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渔猎旅游文化圈民俗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2010-08-15 00:47杨铭铎
对外经贸 2010年12期
关键词:渔猎文化圈民俗旅游

杨铭铎 杨 娟 邵 雯

(1.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式快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2.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3.黑龙江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龙江商务]

黑龙江省渔猎旅游文化圈民俗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杨铭铎1杨 娟2邵 雯3

(1.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式快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2.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3.黑龙江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渔猎文化在民俗旅游资源中有着极高的稀缺性,通过对黑龙江省渔猎民俗旅游文化圈区位、文化、经济、经验的依据分析,提出突出特色性、市场导向性、逐步开发、整体性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五大原则。应从完善政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民俗主题公园、组建民俗旅游村和培养民间艺人五个方面来发展黑龙江省民俗旅游。

黑龙江省;渔猎;旅游文化圈;民俗旅游

黑龙江省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外,同时还拥有深厚浓郁的人文资源。但是,多年来由于黑龙江省内各城市旅游发展定位不明确,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局限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而缺乏区域协作,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连动机制薄弱,对省内独有的渔猎民俗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限制与影响。渔猎民族主要由赫哲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三民族构成,分别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东部、西部和北部。从地域分布范围来看,它们并不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但这三个民族在民俗文化、民俗习惯、房屋建筑等方面的相似性共同构成了渔猎民俗。渔猎民俗旅游资源以其独特性、原始性、稀缺性等不断地吸引着对民俗旅游文化钟爱的旅游者,因此也带动了渔猎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起相关部门对渔猎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视。

一、渔猎旅游文化圈民俗旅游划分的依据

1.区位依据

三民族的聚居区错综复杂,赫哲族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这三个民族聚居的地区看似互不相关,行政区域也是一个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北边,但通过对三民族的研究发现他们存在文化、风俗上的相似性,可以通过行政级别的联合,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合作地带,以民俗为主线,旅游为手段,构建民俗旅游文化圈。

2.文化依据

黑龙江省渔猎文化几乎涵盖了其所属地域内的一切民族,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以赫哲族为主体的大河捕鱼类型;二是以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生活在大兴安岭南麓)为主体的森林骑马狩猎类型;三是以部分鄂温克族(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坡,旧称“雅库特”)为主体的森林徒步狩猎类型。这些民族总体的文化方向依然是与渔猎有关的文化积淀。相似的文化背景成为发展总体旅游文化圈的基础。历史的渊源,让三民族在民族信仰、生活习俗、民族服装、发展历程等多个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3.经验依据

国内对旅游文化圈相关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黑龙江省还未提出过类似的研究。借鉴相关研究经验,为黑龙江省旅游文化圈理论研究节省了时间。1996年,马勇、董观志的《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提出了武汉大旅游圈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具体拓展方案。1997年,南京市玄武区张晨的《构建玄武旅游圈》提出了对旅游文化圈的研究。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安世民副教授关于《甘肃省旅游文化圈的构建》对甘肃省的旅游研究从旅游圈的定义入手,提出构建的可能性。这些理论和实际经验的研究对黑龙江省研究旅游文化圈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经济依据

渔猎经济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占据了三民族主要的经济模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这种生产方式无论是从经济增长上还是在环境保护上都很大程度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逐渐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生产与环保并重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让三民族接触到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容易形成共识,为旅游文化圈的构建提供经济依据。

二、渔猎旅游文化圈民俗旅游开发原则

1.突出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是民俗旅游吸引力的根本和关键,是一个地方或民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真实的综合反映,是民俗事象独特个性的集合体或集中表现,失去了特色,民俗旅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黑龙江省渔猎旅游资源与国内其他民俗资源相比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人无我有”的资源特征,结合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充分发挥民俗的差异性。与此同时,赫哲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在文化风俗中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规划与开发时,要突出各自的特征,以各自的代表性民俗资源为开发重点。例如利用赫哲族的鱼文化资源,鄂伦春的桦树制品手工艺品,达斡尔族的皮毛制品等最具典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2.市场导向性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前需要根据市场调研情况,细分客源市场,针对不同层次的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尤其是针对喜好渔猎民俗的旅游者,详细研究他们的旅游目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要根据市场变化,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赢得旅游者青睐。只有依托市场,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和谐统一。对于赫哲族的鱼水文化、鄂伦春族的大山文化、鄂温克族的森林文化、达斡尔族的草原文化,开发层次应立足国内客源市场、面向国际客源市场。

