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0-08-15 00:46王付欣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影视基础

王付欣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论优秀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王付欣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新“图像化时代”的到来和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影视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及其可能,于适当时机、适当内容运用恰当影视资源的实施策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影视资源运用要注意事前选择精益求精,过程中要同讲述相得益彰,运用后要总结反思入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影视资源;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系中思想品德课的核心课程,通过其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基础”课同其他三门(《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道,是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三门课程相比,“基础”课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同社会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状况密切相关,体现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能够通过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实际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产生的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这决定了“基础”课具有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运用,从而进一步丰富其内容体系和实践价值。影视资源在“基础”课中的运用就是其课程资源开发的有益视角。

一、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新“图像化时代”凸显影视资源运用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像化时代”。图像化时代是人类社会早期的重要特征,原始人类就是依靠创造,使用图画来表达和理解感情、语言及思想的,现今的“图像化时代”是对人类早期时代的回归,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的 “否定之否定”。“图像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通过图像的媒介来显示存在、表达意义,将人类传统的书本阅读方式转变为对影像的观摩,实质是信息传达和接受上的感觉化。

“图像化时代”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是大势所趋,如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讲:“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现代的基本进程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美国当代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也指出:“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图像化时代”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类生活,尤其是人们的学习方式。人们开始不大习惯于阅读大部头或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更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的直观模仿来接受信息,人们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识别,又回到了人对语言最初的、直接通过图像与物体的形似关系来理解符号意义的直观感知阶段。这给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传授过程和途径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新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开发运用电视、电影等相关影视资源以适应时代需要。

2.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其运用成为可能

当前,电影、电视等影视资源已大量涌入人类生活,占据了人们半数以上的闲暇时间。电影、电视等影视资源丰富而多样、直观而形象,融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为一体,在教书育人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对提高“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意义重大。一方面,影视资源的直观性可从多方面刺激大学生的感官,综合调动其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增强其注意力和凝神度,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影视资源的形象性能多角度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提供广泛的想象空间,促使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影视资源在“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影视资源对教育教学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只有掌握影视资源在课程中运用的策略,于适当时机适当内容运用适当的影视资源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影视资源在“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可分为纵向的适当时机和横向的适当内容两部分。

1.在“基础”课教学的适当时机运用影视资源

在“基础”课教学的适当时机运用合适的影视资源,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基础”课教学的不同阶段运用合适的影视资源。根据教学过程的环节,适当时机一般分为课程前导入、课程中讲授、课程后总结三个阶段。

(1)课程前导入。课程前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恰当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讲授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课程前导入,播放央视《经济半小时:徐宝宝事件调查》视频,通过这起全国关注的因医院、医生失职而导致婴儿死亡事件引发出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这种课程前导入引起了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对此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课程中讲授。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影视资源,可以起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作用。如在讲授第二章《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内容时,可播放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分裂分子妄图破坏,中国留学生空前团结呐喊中国加油的视频以及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群众默哀后齐喊“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视频。这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插入的影视资源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得教学与激情融为一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课程后总结。在“基础”课内容讲授完后运用合适的影视资源总结,能够留给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感觉印象深刻、意犹未尽。如在讲授完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内容之后,可在紧接的课堂中安排学生观摩电影《首席执行官》,在观看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和主人公凌敏的民族气节时,学生们深刻体会理解了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课程后运用影视资源总结同时可布置相关的思考和作业,这既强化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知识,又促使学生课下主动复习查阅解惑,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在“基础”课教学的适当内容运用影视资源

在“基础”课教学的适当内容运用恰当的影视资源,主要是教师根据“基础”课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和性质要求,紧扣主题和重点难点,选择运用适当的影视资源以服务于课程教学。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章节,是整个“基础”教材内容的导入和引言,前两节《适应人生新阶段》、《肩负历史新使命》重点强调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问题,可安排一些如《大师蔡元培》视频片段,了解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大学精神;或播放电视剧《张伯苓》片段,认识张伯苓创建南开大学时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播放凤凰卫视《鲁豫有约:非常20天——大学初体验》,讲述大学新生初入大学20天的非常体验等。后两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重点强调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问题,可选取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讲座》中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视频,使大学生感觉到既贴切又庄严,从而学习、认识更为深刻。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展现的是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微观上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宏观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可安排电视剧《潜伏》中的片段,了解剧中主角余则成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怀着“迈着大步,高唱着战歌,去改变整个中国”的远大理想,潜伏敌营中斡旋工作,这些深受大学生喜欢的情节能使他们真正感到感动和震撼;①也可安排电视剧《红岩》、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的片段,学习革命烈士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遭受牢狱艰难和严刑拷打坚持不变节,仍然同敌人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贯穿《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视频片段,了解其中主人公坚持信念,付诸行动,化理想为现实的情节。通过这些安排,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不再感觉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能真正引起内心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影视资源在“基础”课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1.影视资源运用前选择要精益求精

