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时代变迁的家

2010-08-15 00:49毛文清
当代矿工 2010年6期
关键词:茅草屋平房校门

□毛文清

我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我的家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我们生活的改善。

对于“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虽因心境和环境的不同而有诸多的定义,但总体来说不外乎两个标准,一是能遮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固态的物质的家,另一种是以亲情构筑的,是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知心爱人在永远静候你的心灵港湾,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都不会忘记有一个家在等着我们回去。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粉碎“四人帮”的那一年,我上学了,那时我家还是几间茅草屋呢。后来分田到户了,经过母亲几年的辛勤劳动,加上爸爸在矿上省吃俭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家盖新房子了,将爷爷奶奶留下的茅草屋翻盖成了高大宽敞的大瓦房。盖房子期间,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第一项大工程,父母的辛苦给少年时代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让我知道了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真是不容易啊!

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同许多普通人一样,我也是子承父业,从老家来到了煤矿,搬进了单位分的集体宿舍,三个人一间屋。不同班次的人同居一室,朋友往来,环境嘈杂,让一向喜欢清静的我非常头疼,尤其是我自费购买的报纸杂志经常被人顺手牵羊,更是让我无可奈何。在经历几次调换宿舍仍无济于事后,我便有了结婚成家的念头,原因之一就是逃离集体宿舍,早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经过短暂的恋爱后,我和女友共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或许有人会问,你们有感情基础吗?其实,两个都想有家的人,走到一起是不会轻言分手的,因为双方都知道“家”的来之不易。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是相爱如初。结婚前,我又充分体会到了建一个固态的家的困难。我在房管部门得知,还有许多年过半百的老同志在等着分新建的单元楼房,便立即打消了在新楼里结婚的念头,退而求其次。可旧楼也摊不上,那就要一间平房吧,可还是没有,需要等!这下我傻眼了,没法子了。还是单位领导体恤下属,在我们单位的集体宿舍里给我腾出一个房间。这是在顶楼最西头的一间屋,冬天还好说,毕竟屋里有暖气,可一到夏天屋里便热得像蒸笼,而且时常停水。有诸多不便,但我们却是快乐的,毕竟有了自己的家啊。后来女儿降生了,我们一家三口在这个一砖一瓦都不属于我们的家里过得依旧很快乐,因为我们拥有爱心和亲情构造的爱情大厦。对于何时能住上单元楼房,我们感觉那是海市蜃楼——根本不可能的事。

就这样蜗居了三年后,我们终于分得了两间平房,这让我和妻子高兴了好一阵子。找人修理了门窗后,又请人帮忙垒起了院墙,院子里一半打了水泥地坪,一半被妻子开垦成了花园兼菜地。女儿从蹒跚学步到走进校门,小院里印满了她成长的足迹。

进入新世纪,随着企业效益的回升,单位开始集资建房,我们在徐州市三环路一个新建小区里拥有了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2004年春天,我们告别住了7年有着田园情趣的小院,迫不及待地搬进了经过简单装修却是宽敞明亮的新居,女儿也从矿区进入到市区上学了。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回家的感觉。

猜你喜欢
茅草屋平房校门
“楼房”与“平房”
风雨中陪考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Brain teasers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茅草屋,从贫穷标志到国宝
奶奶的茅草屋
奶奶的茅草屋
一兜橘子
平房仓空调设计及热像仪应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