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例

2010-08-15 00:48张肖肖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动态性辞书

刘 建,张肖肖

(1.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30;2.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试论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例

刘 建1,张肖肖2

(1.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30;2.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

词典编纂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一种“稳定性”的共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另一种“动态性”研究又日益获得词典编纂者的青睐。本文就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发展给以粗浅的分析,并希望能结合二者的分析对词典编纂的理论创新进行简单的探索,从而为广大应用词典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词典编纂;稳定性;动态性;创新

一、引言

稳定性是辞书的特有属性。我们在学习中使用过不同类型的词典,也接触过同一部词典在不同时期的版本。我们发现:词典对其收录的词的释义,尤其是绝大部分常用词的基本义或核心义的描述是稳定不变的。这就涉及了词典编纂过程中的“稳定性”原则。与此相对的另一种属性——动态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其分量在词典编纂中与日俱增。众所周知,词典,尤其是语文词典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无论在中小学生或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中使用频率都相对较高,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也是相对较大。因此,在词典编纂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理论上的“稳定性”研究,还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动态性”探讨,这些理论都应在新时代词典编纂中认真对待。只有这样,词典的编纂工作才会更加顺利、更加完美地进行,词典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才会充分体现。本文就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及“动态性”情况给以基本的分析,希望能由此进一步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词典编纂的创新性理论研究。

二、词典编纂的“稳定性”阐释

谈及“稳定性”,很多学者在论述辞书性质时,都会涉及。也有很多学者把“稳定性”同“传统性”、“静态性”联系在一起。在词典编纂过程中,无论编者怎么样改革、创新词典的形式、性质、功能等方面,无论这部词典是属于语文词典、专科词典还是百科词典,每部词典总会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共性,如索解性、规范性、概述性、客观性、简明性等。这些共性正体现了词典编纂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单纯指释义的稳定。

(一)传统词典的广泛使用性与不过时性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种“稳定性”可以从传统词典的流传使用说起。我国辞书发展历经数千年,从最早的一部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目前五花八门的词典、字典、百科全书……虽说是百花齐放,但这些不同的辞书都为了同一目的而来:解疑释惑。它们就像可以随身携带的良师益友,随时随地给我们提供各种信息。

同其他出版物比较,词典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吕淑湘先生说过:“我看一般的著作其中多数是昙花一现,不再版了,卖完拉倒,有的还卖不完。真正好的书呢,可能维持个五十年,人家还要看看。超过五十年的是少数,那是经典了,很有限的。”而“一部大词典决不是五十年可以取消的,可以站它个几百年、几千年。一部《说文解字》到现在还很有权威呢 !”[1]

一部较有权威的大词典,从编纂到修订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它 1956年由国家立项,1958年 6月正式开编,1960年印出“试印本”征求意见,1965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1973年内部发行,1978年第 1版,1983年第 2版,1996年第 3版,2002年第 4版,2005年第 5版。五十年来,《现代汉语词典》根据语言发展变化和国家颁布的语文规范不断精雕细琢,与时俱进,每修订一版,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都有很多优秀的语言学者投入巨大的精力和心血,才有了至今印行 4000多万册,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成绩。这说明,词典的发展需要稳定性做它的后盾。这样,词典才会有较长的寿命,才不会由于词典时效短暂而给读者或学习者带来工作或学习上的不便和经济上的损失。

(二)词典编纂规范的“稳定性”原则

词典编纂的“稳定性”也可以这样理解:“写进词典的词目或条头,释文资料和观点应该是经过认可的定型知识,或是根据科学预见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而不是处于摆动、变幻莫测或命运难以预卜的现象。这里,有一个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对待新词的问题。”[2]10

在对待新事物上,《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大学版“前言”说,“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新词往往要经过一个时期才能证明其活力,确立其进入词典的资格。”对于有争议的事物,虽未完全肯定,但不同说法言之成理,各有坚强的科学论据,这种情况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把所有的这些合理的说法介绍到辞书中,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偏执一词,遽下结论,或断章取义、随意注释,就会成为辞书不稳定的因素。

笔者支持这种观点,但同时笔者希望,如果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 (特别是初学汉语者),词典在追求稳定性的基础上,应考虑到减轻读者的记忆负担。如果这些有争议的事物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事物,那么完全可以不把它们列到词典中。词典是“典”,“典”者,规范也。人们有理由要求它的语言高于一般出版物而具有典范性,它不同于文艺语体或其他语体,讲求一种典范有据的严谨态度。从中国词典的先祖东汉许慎和他所著的中国词典的开山之作《说文解字》开始,规范意识就是中国词典的生命线。比如说《现代汉语词典》,就是一本规范性语文词典,体现了语言各方面的规范。词典的规范性就是在收词、注音、释义、资料和表达诸方面,对符合汉语发展规律,已经为社会所认可的习惯说法给以肯定和推广。词典的规范性就决定了词典的稳定性。

