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皇权与阁权的斗争
——明亡原因新探

2010-08-15 00:49高振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争斗崇祯皇权

高振华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试论皇权与阁权的斗争
——明亡原因新探

高振华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皇权;专制;内阁;斗争

一、君主专制政体中阁权的形成

明自朱元璋建国以来,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六卿分职,朝廷总揽”的中书体制,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随着这种权力集中的趋势,内阁制也随之出现了。但是最初的内阁,未被视为正式的政府衙门,同时,内阁刚刚设立,况且下有六部掌事,上有皇权控制,阁权是不可能与皇权相抗衡的。万历时阁臣叶向高说:“高皇帝罢中书省,分置六部,是明朝以六部为相也。阁臣无相之实,而虚披相之名。”又云“六部九卿,朝廷所与共理天下,一官不备,则一职不举。祖宗设立阁臣,原是文墨议论文官,豪无事权,一切政务,皆出六卿,其与前代之相臣绝不相同。”可以看出,内阁设立初的情形。然而,从明代历史的具体实际来看,从宣宗时,杨士奇、杨荣就创行保举法侵夺吏部之权,使郡守以上官均由二杨“操去取之权”。英宗冲龄践祚,不得不委政内阁,辅政三杨首创权宜之策: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前一日,必以副诣阁下,豫以各事处分陈上,遇奏,止依所陈传旨”。三杨死后,这一权变却作为制度保留下来。到明世宗时,对内阁的倚重使内阁专制诸司的力度大为加强。曾先后主吏、兵二部的胡世宁云:“吏、兵二部选用紧要官职及会推大臣,必先用首辅所欲。而后敢拟名奏上”。穆宗以高拱起掌吏部,不久又奉“不妨部务”之旨入内阁办事,“比进首揆,尤长天曹” “出而启事,入而调旨”,以致“六部之事听命于阁下,虽选曹有员缺亦送揭于阁,然后注选”。神宗初张居正入为首辅,内阁的权势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六部之权尽归内阁。内阁权力能达到如此之大,首先,主要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怠政,放任皇权的旁落,而且皇帝处理政事多数依靠宦官,如英宗时,宦官王振被擢为司礼掌印。却不信任大臣,虽然宦官虽能代替皇帝处理政事,但是如果要真的执行,若不依靠内阁,政令便无法下达,所以内阁掌权是必然的;其次,自从票拟权成为内阁的一项固定权力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阁权的一代代的积累,尤其是到了嘉靖以后,府院为内阁之库府,事久日常,原先属于部院的权力后来成了内阁理所当然的权力。严蒿专权时,“在内诸臣,受其牢笼,知蒿而不知有陛下,在外诸臣,受其钳制,也知有蒿不知有陛下。”由此可以看出,内阁成立初期,其权力更仰赖于皇帝的权力,但是,到明中后期的时候,从对政局的掌控来看,内阁已超越皇权,独自掌控的明朝政治。在君主专制体制的明朝,内阁权力的形成,不仅影响了明朝政局,而且,由于他对皇权的冲击,也是造成明朝末年,时局动荡,以及明亡的主要原因。

二、阁权与皇权的斗争对明末政局的影响

明朝末期,熹宗承嗣后,因“魏客联盟”使魏忠贤一人大权独掌,内阁的“票拟大权,拱手授之内庭”。 而且魏忠贤还常常趁天启帝在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这时天启帝总是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这样皇权,阁权矛盾暂时缓和,变成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对峙。而在这个过程中阉党借熹宗怠政之际,排除异己,魏忠贤广植党羽,扩充自己的势力,内阁权力尽丧,更谈不上和皇权相抗争了。可以说,此时的内阁,已尽充阉党之徒,内阁成为魏忠贤一个人的内阁了。

天启七年(1527)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病死,其弟信王朱由检二十四日继皇帝位,改年号为崇祯。朱由检在继位之前就深知魏忠贤及阉党的罪恶,但是由于客观形式决定,他在继位之后没有马上对其进行清除,而是把精力用在培植自己的力量之上,“上处即位,所以优礼客魏者,一如熹庙,而信邸承奉,尽易以新卸,如内供事”。在有了一定基础后,思宗开始采取实质性措施。九月初三,将客氏谴归私邸。十月,户部员外郎王守履复弹劾崔呈秀,思宗马上传旨:“这所奏崔呈秀恶状明悉,着先行革职为民,追夺诰命,俟会勘定夺。”随即准魏忠贤告病,将其遣出宫去。并将客氏发浣衣局收管,家籍没。随着阉党的清除,内阁重新组建的问题也就突显出来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在此时也初见端倪。崇祯的皇帝之位得来不易,其手中拥有的权力怎么可能拱手让与他人,尽管在与阉党的斗争中,还有许多人参与进来的,但是胜利的果实,尤其在君主专制政最为集中的明朝,不可能与他人分享。

所以到崇祯二年三月的时候定的逆案列超臣多达 258人,真的有那么多人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剩下来的,在选拔阁臣的方法上,皇帝根本不去过问这些人学问多大、能力多高,他只是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能掌控的内阁,所以在阁臣的选拔上,崇祯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前前后后共50多人参与到内阁中来。还有魏广微在天启四年(1624)将内阁首辅票拟、次辅共同参决的旧例改为阁臣分任票拟,以后“遂沿为故事”。杨嗣昌入阁后,仍掌兵部,“凡兵部复疏,皆自上自票,其他阁臣无敢睨视,上委任之专如此”。温体仁在崇祯内阁中位居八年,辅政时间最长,只因为其诸事皆“惟圣明裁决”。韩爌第二次如阁,是个“老成慎重”之人,他“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但是最后遭到摈弃。

