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主要方法

2010-08-15 00:54韩爱叶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化哲学

韩爱叶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天津 300070)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主要方法

韩爱叶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天津 300070)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唯物史观中国化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要从三方面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结合,即:把唯物史观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把唯物史观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化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方法;善于以唯物史观为哲学依据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从中国和世界革命的历史来看,选择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要善于运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转变为现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客观需求,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需求。对于历史提出的这个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回答,这不是一个理论能回答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毛泽东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把唯物史观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直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才找到了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主要是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正如毛泽东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总结的:“从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的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说过:“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2]毛泽东选择了唯物史观为解释历史的真理后,便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来观察中国的命运。

众所周知,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主体的变革。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发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发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马克思反复强调,任何历史的前提是 “现实的人”,现实的人首先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不是国家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国家。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就会发现农民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主体力量。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多种原因却被掩埋在历史深处。封建统治阶级是完全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的,资产阶级也不承认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些党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眼中只有资产阶级,却忘记了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工人运动,也忘记了广大的农民群众。为了纠正党内对农民在革命中地位的错误认识,毛泽东于 1925年 12月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1925年 5—9月,毛泽东在广州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他主编了《农民问题丛刊》,以推广国内外特别是广东农民运动经验,毛泽东为该丛刊做序,写下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快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3]这篇文章从革命对象与革命动力的关系上论证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7年 3月,为了支持农民运动并驳斥党内外一些人士对农民革命的一些污蔑,毛泽东用 32天时间,行程 700公里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并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文章明确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4]毛泽东所谓的农村变动,就是指推翻农村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解放广大农民,解放生产力。在 1927年 4月的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言里,毛泽东进一步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他说道: “解决土地问题的意义有:(一)使农民得解放。废除地主及一切压迫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为本题的主要意义。(二)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据俄同志调查,我国土地生产力日见衰落,全国生产力已到了一个大危机,此危机不解决,必起绝大的饥荒。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无力改良土地,生产必至日减。故第二个意义为增加生产。 (三)保护革命。革命势力目前虽见发展,但亦即到了一个危机,此后非有一支生力军必归失败。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其作用,在解决土地问题后即能够解决财政问题及兵士问题。兵士能否永久参加革命,亦即在土地问题解决,因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必勇敢作战。这三点是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意义。”[5]可见,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和主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人逐渐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和农民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又进一步重申了农民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6]在 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同年 11月写的《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里,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毛泽东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革命,发现了革命的主体农民,发现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农村大变动的革命道路,这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主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到支持发展中国农民运动再到枪杆子里出政权,到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表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

二将唯物史观化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方法

毛泽东很善于将唯物史观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思维方式,化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内在地包含着它的方法论向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它的方法论是内在统一的。用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去认识、改造世界,必然要涉及它的方法论向度,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必然蕴涵着它对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态度。马克思哲学提供给人们的不是教条,它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恩格斯曾经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7]列宁也指出过:“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这就是他们作了最重要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在革命思想史上英明地迈进的一步。”[8]承认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自觉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回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又是另一回事。毛泽东既有深邃的哲学头脑,又有强烈的求实精神,这不仅使他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统一,而且也使他很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毛泽东把唯物史观化为人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最初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概是在 1920年夏天以后。他回忆道:“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9]可见,毛泽东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时起,就善于把理论转化为方法,而不是当成教条。有人把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方法论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独立自主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抽象和具体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的方法。[10]泽东自觉地把唯物史观化为人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这一特点几乎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始终。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阐明了任务和方法的关系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写下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著作,提出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全国解放以后,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他又先后主持制定了《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和《工作方法十六条》。[11]唯物史观化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方法,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三依据唯物史观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毛泽东不仅把唯物史观作为改变中国命运的理论武器,不仅创造性地把唯物史观转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且善于以唯物史观为哲学依据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使各项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在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依据唯物史观,制定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表明,当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否则,就会失去人心,导致革命的失败。1940年 12月,毛泽东写了《论政策》一文。他指出,政策正确与否,对革命的胜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他写道:“在目前反共高潮的形势下,我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必须明白,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决不会变更的。”他指出:“土地革命后期,由于不认识中国革命是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的长期性这两个基本特点而产生的许多过左的政策,例如以为第五次‘围剿’和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斗争是所谓革命和反革命两条道路的决战,在经济上消灭资产阶级 (过左的劳动政策和税收政策)和富农 (分坏田),在肉体上消灭地主 (不分田),打击知识分子,肃反中的 ‘左’倾,在政权工作中中共党员的完全独占,共产主义的国民教育宗旨,过左的军事政策 (进攻大城市否认游击战争),白区工作的盲动政策,以及党内组织上的打击政策等等,不但在今天抗日时期,一概不能采用,就是在过去也是错误的。这种过左政策,是和第一次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相反,而表现其为 ‘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而在土地革命后期,则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除基本农民以外),实为代表两个极端政策的极明显的例证。而这两个极端的政策,都使党和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12]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都和当时党错误的政策有直接关系。政策正确与否,与党和国家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在解放战争就要结束的时候,蒋介石越来越孤立,甚至许多大资本家、民主党派人士都转而拥护共产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受孤立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制订了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他说,除了共产党越来越强大,中国共产党获得人心的重要原因是:“还有另一方面的真理,就是我们政策的正确。如果我们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侵犯了中农、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开明绅士、知识分子,对俘虏处置不当,对地主、富农处置不当,在统一战线上犯了错误,那就还是不能胜利,共产党会由越来越多变成越来越少,蒋介石的孤立会变成国共两方面都孤立,人民不喜欢蒋介石,也不喜欢共产党。这个可能性是有的,在理论上不是不存在的。”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毛泽东明确指出:“政策和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1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善于以唯物史观为哲学依据,制订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分不开的。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胜利,这和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结合点密切相关。

[1] 《毛泽东选集》第 4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3215141

[2] 《毛泽东选集》第 3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1

[3][5]〗 [6] 《毛泽东文集》第 1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3,471

[4] 《毛泽东选集》第 1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26921

[8] 《列宁全集》第 19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581

[9] 《毛泽东文集》第 2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23791

[10] 李景源 1毛泽东方法论导论 [M]1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1

[11] 李景源 1毛泽东方法论导论 [M]1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71

[12] 《毛泽东选集》第 2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2、762第 7631

[13] 《毛泽东文集》第 5卷 [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223、83、841

On threeMa in Ways of Sinolization ofMarxist Philosophy Used byMao Zedong

HAN Ai2ye
(Department ofMedical and Humanities,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

Mao Zedong;sinolization ofMarxist philosophy;sinolization of historicalmaterialis m

Applying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Marxist philosophy to the practice of China is the main con2 tent of sinolization ofMarxist philosophy1Mao ZeDong contributes to sinolization ofMarxist philosophy greatly who mainly used three ways to promote sinolization ofMarxist philosophy including us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ob2 serve the destiny of China,transfor ming historicalmaterialis m in to people’s thinking methcds,and making poli2 cie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materialis m1

A 84

A

167322804(2010)0320008204

2009207201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中国化哲学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