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10-08-15 00:43曹秀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曹秀兰

(赤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曹秀兰

(赤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是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方式,是经济发展理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科学内涵

1.1 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观”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鲍尔丁认为,消费不是经济系统的“最后活动”,只有废物处理才是关键环节.经济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正好像遨游在茫茫太空的宇宙飞船一样,要使该系统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物质平衡.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灭亡.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开展了以减少污染危害为主要目标、以末端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环境保护,进而发展为以“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的环境保护,开始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被各个经济大国所重视,并逐渐成为其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1.2 循环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的“共赢”.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先进经济形态,内容包含了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以及建筑物等各个方面,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基本形式是清洁生产,根本目标是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减少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输入、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的完整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单向的开环式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显然,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2.1 发展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现在,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近几年来,日本也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2.2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水平的3倍多;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资源严重短缺,且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资源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城市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已经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经形成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相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二次污染相复合,大气、水体、土壤相互作用的格局,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特别是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产品——污染物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做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则是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地构建成一个严密的和封闭的循环关系.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在符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关系支配下,实现了生产废物的最大减量化、最大利用化和最大资源化.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性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发展潜力丧失的背景下形成,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消除资源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空心化现象”,使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时具有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新型发展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拓展,使经济增长、人口控制、资源拓展、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社会进步等和谐一致、协调同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实现合理的发展.

如果我国继续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粗放型模式,必然对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化经济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实现途径.在实践中要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来布置新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淘汰老产业,逐步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例如各地在开发兴建工业园区、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不能再走老路,而要按照产业生态园区、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和实施.地方新上项目,从设计的一开始就要按单个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要把各方面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协同作战,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技术开发必须保护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遵循生态道德.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方面,应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制定详细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方面的鼓励措施,使循环经济型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在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方面,应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押金制度等,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应健全相应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文件,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统一规划,明确决策者、生产者、设计者、销售者、使用者、处理者等的相应责任,提高可操作性.

循环经济是人类面临环境的制约,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理念,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稳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因而必须对其深刻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深入的理解.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用其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并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1〕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4(10).

〔2〕李赶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3〕李佳,谷岩.循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浅析.河北建筑学院科技学报(社科版),2006(23).

〔4〕范连颖.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04(5).

F120.4

A

1673-260X(2010)05-0045-02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