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校学报在高校办学中的“双刃剑”作用

2010-08-15 00:43
关键词:双刃剑科研成果科技期刊

焦 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12)

解析高校学报在高校办学中的“双刃剑”作用

焦 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我国高校期刊的不断发展,高校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在我国出版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作为高校出版物,能否为高校办学提供服务,也成为高校学报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中根据高校学报在日常编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发进一步思考,力求使高校学报在延续原有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为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服务的积极作用。

高校学报;高校科研教学;科技论文

据调查,我国高等院校所办期刊从1955年的20余种开始,发展到现在各级、各类高校所办期刊已有25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25%。高校期刊中学报1680多种,占高校期刊总数的67%,其他专业性期刊820多种,占33%。

因此,高校学报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传播文化与知识的重要渠道。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在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方面,在国家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高校学报在发挥传播科研思想、分享科研成果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存在的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而在传播效果方面存在着不足,以至于在高校办学中的媒介作用无法有效实现。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学报的“双刃剑”作用,不仅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和发展,而且可以适度调整高校学报无法有效传播的弊端,使其更好地在高校办学中发挥作用。

一、分析高校学报的“双刃剑”作用

具体而言,高校学报的“双刃剑”作用,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学报在高校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高校学报依托高校,它除了一般期刊的社会教育功能外,在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办刊宗旨下,基本上成为高校科学研究水平或知识创新水平的一面镜子。

首先,高校学报是对高校教学科研思想及成果的一种记录和传承。高校学报的主要职责是连续、集中、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展示高校的学术水平、塑造学校形象、培养学术人才,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报可谓是记录了高校教学科研项目和动态,并使之得以有效传承,在供本校师生学习研究的同时,也对外展示了学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和对社会科技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高校学报实现了不同高校间的最新科研思想及成果的分享和交流。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科学思想交流的永久记录,也是科学的历史,它记载了探索真理的过程,记载了各种观测结果和研究结果,而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连续性的工作,一项研究的结束可能是另一项研究的起点。因此,高校学报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不仅能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更有利于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学报的“双刃剑”作用还表现在,高校学报对高校教学研究的消极阻碍作用。

首先,可能造成科研创新工作的局限。科研创新成果通过高校学报存储下来,不受时空限制。在知识的传递中,高校学报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因而总是承担着重要的传递和沟通的媒介作用,其成果为后人的知识创新提供基础。因此,高校学报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既可促进管理创新,又可扩大管理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使知识发挥其特有作用,从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然而,如果传递的科研信息不够及时,或者选取的科技论文角度有所偏差,那么就会给高校科研教学工作造成阻碍。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科研工作的创新带来局限性。比如,高校学报中对于其他单位科研工作成果的展示,虽然给高校科研人员提出了新课题,但其提供的科研成果和思路是未经过我校科研人员亲身实践的。所以,可能会对日后教学工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带来局限性,能否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传递,存在一定障碍。

其次,可能造成科研成果的传播滞后和难以普及。因为高校学报的刊期较长,所以在传播科研成果和传递科研思想的功能上,仍处于滞后状态。据调查,现在的高校学报基本为季刊和双月刊,甚至还有半年刊或年刊的。出月刊、半月刊的寥寥无几,还没有旬刊。学报是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是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一种平面媒体。可由于周期长,业界人士和读者经常埋怨道,出学报就像出书一样。尽管现在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已经缩短了发行周期,但仍然存在传播滞后的现象,刊发的科技论文仍无法满足及时传递最新科研成果的需要。

发行是刊物生命力的保证,是刊物最主要的经营内容。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学报以外的刊物而言的。对于由学校全包全揽、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学报来讲,学报的发行量通常是学报主编和编辑缄默其口的。据调查,在邮局发行的学报大多数在300份~2000份之间,5000份以上都很少。这和中国期刊三巨头:《读者》500万份、《知音》423万份、《家庭》305万份的2001年的月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

