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与对策

2010-08-15 00:50迟明珠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社会化政治大学生

迟明珠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高校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与对策

迟明珠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都处于社会化的边缘状态,一方面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与社会完全隔离开的环境,而具有了鲜明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开始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提升生存技能,为即将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围绕大学生社会化这一问题,探讨了其内涵构成,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不足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对策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的巨大变化,每年几百万高中生步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也不断增多,如社会责任意识下降、道德素质低下、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涵义及内容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是指个体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其实现形式是个体的发展和自觉参与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会化就是一个“人化”的过程,是人挣脱从属于低级动物的群居生存方式进而实现“类”的价值的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社会化的涵义更为具体。童心刚、成祖松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在大学生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中,结合大学阶段大学生社会化的任务,一般认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社会化,即将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以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为框架的价值标准体系,用以指导、约束自身的行为;政治社会化,包括政治情感和态度、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三个方面;角色社会化,包括角色认知、角色移情、角色行为三个方面;个性社会化,即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化明显不足。社会化不足是指部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迟缓,参与社会和群体时出现被动、抵制、孤僻、不适应等非正常表现。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180名被调查者中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应变能力差,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

(二)社会化趋向过度。社会化过度是指个体社会化速度明显高于同类人群,对外表现出社会化过早、过快、过于成熟等特点。大学生在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面临“难以把握的成熟”,主要表现为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个人生活过度社会化和处事态度过度社会化。

(三)价值观出现异化。价值观异化是指受市场经济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更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目标呈现短期化倾向,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更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淡漠了追求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重金钱利益,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创业;重知识能力,轻道德品质。

(四)心理问题突出。大学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中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但如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特殊群体,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和苦恼都会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五)政治社会化偏离。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总体上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尚处于浅表层面,政治社会化基础薄弱;政治观念偏颇,政治理想动摇,信仰危机潜伏;思维方式缺陷,政治鉴别力不强导致政治参与意识、行为存在偏差;矛盾的角色期待,相对封闭的群体不良感染,阻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新平台,但有效理性的参与较少。

(六)行为出现偏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道德行为规范的矛盾和冲突,不少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受到冲击,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非道德的行为偏差,如无视公德、损坏公物、非道德恋爱等在高校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三、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找出大学生社会化现状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关键环节,从源头着手有针对性地科学管理这些影响因素,使其朝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方向发展。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家庭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文化教养等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校因素。高等学校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获得和发展社会性的重要基地。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他们大量的时间都是在这里渡过的。因此,校园文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社团情况、班风寝风等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同辈群体因素。同辈群体指的是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行为方式、认识能力、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同辈群体都面临着共同的社会化问题,彼此间交往互动十分频繁,有助于发展大学生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相互沟通、竞争与合作等能力,这不仅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以上三点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因素,除此以外,大学生的社会化还受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本土文化环境、大众传媒、重大历史事件、典型人物、社会不良倾向、生物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四、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对策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对其即将走入社会、急需社会化的状态,高校必须要担起大学生社会化的重任。

(一)狠抓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引导大学生社会化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研究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作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的放矢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长期营造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校园文化的导向性、人文性、系统性、高雅性和开放性,倡导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扬是抑非、弘善祛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优化教学过程。教学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直接的影响。大学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大学校园的教书育人活动应该是“做人、做事”双管齐下。大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做人准则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过程,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使学生在与教师面对面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促进其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四)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和社团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能较好地检验、矫正、补充和激励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前了解了社会,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为以后参加工作、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大学校园中,社团无疑是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工作,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制定制度,并派教师、干部参与指导,给予政策保护和适当的经费支持,确保大学生社团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深化社会化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及实效性。应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心理教育网络,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困扰,增强社会适应性。针对部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要推心置腹地耐心疏导,引导他们摆脱困境,培育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完善的人格和完美的品德,使他们成为具有勃勃生机和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六)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大学生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化问题,避免或减少社会化障碍。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化中,尤其是在入业的三年内缺乏谋业意识,更多的人将第一份工作视为社会实践,或是单纯为解决生存问题,而没有站在职业发展的高度上选择第一份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整合运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合理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事业蓝图。

(七)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教育对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其心理仍然停留在高中生阶段,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远离家乡、父母,高校就必须在这一敏感和关键时期担负起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学生辅导员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学生父母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共同承担起教育的任务。

(八)科学培养非智力因素,形成优势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科学培养,实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以便为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通过加强时政教育等方式强化社会责任感。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可以相应地开展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课,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组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通过自己的双眼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且针对当今世界网络迅速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政治社会化的新模式。

[1]潘华.大学生社会化障碍及对策探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沈秋林.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3).

[3]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4).

[4]喻安伦.论大学生的社会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8(3).

〔责任编辑:李尊娟〕

G525.5

A

1002-2341(2010)06-0148-03

2010-10-20

迟明珠(1972-),女,黑龙江鸡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化政治大学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