影视资源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其在教学中运用的实际效果,是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能的先决条件,地位至关重要。首先,影视资源的选择要贴近社会生活现实,接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基础”课把理论知识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作为教学的落脚点,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影视资源一定要选择大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如网络动画歌曲《大学自习室》是这些年大学生耳熟能详的,选择安排进“基础”课后,多数大学生观摩完后会深入思考自己现实生活中体验过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其次,影视资源的选择要突出典型性和教育性,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源,避免选择以偏概全、滥竽充数的影视资源。如“基础”课论述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时,观摩《首席执行官》这样的影片是较为适当的,其他只具有某一方面而不是三者结合的影视资源是不合适的。再次,影视资源的选择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基础”课是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选择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热点影视资源,使大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是很实际和现实的。如2009年下半年,课堂中通过观摩央视《新闻20分:湖北医生马大哈右腿骨折左腿打钢板》、《经济半小时:徐宝宝事件调查》等视频,多数学生会感觉气愤,过后会思考医生职业道德重要性问题。这样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大学生触入情境,逐渐内化他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和道德习惯养成中,这也是情境德育模式的实现要求,真正由“外化”转为“内化”。

2.影视资源运用中要同讲授相得益彰

影视资源是辅助“基础”课教学的一种手段,这是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本意。“基础”课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道德修养部分包含大量的诸如理想、信念、信仰、爱国主义、价值、价值观、道德等重要概念,法律教育部分涵盖法的渊源、作用、功能、内容等法理学知识,这些都需要以讲授的方式传授,因此讲授法仍是“基础”课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影视资源必须要同讲授紧密结合、相得益彰,避免“以放代讲”、“为放而放”。影视资源运用中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提示和点评,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如通过《湖北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少年不幸溺亡》视频引出价值观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把握讨论的导向,最后要点评总结,把重点引到人生价值的教学内容上来,只放不讲是行不通的,不能发挥影视资源的真正功效。在影视资源时间把握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如爱国主义讲授完之后可以腾出两节课时间观摩 《首席执行官》等影片,再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复习,其他章节则很难抽两节课时间观摩;法律教育部分选取《今日说法》等十几分钟视频,结合讲授知识再巩固强化较为合适,而选择50分钟长的《庭审记录》全部观摩完则不大适当。因此,影视资源运用中要结合讲授,观摩、讨论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影视资源的实际效用。

3.影视资源运用后要总结反思入库

“基础”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有系统性和循环性,关系着一届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影视资源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过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反思,调查其运用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映接受程度,以便及时改进。如法律教育部分民法中关于遗产继承内容有央视 《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继承风波系列》等众多影视资源,这些不可能全部都运用,教师要调查学生的反映及接受认可程度,总结反思后推广收藏运用。因此,“基础”课教师是总结反思的主体,只有经过总结反思,教师运用影视资源教育教学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教师要对总结反思后的影视资源进行整理,建立教学资源库,并不断融入和更新。如可以分门别类,建立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法制教育五方面的分类影视资源,进而整合成整个“基础”课教学的影视资源库。建立教学影视资源库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共享。这是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的要求和趋势。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就重点致力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台,“基础”课建立教学影视资源库就是顺应精品课程发展趋势使然。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恰当运用影视资源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了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意义重大。教师是运用影视资源教育教学的主体,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让“基础”课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切实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注释:①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9年5月通过腾讯网进行的调查结果:观众都在《潜伏》中看到了什么?55.1%的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排名最靠前.[EB/OL].http:// www.chinanews.com.cn/yl/ypkb/news/2009/05-02/1673134. shtml,中新网,2009-05-02.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2.

G416

A

1671-2862(2010)04-0078-03

2010-07-16

王付欣,男,山东聊城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影视基础
影视展
“不等式”基础巩固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影视风起
影视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