人物形象。小说虽短,却从语言、神态、行动、心理等方面展现了主人公的风貌。首先她是一个具有东方传统美德的女子,但并不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新女性。她自爱,所以不爱听刘向高叫她“媳妇”,她也不承认那个结婚只一天就跑散了的丈夫李茂。她倔强而自信地喊出:“我不由你们派”“我是我自己,我做的事,决不会玷着你。”她自信,务实,不但毫不迟疑地承认了与刘向高同居过日子的事实,还尖锐地批评怕当活王八的李茂:“有钱有势的人才怕当王八。像你,谁认得?活不留名,死不留姓,王八不王八,有什么相干?”在刘向高面前也不掩饰李茂是自己原先的丈夫。至于提出三人同居的想法,也是为了谋求共同生存的无奈之举。她更注重实际生活本身:“我们两人,可以说不分彼此勉强能度过日子。”她不相信什么常言道的一夜夫妻百日恩,更相信人得活,得有人帮助,在共患难中建立真情。她有“情”有“义”:“今天我领你回来,是因为我爹同你爹的交情,我们还是乡亲。”“我不能因为你残废就不要你。”李茂还是他的丈夫,虽说这“丈夫”早已不是婚姻中的丈夫。她是生活的胜利者,恰逢新旧思潮的涌动时期,所以被无限升华成为民主叛逆精神、独立意识。这与许地山的个人宗教观是存在着矛盾的。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谈到许地山的创作时曾说:“这调合,所指的是把基督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学与古旧情绪,揉合在一处,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

许地山从现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抓住了其作品独特的内容思想。在《春桃》中,除了有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和朴质无华的语言风格外,更有人物的情感美、道德美以及富有情趣的平凡生活美。

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丝隐忧:即对现代婚姻现状的反思。作品发表于1934年,按照当时的旧伦理观念和习惯,这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一个原来的丈夫,一个同居者,两个男人在争一个女人。虽然末尾达成了妥协:“是咱们的媳妇。”这句话实是为挽回面子,保持男性的尊严罢了。这种婚姻,或者应是“三人开公司”的同居生活,实际上分裂着本来不能分裂的两性之间专有而自私的爱。这是否合乎爱情和婚姻的基本要义呢?或许在许地山看来,在那个“积怨成泪,泪又成川,今日泪雨交汇入海,海涨就要淹没赤县”的时代,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更应该抛弃自私狭隘,甚至欲望。只有平和,真爱,坚忍牺牲,才能获得真爱。

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一员,其创作风格却迥异于中国现代的其他作家,被郑振铎誉为“一朵绚丽耀眼的奇花”。这集中表现在他作品既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有诡异的浪漫情调,融合了多重宗教玄想。通过笔者对许地山作品的阅读和思考,结合作者生活的社会现实,笔者得出许地山对宗教教规、教义存在着暧昧,他在始终如一地寻找着自己的宗教。他希望各种宗教信仰者互相怜爱,互相帮助,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要从“生本不乐”到“助人为乐”,以超然出世的态度积极入世。“不做表面伟大的人”,而要坚忍、自强、真爱,求真务实,奋发向上。最能代表这一精神主旨的是他1934年发表的小说《春桃》。青年女性春桃与两个男人经过一番周折后,最后决定三个同居,共熬日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认为这是许地山作品中的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和叛逆性格,是作者向现实主义的回归。但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合作品真实意图的。《春桃》与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一致的,即在《落花生》中提出的做人真谛:高扬的“落花生精神”。

[1]茅盾.落花生论[J].文学月刊,1934,(4).

[2]许地山.许地山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王盛.春桃论——许地山作品之一[J].江苏大学学报,1988,(3).

[4]沈从文.论落花生[J].读书月刊,1930,(1).

[5]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2003.

[6]王盛.许地山评传[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I206

A

1673-0046(2010)2-0200-02

猜你喜欢
春桃李茂许地山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风雨桥送别
许地山伦敦“盗”宝
桃花妆
春桃烂漫俏争春——浅析“三足春桃”的造型艺术与贴塑之美
别把婚姻演成戏
箬叶飘香
《勇者胜》饰 宋毅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