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0-08-15 00:46许飞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农民信息化农业

许飞

(漯河市委党校 政经教研室,河南 漯河 462000)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许飞

(漯河市委党校 政经教研室,河南 漯河 462000)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村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影响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央“中部崛起”政策的贯彻力度。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全省基本建成了从省到市、县、乡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但由于我省农业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

农村信息化;现状;问题;建议

一、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1.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的多级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的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建设了18个市农村信息服务中心,130多个县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30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29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立了包含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河南农村信息采集体系,建设了省级以及市县级的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辟特色专业服务,建立网上农业“专家大院”,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设新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和信息员队伍。比如山区丘陵面积占80%的济源市,为解决因渠道不畅导致的信息闭塞问题,由财政支出建成了“市有中心、镇办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信息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有信息服务点的目标。建成的484个信息服务点遍布全市16个镇办,使全市42万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免费的信息查询、发布等服务。

2.搭建了多形式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河南省搭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起以电话、农村信息机、广播电视、Internet网络、卫星移动通信等多终端设备形式应用为基础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了一批多介质的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建有多个大型农村信息网站,包括河南省农业信息网、河南新农村信息网、河南农副产品、新农村新生活、河南畜牧业信息港等。

信息产业厅开展了漯河、许昌、济源、三门峡等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及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农业厅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商务厅启动“河南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并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卫生厅启动了“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省畜牧局改版了“金牧阳光网”、“9600118网”、“禽流感防控网”三个网站并新建了“河南省动物防疫网”,省委组织部牵头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厅牵头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厅牵头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综合这些已有的成果,分工合作,在这些专业性系统基础上,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构建一个更丰富且利于形成合力的省级综合性资源库和应用平台。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查询、农业科技知识、农村政策、医疗及就业等信息服务。

3.形成了多样化、实用性强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1)信息服务与远程教育同室。为农村提供信息化服务需要有相应的信息化设施和人员、资源依托,鉴于目前许多地方开始实施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工作,借助于远程教育系统为当地农村提供相关信息化服务,就成为部分地区的选择。信息服务点与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同室,共有一个阵地;共有一个牌子,即“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共用一个管理员,即信息员和远程站点管理人员不重复设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场地、人员、设备的最大共享。

(2)手机+农村信息机。农村信息机是在普通移动电话终端的基础上,集成了方便农民使用的手写输入电子屏幕、自动启动大喇叭等电子控制技术。农村信息机主要有三大功能:信息上传下达、“电子黑板”村务公开、“大喇叭”广播。在农村手机的普及率容易提高,且使用方便。通过手机与农村信息机联通,把农务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民;农民的需求通过手机信息发送给农村信息机,寻求帮助。手机与农村信息机联通的模式既方便又快捷,是一种非常受农民欢迎的应用模式。

(3)农村电脑“家家乐”。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比较大,在农村,电脑网络的应用侧重也不同于城市居民,更不同于高校、科研机构等,所以根据农村需求配置电脑,降低电脑价格,为农民量身定制电脑不失为一种市场战略,既利于商家开拓市场,也为农民带来了实惠,一举多得。为此英特尔公司与河南海尔众诚电脑公司、河南网通公司、河南省信息产业厅为推进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了“世界齐步走、建设新农村”活动。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借助通信企业的运营平台,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镇有服务站的、终端连到村的信息服务网络,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的增收。英特尔公司和海尔公司共同推出了一款新型低成本电脑产品——“家家乐”电脑,这种电脑适合农村的使用环境,快速在普通农户中推广应用。在电脑用途上,首先根据国家、省农村信息化试点要求,省里统一协调医疗应用软件供应商,免费安装医疗信息化软件,开展了专项培训,开通了在线视频诊断和信息查询等业务,为农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4)信息大篷车。信息大篷车是农村信息化初期阶段向农民提供信息化技术培训和体验的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不少企业和高校把自己的电脑装在车上,为农民提供免费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流动宣传信息化的含义。漯河、许昌等地利用信息产业部捐赠的信息大篷车,开展免费送信息、送科技培训活动,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农村信息化,开展电脑技能和网络应用培训,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

4.借助大学生村官,形成了农村信息化运行的长效机制

实现农村信息化,最要紧的是有一支高素质、能长期扎根农村的信息人才队伍。每期3年的大学生村官是政府输送到农村的新生力量,他们代表了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是农村非常急需的。2008年河南省48000个行政村中36.5%配备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在2009~2010年每个村都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省有关部门依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等组建农村远程教育中心站点管理队伍;依托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相关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组建教学辅导队伍;依托网通公司技术力量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依托组织部门电教机构、省直有关单位、高校等力量组建教学资源开发队伍。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全省已选配站点管理、教学辅导、技术服务、教学资源开发人员61750名,实现了“站点有人管理、教学有人辅导、技术有人服务、课件有人开发”,直接推动了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并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人才接力机制。

