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2010-08-15 00:49胡剑锋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胡剑锋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浅谈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胡剑锋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弱势群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经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远远高于其他普通大学生。所以,如何在精神方面援助贫困生,培养其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使之重塑自信,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贫困大学生;教育;人格塑造

“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于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后陈成文在《社会弱者论》中指出:“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贫困大学生,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其心理承受力也相对脆弱,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格缺失。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贫困大学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等,心理上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卑封闭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社会化的过程,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学生给了他们流离感。他们对自己天然的不足感到“羞怯”,因家庭贫困而害怕被别人轻视,很难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出现的各种难关,缺乏自信,抑郁孤僻,产生自卑心理。因为自卑,害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与同学的交往少,还有的则害怕过多的交往而刻意回避,最终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2.敏感焦虑

心理学研究认为,越是感到不足的地方就越敏感,虽然这些不足并非其个人造就。贫困生往往有着正常人难以体会的自尊要求,对他人的言行特别敏感。在饥饿和温饱线上挣扎的贫困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像一张被拉满弦的弓,物质条件无法得到保障,日常生活得不到正常维持,使之无法安心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精神贫困”,出现了人格缺陷,才导致有的贫困生极端行为,就像发生在云南大学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和贫困生自我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物质的繁荣和消费热点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在这种环境下,人的价值观悄然向金钱和利润倾斜,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赤裸,给经济条件困顿的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其次,从教育层面分析,虽然素质教育实行了很多年,但涉及到升学的问题,学习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关口。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理念落后,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更无从谈起。在家庭教育方面,贫困生的家长往往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为生计而奔波,缺乏与子女交流沟通,日积月累,导致许多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有问题也不与他人倾诉的习惯,心理负担逐渐加重。

最后,作为在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学生,长期处于弱势的环境下,不能在逆境中顽强的磨练自己意志,环境适应能力不够强,很难快速的融入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去,进而逐渐丧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可见,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的必要前提就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否则非健全的人格将会使贫困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真正从精神上实现自强自立,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全面搭建资助平台,积极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心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生理需求的级别最低,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学习等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水和食物。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人的需求才能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所以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尽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之顺利完成学业,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

1.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的发放工作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建成“奖、贷、助、补、减”的资助模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资助形式。近年,国家在部分省市又实行生源地贷款,很有效的解决了新生入学难的问题。但其中有一部分贷款学生诚信度不高,使得一些银行放款力度小,所以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日常考察,提高学生诚信度,降低贷款违纪风险。

学校要将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工作落到实处,增强资助工作的透明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贫困生评选、考核、激励机制,严格申请、审批程序,采取两级公示制度(即院系公示和学校公示),让奖助学金切实发挥“奖优助困”的作用。

2.大力引入社会援助,全方位寻找勤工俭学岗位

全力争取社会支持,社会援助的主体包括社会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等。这些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分散于社会各界,援助行为也完全出于自发。因此,学校就成了社会援助者与贫困学生之间的纽带,学校应当主动搭建起学校、社会援助平台,既为学校困难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同时也为社会捐资者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捐赠途径。

同时学校还应从校内、校外两方面积极寻求勤工俭学岗位,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消除很多学生的“等、靠”等思想,使之树立自立自强信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国家、学校和社会的无偿资助终究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他们自己肯动手、肯吃苦,才能真正摆脱贫困,重塑信心。

(二)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加强情感励志教育

在贫困生工作中,学校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给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学校还要注重精神支持,扶贫扶志。

1.注重德育教育

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心理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座谈的形式,通过师生间真诚的交流,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及生活状况,并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基础。有了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从自身向外界发展,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同时学校还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接受有困难学生的咨询,并给予心理疏导,让他们正视贫困,学会感恩,增强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

2.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周末开讲、节假日文化交流等,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困难的学生在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使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同时让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活动,使困难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性来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3.实行励志教育

解困的重点在于解心,辅助的目的在于成才、成功,励志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增强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增强直面人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可以设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通过社团组织模式实现对贫困生的教育,这样的社团通过学生自己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教育活动,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培养贫困学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树立自强典型,来激励贫困生自强自立、奋发成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关涉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帮助高校中的贫困生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渡过人生的困难期间,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时与其他同学一样找到自己的支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陈文成. 社会弱者论[M]. 深圳:时事出版社,2000.

[2] 刘玉林. “马加爵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J]. 同济大学学报,2004,4.

[3] 肖杏烟. 关于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 陕西青年干部许愿学报, 2003,1.

[4] 叶艳晖. 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教育对策[J]. 大众心理学,2004,1.

[5] 王小丽. 对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 刘礼明. 关于构建贫困生社会化资助体系的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2003.

Brief analysis on the culturing of colleg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healthy personality

HU Jian-feng

As college educational reform goes further and further,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college were paid extensive attention. Although our country strengthened support to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 their economic condition have improved much, bu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ere much bigger than other usual university students. So helping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 in mental aspect and culturing their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has been the important issue for present 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ulturing personality

G41

A

1008-7427(2010)05-0038-02

2010-03-24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