从学报的发行范围来看,主要面向省内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等。因为有高校资金做支撑,所以发行问题从来都不是编辑部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编辑人员的懒散行为,如果不能以产业化思维来运作媒体,那么也就不能刺激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也就不能投入全部精力从事高质量的采编工作,从而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二、探讨高校学报在高校办学中扬长避短的途径

高校学报是由高校创办,那么势必要在办刊中渗透高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但能否让高校学报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办学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一)增加编审人员的科技专业知识,提高科技论文的编审工作质量

要做好高校科技期刊,需要编辑具有敏感性和预见性,以及正确评估论文的创新性及实用价值的能力,这就要不断学习,多与专家、学者沟通,既要组稿又会用稿。还应该注重提高质量、推出精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在组稿上注意寻找有创造性的作者群,明确组稿对象;在用稿上注意时效稿急用,即涉及创新性、领先性、重大科研成果的论文急用。充分发挥编辑的聪明才智,刊物才能充满活力。

编辑还要牢牢树立编辑意识、质量意识、学术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学报编辑部队伍建设应重点促进规范化管理,加强政治理论、道德素养、形势教育学习和法律、法规研究,并尽可能多地选送人员参加业务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及学术研讨会,以提高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二)将科技论文的编审及发表与学术报告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期刊传播科技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

虽然高校学报是以记录高校科研成果为主的,但是它与专业性的科研论文合集有很大区别,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学报是媒体队伍中的一员,它的传播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而对于高校学报来说,如何能让科研人员的心血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科研教学,也是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

若要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除了发挥高校学报编辑和发表科研论文的功能,还应结合高校学报的媒体影响力,与高校科研教学紧密结合,邀请论文作者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学术报告会,将论文通过声像形式传播给高校师生,不仅可以借助高校学报的媒体作用服务于高校办学工作,同时可以借此加强高校学报的高校影响力,鼓励广大师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科研学习中,为高校学报培养优秀的科技论文作者队伍。

(三)增设编读互动环节,为科研人员即科技论文作者与广大师生搭建科研探讨的沟通桥梁,培养校内相关专业师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编辑在强化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必须做好为读者、作者服务的工作,和读者、作者建立友好的关系,为广大读者、作者构建一个便于学术交流与沟通的环境,使他们对该期刊产生一种由衷的归属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优秀稿件。

高校学报可开设编读互动栏目,或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也可通过报道学术界关注的最新动态,一方面增强高校科技期刊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加强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体特性,让高校学报的媒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其终将面临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高校学报对最新科技动态的关注,通过科技论文的展示和创新型的选题,为高校科研教学工作提供崭新的科研成果

学报应建立一支数量较大、水平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作者和审稿队伍,他们的主体应是学科带头人、基金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以及科研能力突出的博士研究生。学报编辑要特别关注和刊发那些前所未有的新科研成果,填补某一学科的研究空白,使这研究现实社会问题的成果,其成果源于社会实践,又可指导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编辑应走出校门,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科研动向,及时组稿报道。利用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信息网络,与国内外学术专家进行学术磋商,进行动态调查,跟踪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审稿人及核心作者群,为获取创新性稿件做好基础工作,靠提高学术质量取胜。

三、结 语

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其对科研工作的记录和传承,对科研成果的分享和交流等积极作用,通过有效途径避免高校科技期刊因为自身采编环节对高校科研工作所造成的阻碍。只有让高校学报融入到学校发展的主流,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发挥高校办学所要实现的为社会培养高科技建设型人才的办校宗旨和社会使命。

[1]白羽红.专业期刊国际化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

[2]陈灿华,张曾荣,王璐.新世纪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大众传媒,2001,1(2).

[3]杨丽君.科技期刊品牌式的打造[J].编辑之友,2003,(3).

[4]赵莲英.高校学报编辑三审制探微[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6).

[5]沈玉英.提高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几点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07,(15).

[6]尹志诚.学报审稿的困境及出路[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胡天乙.编辑审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编辑学报,2001,(1).

焦红(1970-),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编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双刃剑科研成果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
科技期刊”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科技期刊的分类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直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