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披柱法”看“湖颖之技甲天下”*

2010-08-15 00:43杨松源汤建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湖笔制笔笔头

杨松源,汤建驰

(1.湖州千金湖笔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2.湖州日报社,浙江湖州 313000)

从“披柱法”看“湖颖之技甲天下”*

杨松源1,汤建驰2

(1.湖州千金湖笔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2.湖州日报社,浙江湖州 313000)

湖笔因“湖颖之技甲天下”而闻名于世,“批注法”是湖笔制作工艺的核心。湖笔“批柱法”有其独特的工艺特征,其与湖派“批注法”同中有异。湖笔“批柱法”有清晰的发展脉落,对于中国书画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披柱法”;湖派;分层均扎;湖颖

毛笔的工艺制作和书画使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地大物博,毛笔制作流派纷呈,各有特色,而湖笔工艺是中国毛笔大家族中的一员,因“湖颖之技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制作精良的湖笔也被世人誉为“毛颖之冠”。自古以来,有众多记录湖笔工艺制作的文章和书籍,但是比较深入地研究以善琏湖笔为代表的湖派“批柱法”的文章几乎没有。湖笔“批注法”是湖笔制作工艺的核心,湖笔制作工艺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世遗,对“批柱法”的研究将有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湖笔“披柱法”的特征

中国的毛笔制作从流派上分,可分为湖派和湘派,湖派即以善琏为代表的湖笔制作方法,湘派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湘笔制作法。湖派笔和湘派笔的工艺制作区别在于:前者是笔毛分层均扎制作,后者是笔毛混层合扎制作。[1](P172)笔毛分层均扎在湖派笔制作中被称为“披柱法”,“批柱法”的工艺特色是将笔头从里到外分为笔心、副毫和披毫三大部分,笔心也称为心毫、笔柱,其毛毫长短和披毫等齐;副毫衬于笔心和披毫之间,它由5到10层从短到长的毫毛呈阶梯状组成,所衬的层数根据笔品种而定;披毫亦称被毫,是覆盖在笔柱和副毫外面的毛毫,长短和笔柱的毛毫等齐,其制作讲究笔头的外形。以湘笔为代表的混层合扎工艺不分层而进行杂扎,其制作不讲究笔头的外形。[1](P173)

湖笔和湘笔都崛起于元代,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我国东南和北方地区所产毛笔都属于湖派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宣笔也属湖派笔,[1](P173)在元代之前宣笔为贡笔,元代后湖笔也吸收了宣笔等名笔的制作工艺,取代了毛笔老大——宣笔的位置。我国中南、西南地区所产毛笔为湘派笔,[1](P173)其中江西位于湖南的东面,是湘派和湖派的交汇之地。如今名声鹊起的文笔可谓江西笔的名笔,但是据笔者最近向善琏镇创办鑫利笔厂16年的江西制笔人吴龙泉调查,结果惊奇地发现,江西笔的笔头制作工艺也是属于湖派的“批柱法”。

(一)湖笔的“披柱法”贯穿于笔料、水盆、择笔三道主要工艺之中

据笔者调查,其它湖派“披柱法”主要贯穿在水盆工艺中,而湖笔的“披柱法”贯穿在笔料、水盆、择笔三道笔头形成的工艺之中。上述吴龙泉来自文港镇,从小学艺,精通制笔工艺。据吴龙泉介绍,文笔笔头制作也分为笔柱、副毫和披毫三大部分,虽然都用分层法,但是在笔料、水盆和择笔三道主要制笔工艺中,湖笔和文笔不同。笔料工序是笔头形成前的第一道工序,一支笔要用什么样的毛毫,从笔料开始。湖笔和文笔在笔料上的不同是,文笔比较讲究笔柱的毛毫,而湖笔笔柱、披毫的毛毫都十分讲究,所选的毛毫必须要有锋颖。在水盆制作中,湖笔和文笔也有不同,湖笔的笔心和副毫是搅在一起用角梳梳理,而文笔的笔心和副毫是分开梳理。文笔的笔头形状是由水盆一步到位形成,而湖笔的笔头成型要通过水盆和择笔两道工序来完成,所以湖笔在择笔中,不仅要挑开披毫,按照笔头形状“尖、齐、圆、健”的要求,将副毫里多余的毛毫用择笔刀去掉,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旋转笔头,来判断笔头的造型是否符合圆、健的要求,然后再用择笔刀将披毫影响笔头的曲毛、粗毛等杂毛去掉。而文笔和宣笔等湖派笔的笔头在水盆中一次成型,所以择笔工艺相对比较简单。