3.逐步开发原则

北方渔猎旅游发展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渔猎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其产品的内容和经营方式都还不够丰富,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旅游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发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资源及客源市场条件,确定开发类型,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开发的积极开发,不可开发的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开发。

4.整体性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大多数分布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林区,交通不便,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远。单独开发一条民俗旅游线路或者单独一个民俗村落,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旅游成本太高。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做好整体开发,点线面结合,将民俗旅游产品与观光、休闲、娱乐、探亲、考察等多种类型的产品结合起来,开发组合旅游产品。例如把森林旅游、漂流、滑雪等与民俗旅游组合,形成综合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对渔猎民俗旅游的需求。

5.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开发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善当地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由民俗文化产品的性质决定的。民俗产品属于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和知识产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可以进行市场交换。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保护当地民俗环境资源。

三、渔猎旅游文化圈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1.完善政策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在旅游行业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出台了大量细致的规定,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没有一项政策是专门针对民俗旅游发展,更多的是对宏观整体旅游发展的指向性。对部分民俗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文字、民俗文物有着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对很多的民俗节日、民俗手工艺品、民俗乐器、民俗建筑却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要不断完善民俗旅游相关法律,使得民俗旅游文化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使其步入法制化轨道,为民俗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民俗旅游资源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需要合理的旅游规划、有序的旅游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后期的维护。因此,从财力上加大投入,充分保证保护民俗旅游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是非常必要的。充足的资金是保护工作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目前同江、抚远等地的财力状况难以支撑当地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因而,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争取资金来源,集中财力为渔猎民俗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如允许外商参与景区开发,并给予其政策扶持优惠;对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的乡村,可实行“无偿开发”政策。

3.开发民俗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民俗主题公园主要是指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展示民俗独特性,在特定的范围来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对民俗文化的复制,也就是所谓的“假民俗”,但它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模式。成功的范例比比皆是,如泰国的“东巴文化村”、南非开普敦的“原始丛林”等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中国则有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而北方三民族很多的民俗资源已经无法保存,可以在集中地区用主题公园的形式展示出来,独特的木楞房,奇特的鱼皮衣,精致的桦树制品,让游客不出远门就能够领略到渔猎民俗的风情。

4.推出特色民俗村

民俗村模式是一种原地保护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选择较为典型的村落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现一个民族活生生的生活现状。开发民俗旅游村,有利于整体村落的保存,提高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民俗旅游村的有周庄、乌镇、同里、西塘、木渎,以及整个城区作为保护开发的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最典型的开发模式都是整体开发,无论从吸引力上还是从旅游文化价值上,都比单一景点有优势。黑龙江省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集中、居住范围固定、原始村落保持良好、民俗文化典型独特,适宜采取实地民俗村模式开发民俗旅游,在聚居点较散落的地方开发民俗街,集中主要资源开发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的旅游景点。既可以充分展示民族文化风貌、保护民俗文化,又可以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扶贫就业,同时又可以使旅游者产生真实的民俗审美感受。

5.培养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来源于广大民俗旅游地区。以前经常能看到的民间艺人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文化选择与强势文化的挤压已越来越少,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民间技艺,除枯燥难学的因素外,关键是民间艺人的地位不高,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民间艺术家的地位,给予必要的津贴,形成尊重民间艺人的氛围,并组织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这种逐渐被人遗忘的艺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传。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相关的积极政策,例如浙江就组织年轻人学习黄梅戏,而很多的大学本科生加入其中,提高了民间艺人的综合素质。

渔猎民俗旅游发展还需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业协会的宣传和协调等,无论哪种解决措施都要以保护民俗旅游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渔猎民俗应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利于对其进行规范化保护和开发。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就是文化旅游。随着人们对新、奇、特民俗旅游提出更高要求,渔猎民俗旅游在打造共同旅游文化圈的同时,结合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开发适合当地民情的旅游产品,既保护了当地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又提高了更多的人对渔猎民俗文化的关注。黑龙江省应加大渔猎民俗的投资力度,争取把渔猎民俗旅游打造成继冰雪旅游后的另一张旅游王牌。

[1]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6).

[2]张晨.构建玄武旅游圈[J].城市研究,1997(6).

[3]安世民.甘肃省旅游文化圈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8(6).

[4]徐文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2008(2).

F590.7

B

1002-2880(2010)12-0017-03

杨铭铎(1956-),男,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旅游学科带头人;杨娟(1986-),女,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研究生。

黑龙江省旅游文化圈规划开发研究(项目任务书编号GC09D211)。

(责任编辑:陈鸿鹏)

猜你喜欢
渔猎文化圈民俗旅游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圈里事儿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