皇权和阁权的斗争到崇祯一朝时,可谓是皇权最终占了上风。但是其对明末政局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崇祯朝吸取前朝内阁和阉宦专权的教训,加强了皇权,这对封建专制王朝固然是好的一面,但是要知道,内阁权力的形成一不是一天两天,它经历长时间的锤炼,在各种政治势力中能最后保存下来,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在明朝中后期,内阁政治已掌控朝廷,内阁的政治生活早已不是当初的皇帝的顾问了,而是对超局的影响和掌控,所以,皇权对阁权的削弱,其实,也就是削弱了皇权对朝局的影响。崇祯后期所用阁臣,多数是敷衍了事之徒,他们不论对上对下,对辽东的清朝还是对内部的农民军,都没有提出过很有用的建议,而崇祯本人尽管大权独掌,却无实际的治国之才,直接导致明末朝政混乱,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了。其次,皇权和阁权的内斗,既加深了皇帝对臣僚的不信任,也推动了明末敷衍了事风气的形成。崇祯皇帝多疑,出与他对前几朝政局的清醒认识,认识到皇权的重要性,但是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也只看到了一旦皇权尽失,自己就会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他所没看到的是,一个强大的明朝,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只由一个皇帝来办的,也不是一个皇帝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办成,办好的。他只看到了大权旁落后他自己悲惨的那一面,他没有认识到,为了自己手中的皇权,他葬送了整个国家。频繁的更换阁臣,增加内阁人数,分割内阁权力等等一系列权力上的调整,看上去,皇权是胜利了,是一个大胜利。但是在内忧外患明朝,这种胜利终没有挽回明朝的灭亡。明史评价崇祯皇帝“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可是为什么这种局面最后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的情形。其主要原因就是内斗,更多的人认为崇祯朝末期的政治危机主要是党争或是前期几朝积累的政治腐败不可能一下解决,这些因数固然是有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皇权和阁权的争斗,这时也许有人会说在明朝根本没有所谓阁权和皇权的争斗,因为阁权就是依附在皇权之下,一直都皇权所控制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争斗。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是从传统的皇权至上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是的,我也承认,阁权再大,终究也不可能取代皇权,东汉、唐宦官的权力很大,但是没有自立为皇帝的宦官,南宋相权再大也就是皇帝手下的臣民。可是看问提,得分开看。我们得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尤其是对待政治问题的时候,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到权力表面背后真实的东西。究尽是谁在掌控权力,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就会明白,尽管皇权再大,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在背后操控它的人也许不是皇帝。

这样问题清晰了,崇祯皇帝为了和他的臣子们争夺这个掌控权,置国家与不顾,这场皇权和阁权的争斗,是崇祯一上台在剿灭阉党的同时向他的大臣们发起的,他只是想告诉他们,内阁已经成为过去,任何权力的获得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这场争斗的最大体现便是崇祯50相走马观花的上任,阁权彻底让击垮,蜕变成为一个执行机构,也可以说是一个摆设,一个广开言路的摆设。以往,内阁也起着连接皇帝和臣僚纽带的作用,现在,这个地段真空了,皇帝直接领导臣僚了,对于皇帝揣测,中国自古有之,只不过是猜对的升迁了,错了的,可就是不好说了有杀的,贬的,流放的等等。这样,失去了内阁这个缓冲地带,还有多少人能说真话。确切的说,人们也许更惧怕皇权。

全力之争自古有之,以前是皇权和相权,朱元璋废丞相后,却又出现了内阁,于是皇权和内阁又争斗起来。明朝统治者无视其重要性,由其是在末期,没有采取平衡权力的政策,反而走开国之初加强皇权的办法。最终走向了灭亡。

[1](清)张廷玉. 明史[M]. 中华书局,1974.

[2] 谈迁. 国榷[M]. 中华书局,1958.

[3] 李贽. 续藏书[M]. 中华书局,1959.

[4] 谭天星. 明代内阁政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 谢国桢.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 中华书局,1981.

[6] 李清. 三垣笔记[M]. 中华书局,1981.

The Fight between Imperial Authority and Right of the Cabinet- New Discovery of the Extinction of Ming Dynasty.

GAO Zhen-hua

As for the extinction of M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detailed analys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Many of them prove it from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fight of parties,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eunuch and the corruption of the polity. However, for the extinction of Ming dynasty, the reason is not single, is the mix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 late of the Ming dynasty, among these contradictions, the fight between imperial authority and right of the cabinet is the inherent force of all the contradictions. Ming dynasty is the peak of the autocracy of imperial power, this very times brings up another different situation. Because the slack politics( political danger)of emperor in the late-mid-Ming dynasty, the cabinet controls all the power in that time.So, the fight between imperial authority and right of the cabinet begins. The political opposing not deals with the social problem at that time but also drives the extinction of Ming dynasty.

imperial authority , autocracy;cabinet; fight

K248

A

1008-7427(2010)10-0073-02

2010-07-14

猜你喜欢
争斗崇祯皇权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研究进展❋
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研究进展❋
两败俱伤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手机屏幕的争斗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