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实践价值

2010-08-15 00:49邹丽芬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邹丽芬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实践价值

邹丽芬

重新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价值。就当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应更新观念、树立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实践价值;人与自然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文件,但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全球生态环境还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也没有足够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生态保护观点“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的限制”[1]。但是,马克思仍然预见到了随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提出了争取人类进步和环境发展双赢的策略,辩证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寻找生态环境优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尊重自然,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

自然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另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环境,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料,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无论怎样强大,也要受自然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人置身于自然中,而不在自然之外。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不自觉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了报复。”[2]225恩格斯认为人之所以高于或优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能够通过认识和改变自然而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人类既要认识到自己相对于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又要认识到自然界对人的客观制约性,我们对自然界的支配应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许可的限度,不能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整体性。

(二)尊重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是生长在自然界之中,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也形成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所有权、人们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生产关系。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影响着人们进一步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而对自然的进一步改造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的破坏自然的平衡,当今世界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现象处处可见。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3]建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系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任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启示我们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时,既要看到自然原因引起的变化,又要看到社会人为原因引起的变化,而且要特别注意人类社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人类应该牢记恩格斯的告诫:要逐渐“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的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4]。

(一)正确利用科技成果

马克思在当时提出改进和合理应用技术、保护农业耕地、实现城乡融合、调整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同时还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思想,指出人的生产应该是全面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777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科学进步的推动下,人类利用技术发明干预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的同时,往往又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根本的出路不在于放弃科学技术的使用,而应该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技的发展建立一种新型的价值观,以利于人类的根本目的和长远利益。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才能减少对自然改造的盲目性,只有大力发展和应用低耗、高效、无污染、可再生的替代技术,才能逐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此外,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也都离不开科技进步,都需要高技术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会进一步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完整的物质循环体系和废物资源化体系,不断地发现物质的多种多样的用途,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帮助农民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结合

要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结合与统一,不但应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且还必须使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相互交融,实现和谐共生。人与自然联结的实现要靠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使自然得以变革,被人化、被纳入人的社会,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我们要在自然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要把人及其活动本身主要理解为自然的物质的感性的活动。人是在自然界和对象中实现自己的,而自然界也要成为人化的自然,通过人的活动使自然界自身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所要肯定的唯物主义不是片面地强调自然或片面地强调人,而是把这两者高度统一起来。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结合,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摒弃了私有制,人们对其创造物和自然物的占有,就不会被仅仅理解为直接片面的享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融洽,人的实践把自然界作为第一对象,因而它尊重自然,人和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解放了的人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结合。

(三)开展环境保护运动,倡导新型生活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新型生态文明,这种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扬弃,它意味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正确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解决面临的生态危机。环保教育,就是传递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改变人们错误的物质追求及价值观念。我们应在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并把这种观念内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要围绕环境生态问题,通过生态环境知识的传播,使人们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要通过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对环境现状的介绍,提醒人们关注环境问题。要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教育,使尊重自然、爱护生态成为人们普遍具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建立可持续的消费观。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些是不可再生资源,总会消耗殆尽。绿色消费是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把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地循环利用,尽量降低污染的消费模式。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以往的盲目消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树立文明、适度的消费理念。要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变人们以往的消费方式,发展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合理的消费模式。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观念问题,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是一个自然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表面上,环境问题是由某些生产技术所引起的,但在深层次上,导致环境问题的社会文化根源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人对自然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求,人对自身征服力,驾驭力的盲目崇拜,对经济成就的社会目标,等等。要摆脱危机,不仅需要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还应充分树立正确环境意识,促使人对自身价值观的反省,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促成人自身的转变,这就是环境教育的根本任务。首先,我们可以从幼儿园开始开设关环保课程,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利用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总之,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不断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真抓实干,就一定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1.

D641

A

1673-1999(2010)24-0007-02

邹丽芬(1978-),女,福建浦城人,硕士,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0)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0-09-25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课题成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BS09325)。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