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荆楚文化 激活旅游经济——对发展荆州文化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2010-08-15 00:45梁菁梁长林
当代经济 2010年8期
关键词:楚文化荆州旅游

○梁菁梁长林

(1、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北京 100875;2、荆州市旅游局 湖北 荆州 434000)

一、发掘资源,展示优势看现状

荆州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省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多余处,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包括楚纪南城在内的古城遗址5处,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1000余处。有关帝庙、乌林古战场、华容古道等三国文化遗址;还有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的洈水风景区,生态和谐的石首天鹅洲湿地及白鳍豚和麋鹿自然保护区,以及尽显渔家风情的洪湖蓝田风景区。

荆州是江汉原始文化的发散地和中心。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阶段。鸡公山遗址距今5万多年,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住的空白;数以百计的新石器时代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陆续发现,日益清晰地展示出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完整系列。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11年,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先民创造了足以与当时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其精湛的纺织、冶炼、锻铸、髹漆工艺以及老(子)庄(子)哲学,庄、骚文学等大放异彩,鲜艳夺目的楚文化,几乎囊括了周代文化的大半精华。

荆州是三国文化的汇聚地和中心。三国时期,魏、蜀、吴金戈铁马,兵戎相见,为争夺荆州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征战,《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写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演绎在荆州的历史活剧更是海内外妇孺皆知的千古佳语。

荆州是江汉民俗文化的集成地和中心。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中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巨型民俗文化宝库,浪漫抒情的巫歌楚舞,享誉四方的艺曲戏剧(楚剧、汉剧、马山民歌、木偶皮影),匠心独运的髹漆、刺绣、竹筒、青铜器、根雕、木艺,名扬天下的宫庭八宝美食、三国名菜,韵味无穷的民风民俗以及体现奋勇争先精神的龙舟竟渡和崇凤情节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荆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建成对外开放和经营的各类景区景点65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4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深林公园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星级宾馆36家,旅行社43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人。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4.77亿元。

二、反思症结,着眼开放找差距

第一,资源利用不足。在荆州,拾一片瓦砾,可诉说中华文明的源头;捧一把黄土,能包涵五千年的沧桑。但是对文化资源利用得很不充分。一是发掘不够。对荆楚文化的发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文化遗迹和历史掌故在视而不见中逐步被人淡忘,甚至失传。二是品位不高。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利用效果及其品位,不能与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原始文化以及江汉民俗文化的品牌和中心地位相匹配。三是品牌不一。荆州文化资源丰富,可是时而打楚文化牌,时而亮三国文化牌;时而划龙舟,时而崇凤凰;时而推屈原,时而拜关公……缺乏统一的整体的和持续一致的构思,导致本来是优势的东西却被别人抢先占领,机遇就在犹豫和变化中延误。

第二,管理体制不顺。荆州的文化资源客观上存在着条块分割、相互交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仅就荆州城区而言,文化旅游景点分散于荆州区、沙市区和市直的文物、建委、水利、民宗、林业等部门,荆州古城墙还存在着文物、建委、名城办和荆州区多头管理的现象。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营销很难协调统一,由于各自利益的趋动,政出多门,相互打架,制约和阻碍旅游业发展。

第三,资金渠道不畅。由于荆州市财政困难,政府每年对旅游的投入十分有限,每年仅限有旅游产品的促销活动按最低标准需要资金300万元,而财政每年的预算列支只有20万元,连支付宣传资料的印制费都不够,更谈不上进行市场开拓和景点建设投入了。只有依靠招商引资筹集建设资金,但资源分割,各自为政,项目招商很难协调,致使资金难以引进。

第四,开拓能力不强。荆州的文化旅游企业“小、散、弱、差”,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市场,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发展受到制约。一是发展思路不宽。旅游企业对组织本地游客出区出境游十分积极,而对把外地游客吸引到荆州却缺乏应有的思考和开拓。二是目标定位不高。由于文化旅游企业对目标市场和自身应有的价值缺乏研究,“小家子气”严重,没有也无力在旅游市场中找准自己应有的最佳位置。三是市场拓展不力。主要表现在拓展市场的力度不够,效果不好。

三、抢抓机遇,创新思路谋发展

1、升华文化理念,营造旅游氛围

(1)从部门文化向社会文化推进。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遗存形式和传承方式多种多样,要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加以继承和发扬。一是扩充培育主体。要克服过去那种仅仅由宣传、教育、文化等单一部门抓文化的现象,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部门要共同发掘、培育、继承和光大荆楚文化,使其根据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培育和发展与荆楚文化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部门和行业文化,真正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二是拓展传承载体。荆州文化载体多姿多彩,就宏观而言:三国故都蜚声海内外,极具古文化内蕴,是人们仰慕的地方,是承载荆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微观上看:荆州博物馆、玄妙观、三管笔、张居正街、张飞一担土等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都是拓展、传承荆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以之为依托,不断向学校、企业、街道等方向延伸,以此来带动整个城区的布局、环境绿化的营造,不断发掘荆楚文化的底蕴,展示荆楚文化的深刻内涵,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风格。三是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使市民素质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相适应,形成人人崇高文化,个个讲究素养的良好社会风尚。