二、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彻底的农业大省。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对经济实力低下,生活在温饱,甚至是温饱水平以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添置并不太奢侈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并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近几年虽然河南省政府和通信企业比较重视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目前省内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率仍然很低,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实现扬长避短、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2.农村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且知识结构不合理,严重缺乏既懂农业技术知识,又懂经营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从数量上看,目前,省、市、县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和乡、村信息员有5000多人,不到全省村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对信息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系统培训不够,开展信息服务能力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要。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省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河南有7000万农村人口,占人口数量的70%,很大一部分人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知识也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要素。

3.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

我国农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生产仍以个体经营、小农生产为主。经济基础上的小农生产,决定了单一的农业生产者不知道究竟需要何种信息,农业生产者对信息需求不强烈。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表现在:一方面市场服务主体不明确,开展个性化、有效的信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信息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大环境还不成熟,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短期内难以完善起来。

4.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应用性较差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虽然农业及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信息资源,但由于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大,难以整合统一,制约了信息资源效用的发挥,急需联合各涉农部门确立覆盖全省的“共建、共享、联合、竞争”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而且,目前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很多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放;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即电话和信函传递反馈信息,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

三、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应该认识到,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应用模式有许多差异,农村地域分散,形成高质量网点的限制性条件较多;农民文化素质不够,对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这意味着在信息化应用模式上就不能像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那样步调一致。要使农村信息化能持续快速地深入发展下去,从现阶段来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认识,理顺思路,进一步加大对河南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力度。

1.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信息鸿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网络覆盖产生的差距,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电信网络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它是互联网与终端连接的主要接入方式之一。因此,农村通信网络的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电信运营公司有必要向没有通电话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扩建网络,奠定信息进村入户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站点建立中遇有网络覆盖不到位问题时,由政府出面协调指定相关电信运营公司及时解决。在资金投入上,应制定扶持政策、落实资金来源,可实行政府补贴或社会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要建立信息化领导常设机构,以便实施目标规划。

2.加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培养

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整体水平,深化信息服务机构改革和加强信息服务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首先应在积极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并使其具体化、实体化,赋予其规划、协调和规范信息市场权力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其与市场接轨,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其次,还需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识别、加工与应用、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一是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二是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再次,应不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实现村中的家家户户至少有一种方式可查询和获取信息,人人会用一种信息化工具,实现网络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推广辐射周边地区,进一步探索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推广模式。

3.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完善服务模式

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转变服务机制,深化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信息服务必须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公司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应对信息需求市场的变化,开发出更好的信息服务产品。在政府有关部门予以一定扶持和政策支持的有利环境下,不断拓宽农村信息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为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建设村信息发布平台,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政府政策,形成反馈体制。使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工作积极而有效地进行,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优势互补,使农业企业和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

另外,不同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生活环境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应该因地制宜,找准当地农村信息化应用的侧重点。比如,在以发展特色为主的农村地区,应该加大信息化商务技术的应用,着重通过信息化解决农民的买难和卖难问题。而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地区,应着重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化技术保障粮食的生产产量和数量,减轻劳动强度。对于资源富足,农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塑造现代化农民,着眼构建现代化新农村。对于资源比较贫瘠、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应该加大利用信息技术为村民提供就业和发展当地经济的信息支持等。

4.整合资源,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省级涉农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依托省、市级各涉农部门现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立起全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兼具教学、科研、开发功能的联合、高效的农村信息管理和协调的体系,建立涉农部门信息支持协作机制。目前,省信息产业厅、农业厅、商务厅、卫生厅和省畜牧局等部门及其下级机构,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及门户网站。信息产业厅开展了漯河、许昌、济源、三门峡等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及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农业厅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商务厅启动“河南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并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卫生厅启动了“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省畜牧局改版了“金牧阳光网”、“9600118网”、“禽流感防控网”三个网站并新建了“河南省动物防疫网”,省委组织部牵头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厅牵头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厅牵头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综合这些已有的成果,分工合作,在这些专业性系统基础上,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构建一个更丰富且利于形成合力的省级综合性资源库和应用平台。同时拓宽渠道,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水平。在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应从开始阶段就要全面搜集、整理和统筹全省各地的信息,如各地资源状况、需求和供给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应用程度等信息,有效分类管理,全省一盘棋,统筹协调,互通有无,实现省内资源充分配制。

[1]张玉香.认清形势创新思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R].2009年10月第五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2]山红梅,郭琪.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行环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8).

[3]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济,2010,(2).

[4]张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8,(10).

F623

A

1671-2862(2010)03-0016-03

2010-04-28

许飞,女,漯河市委党校政经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农民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