(三)具体词语的稳定收录

语言是稳固的,又是渐变的。对于变化,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词典编纂不能太着眼于当前而亦步亦趋。斯莱德的一句话值得注意:“词典编纂者不能以为‘词汇’这棵大树的树叶一有风吹草动就跟着改变。”[3]18面对语言的快速发展,新词新义的大量出现,很多人认为修订编纂词典就应该及时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发展,就应该把一些近期出现的新词语收入到修订的新词典中。这些人忽略了很多新词就如昙花一现,很快走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人们的视线的特点。先不提这些词语的规范性问题,单纯针对这些今日有明日无的词语,即便是今天把它们收录到新修订的词典中,那么,过几月、几年后,人们在查阅词典时,看到这样的词语,会不会对他们的理解和学习造成负担呢?更何况,新词的出现速度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快,我们的词典编纂工作即使没日没夜地进行,也未必能适应新词语出现的速度。因此,在收录新词语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

每一部词典所收录的词语,特别是常用词,变化一般不大,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从第一版开始,前两版都收词 5.6万条,从第 3版开始,一直到第五版,收词都稳定在 6万多条。像一些常用词,从标识事物的名词到表现动作行为的动词,再到描述性状的形容词,每部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基本一致,即便略有改动,也并不涉及词语释义方面的变化,这就是词典中所收录的具体词语的稳定性以及词语释义的稳定性。

三、词典编纂的“动态性”阐释

“动态性”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学者们在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中逐渐总结出了其实质性的内涵。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王馥芳教授就专门阐释了“词典编纂的‘动态性’”。她所阐释的“动态词典”包含词典的实时修订和出版、收词无限性、语言知识的实时更新等特点。[4]

王馥芳教授认为:“绝对意义上的‘动态’词典只可能是在线词典,而不可能是传统词典。”[4]90本文所探讨的是在传统的词典编纂中研究词典编纂的“动态性”,和王馥芳老师的“动态性”研究角度不同。

(一)词典编纂发展的动态性动向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百花齐放的词典中,传统词典和在线词典并驾齐驱地为词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里涉及词典类型学方面的动态性发展。

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普及之前,纸质的传统词典是工具书的核心,平均每位学习者都会有一本适合自己的词典。“在线词典”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日益发展的TSJ应用技术及网络技术。由于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利用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的便利性日益显著,由于受纸质媒介、出版周期、辅助编纂技术及设备等诸多外部因素的限制,人们更加倾向于携带方便、时空无局限性,且价格还可以接受的在线词典的使用。加上近些年来,语料库的大力建设、计算语言学的兴起等诸多因素,词典编纂界的变革势在必行,词典编纂发展的动态性就主要表现在词典类型的动态性发展。这种变化,打个比方来说明的话,就如同交通工具的发展,从以前的步行,到自行车的产生,到汽车、火车、轮船、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广泛适用。这就是一种动态性发展。同理,词典编纂发展也具备这种动向。

(二)具体词语的释义“动态性”动向

在词典编纂中,除了整个词典编纂规划在动态中发展,具体到一部词典中的每个词语的收录、阐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部词典进行新的编纂、修订时,要和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一致起来。这样,势必要对其以前收录的词语进行或多或少的修订,重新审视这些词语是否适应当今社会读者群的需要。对过时的、没有必要占用词典空间的词语可以排除,对产生的新词新义可以通过调查研究适时的把它们添加到词典中去。

“从最一般的平面来说,一个语词的所有信息包括形式、意义和使用。具体而言,形式信息主要包括语音、书写 (字母文字为拼写)和构词;意义信息包括词汇单位意义和语词联想信息;用法信息包括语法功能,搭配和使用限制 (如语域和词频等)。”[4]104这种词语信息反映在词典中,就是一个词语的变化,无非体现在它的语音、意义和使用情况上。而这三者之中,语音变化不是非常明显。相比之下,词语的释义和使用情况的变化发展是词典编纂中最应该值得注意的。词典,尤其是语文词典,是社会教育的手段,提高释义的精确度,使读者深刻地理解词义,认识现实世界,这对提高现代人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新旧版本《现汉》同一义项的释义变化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三个层面上。如:

横贯 旧:横着通过去。

新:(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挥洒 旧:洒 (泪、水 )。

新:洒 (泪、水等 ):~热血。

倾巢 旧:(敌军或匪徒)出动全部力量。

新:出动全部力量 (多含贬义)。

类似《现汉》这样的词典,在修订编纂时,就要对那些不全面、不完整或有遗漏的释义,予以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加完备;对那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原来的释义已经变得过于狭窄的词义,修订时会增强词义的概括性,使其适应社会使用的需要;对一些释义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局限于特定时代人或物的词,或是具有某种狭义的感情色彩的词语,修订编纂时去掉这些成分,扩大释义范围。这不仅体现了词典释义的复杂性与灵活性,更是词典释义动态性的表现。

关于词的语法意义的动态性表现,主要是指词的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仍然以新旧版《现汉》为例,新旧版本释义在语法层面上也表现出了不同之处。如:

缝纫 旧:泛指制作衣服、鞋帽等的工作。

新:指裁剪制作衣服、鞋帽等。

词义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这就需要编纂者不断收集新鲜的语料,加快词典编纂相关理论的研究步伐,及时修订释义中那些过时的、不准确的地方。

四、“稳定性”和“动态性”结合下的词典创新探索

词典的“稳定性”是传统词典编纂的一项重要原则,而词典的“动态性”主要与语言的变化发展相关。语言在本质上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那么在编纂词典时,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对“动态性”的朴素理解反映在词典的实际编纂中就是一种本能的求新意识。这种求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重视词典的定期修订工作;二是适应层出不穷的“新语言”或“当代语言”的出现,重视新词新义的收录;三是在词典编纂过程中重视语料库的建设和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编纂手段。

首先,在修订编纂词典时要注重词典资料的选择。资料之于辞书质量关系至为密切。修纂词典,要尽可能积累充分的资料,重视一切反映新观点、新发现、新事物、新成果的资料,以保证词典的时代特色。这样才能保证词典释义的可靠与准确。

其次,词典释义要求有科学性、准确性,达到规范化的要求。释义是词典的生命线。改善词义是提高词典质量的中心环节。一部好的词典,其释义要既能概括一个词语的全部不同意义,又要能令人明白这个词语的具体用法。而且还要重视例句的选择,因为词典中好的例句几乎是词语的具体用法的典范示例。

另外,有些读者希望词典能及时为他们释疑解惑,故而对词典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想知道一个单词的音、形、义,而且也想知道这个单词的其他相关信息。这样的话,词典编纂者可以尝试着从更多方面去阐释一个词语,尽可能给读者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要编纂一部新词典,绝不能对其他词典有趋同求全的心里,而要以计算机语料库为判断问题的准绳,使用计算机语料库,要尽量排除人工干预。要基于一个可靠的语料库,去选择词语、归纳词义、排列义项,去审视其他词典的释义。现代中型语文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充分地、彻底地、科学地、不厌其烦地使用计算机语料库。语料是词典编写的基础,没有语料库就来编写词典,是巧妇做无米之炊,是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

五、结语

现代辞书学告诉我们,作为大众求知的工具,词典不仅应当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而且内容和形式都要追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反映跳动的时代脉搏,满足大众多方面的需求。在当前形式下,词典编纂应该要及时拓展领域、创新选题、改进体制、更新知识、吸收新成果、反映新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修订编纂出像《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规范的词典。

[1]吕叔湘.大家都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1,(2).

[2]陈炳迢.辞书编纂学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3](捷)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4]王馥芳.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李尔钢.现代词典学导论[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曹聪孙.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A Study of“the Stability”and“the Dynam ic”in Lexicography

L IU J ian1,ZHANG X iao-xiao2
(1.College of L iterature,Chongqing Normal Un iversity,Chongqing 400030;2.College of L 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 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 ina)

At present,various of dictionaries give expression to a common character of“the stabiliy”.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the dynamic”research obtains the dictionary compiler’s favor day by day in the course of lexicography.This article giv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dynamic”and“the stableness”of lexicography through“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hoping that it can give the simple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y innovation to the lexicography,thus itwill provide the majority of dictionary learnerswith some help.

lexicography;the stability;the dynamic;innovation

H164

A

1672-9021(2010)04-0033-04

刘建 (1985-),男,山东滨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2010-06-26

[责任编辑 贺卫国 ]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动态性辞书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交际中模糊语言的动态性阐释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基于CDM系统的航班动态性调度研究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