(2)从零散文化向整体文化推进。对民间流传的有关荆楚文化的一个个零星的片断,特别是一些传奇性和神话般的历史典故和传说,要根据其内涵和历史,归属进行整理、加工、完善尽可能地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对流传时代久远或承接失误而濒于失传的民间文化要进行抢救性发掘,不断地还原和丰富荆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地抢占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民俗文化的制高点,与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中心地位相匹配。同时要对遗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形成完整的荆楚文化体系,增强荆楚文化的整体效应和感召力。

(3)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推进。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借助这些辉煌历史,创造更加绚丽夺目的现代文化,形成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人文理念、精神风貌、发展环境以及适合荆州特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要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标杆、有亮点、有氛围”形成既有古文化踪迹,又有现代文化特色的荆州文化。

(4)从精神文化向产业文化推进。荆州的文化遗存纵跨人类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逐步形成江汉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江汉民俗文化乃至长江水文化的中心,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荆州的区域优势,结合江汉平原的产业特点,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人才和精湛技艺,广泛吸纳海内外资金、技术、成果,把精神的变物质的,把无形的变有形的,加快文化产品商品化、文化行业产业化的进程。

2、发掘文化潜能,构造旅游基础

(1)把“远”文化变“近”。“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是最成熟的”。荆州历史悠久,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00余年,又是三国时期争夺的中心,具有超乎寻常的历史沉淀与原汁原味的人文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荆州开发返朴归真的古文明探幽游,展现出一片广阔天地。要展现这些古朴的文化遗迹,充分展现古都形象,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掌故用形象化手段充分显现,使观赏者看得见,摸得着。

(2)把“死”文化变“活”。荆州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市之一,星罗棋布的江汉原始文化遗存、楚都纪南城、八岭山古墓群、荆州古城墙等都是一座座文化宝库;地下文物也十分丰富,出土文物14万余件,特别是改写世界军事史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予,改写世界纺织史的马山“丝绸宝库”以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男尸,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稀世珍宝。激活这些文物资源将形成一个个亮点。要采取举办展览和模拟等方式与海内外交流,把这些珍奇的、历史悠久的、僵死的、古板的东西盘活,使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3)把“静”文化变“动”。古城荆州岁月沧桑,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在民间流传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特别是荆州作为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地,一篇篇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都在这里上演或与这里有关。要把这些历史故事、轶事遗迹等用传统的文化活动和现代媒体以及饱含文化内涵和无限商机的大型节庆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传承,绘声绘色地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遗存,使整个古城更富生机,更具活力。

(4)把“旧”文化变“新”。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荆州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品牌,这是荆州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巫歌楚舞、艺曲戏剧等,别具一格,魅力无穷。我们要有效地加以继承、发扬和光大,更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把历史文化变成新时代文化,赋予其新时期特色的内涵,并用现代表现手法进行展示和传承,为现代人服务,使其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集合文化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1)以遗存为基础,再现古都风采。一是复建楚国故都。在楚纪南城附近还原建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楚城,客观地再现楚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并通过游客的直接参与,亲身感受楚文化的真谛。二是建设文博中心。以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A”级旅游景点荆州博物馆为龙头,充分利用荆州丰富的文物资源,并发挥文物大市的辐射和积聚作用,广泛吸纳本地和外埠民间文博资源,建成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多、品种最全、品位最高的文博中心。三是开发楚王陵园。荆州城西的八岭山,山清水秀,是块风水宝地,是楚国的王公贵族“安息”的地方。保护和开发楚王陵园,并把这块灵验的宝地建设成现代化享受的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前景十分广阔。

(2)以故事为线索,演绎历史传奇。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古战场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国时代争夺的中心。开辟三国旅游专线,重现三国人物鲜活的故事,感触其恢弘壮阔、运筹计谋以及智勇忠义,其味融融。钟灵毓秀的荆楚大地人杰地灵,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屈原、宋玉、老子、庄子、楚庄王、孙叔敖、张居正等,以名人轶事为纽带,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将产生巨大的震动效应。

(3)以古城为载体,拓展民俗游艺。荆州古城距今2800多年,其保存之完整,历史之悠久,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属罕见,堪称人类古代城垣建筑史上的丰碑。疏通护城河,完整配套设施,还原古城“砖、土、水”三城的原貌,在古城内外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斗智、斗巧、斗力的传统游艺规则,借助现代高科学手段和声、光、电等技术,开展各种传统的民俗游艺活动,建设中国中部地区独具特色传统艺竞技娱乐中心。

(4)以民俗为依托,建立快乐产业。荆州,孕育了代表荆楚文化的民俗艺术,造就了成百上千的民俗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产生了包括20多个门类的艺术精品100多种,可供开发的达2000多件。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许多作品参加过全国和国际性大型艺术作品展览,被海内外收藏家珍藏。拯救、挖掘、利用民俗艺术,大力开发民俗工艺品加工业,实现工艺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应成为荆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

猜你喜欢
楚文化荆州旅游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旅游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