(二)湖笔“披柱法”制成的羊毫笔头上端部分有一段透明的锋颖,俗称黑子,又称湖颖,是善琏湖笔“披柱法”区别于其它湖派“披柱法”的明显特征

“湖颖之技甲天下”中的湖颖说的就是湖笔羊毫笔头上端部分的黑子,这是一段透明的锋颖,又称湖颖,黑子的形成和羊毫的取料和制作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湖笔产集笔料十分讲究地区、季节和动物身体皮毛的部位。制笔行业有句话为“笔之所贵在于毫”,所以湖笔采集山羊毛、山兔毛、黄鼠狼毛等各有自己的要求。其中湖笔中的羊毫所用的笔料须采用长江以南的山羊毛,尤其以杭嘉湖产的山羊毛为最佳。产集最佳时间最好是在冬季。因为秋天山羊开始换毛,冬季草短,毛峰很少受到摩擦,所以毛细而长,锋颖尖锐,富有弹性,使之达到毛细、锋嫩、色白、质净的要求。湖笔的笔料根据披毫、副毫、笔柱的工艺要求,分成细光锋、细直锋、盖尖锋、白尖锋、黄尖锋、细长锋、广长锋、粗光锋、粗爪锋、上爪锋、透爪锋、脚爪锋、长粗毛等等。湖笔羊毫上的黑子是在披毫上形成的,以羊毫兰蕊为例,披毫首选的是盖尖锋、细光锋等,对毛毫的采集和细分是湖笔笔料区别于其它毛笔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湖笔“披柱法”的特征之一。

湖笔“披柱法”在制作中对光线的要求要高于其它湖派“批柱法”,无论水盆和择笔,操作台必须放在近窗户的地方,制作者必须面对窗户而坐,利用自然光线,将夹杂在透明锋颖(黑子)中的杂毛剔除掉。笔头到了择笔工的手中,择笔工还要挑开披毫,择去锋颖中的杂毛,做到“肩胛齐、黑子明”,最后用六角菜(海藻)制成的“胶水”将羊毫笔抹成型,再剔除披毫上的杂毛,笔头上端的“黑子”就会显露出一段整齐的深色锋颖,这段透明深色的锋颖也称湖颖,就是善琏湖笔“披柱法”呈现在毛笔上的独一无二的特色,也是“湖颖之技甲天下”的内涵所在。

在总投资方面,由于方案1和方案3分步实施,后续投产项目统一按7%贴现率折算到2021年。方案1总投资为6.836 3亿元,单位容量投资为358万元/MW,但天然气气价等发电成本较高,导致综合电价约1.3元/kWh较高;方案2柔直联网一次建成,总投资约8亿元,单位容量投资为456万元/MW,综合电价约1.1元/kWh;方案3总投资为6.927 2亿元,单位容量投资为363万元/MW较高,由于内陆主网上网成本电价相对较低,方案3的上网电价较低。先考虑投产本地气电,后建设柔直联网,提高了气电机组发电量,充分降低了气电电价,因此电价最低,约为1元/kWh。

二、湖笔“披柱法”形成及其历史沿革

湖笔“披柱法”是毛笔制作中杰出而且最为成熟的一种制作方法,它的形成和毛笔的起源、发展和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是在继承和吸收其它兄弟毛笔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经历代制笔艺人和书画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湖笔“披柱法”萌芽于秦代

自古至今,善琏笔工将蒙恬视为笔祖,建有蒙公祠纪念蒙恬,环绕善琏镇的小河也名为蒙溪。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的《弘治湖州府志》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借湖人,其地名善链村。村有含山,山颠浮屠,其卓如笔。”《湖州府志》还有这样的记载:“博物云志舜造笔,小博物云志蒙恬造笔,古非无笔,也但用兔毫,自恬而且制法较胜于故,至今善琏者必祀恬为笔祖耳。”这段记载说明了古人对毛笔的历史也有研究,并且较辨证地阐述了毛笔的历史。《古今注》中还有“蒙恬始造,即秦笔耳……,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的说法。可以说,蒙恬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造笔者,但对毛笔进行了划时代的改良,他的最大的功绩不仅将笔头纳入管中,而且“鹿毛为柱,羊毛为被”,促使“披柱法”雏形形成。

(二)从西汉到北宋为湖笔“披柱法”的发展期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雅称,历代文化名人辈出,其中不乏精通制笔之人,他们为湖笔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湖笔“披柱法”的形成和历代书画大家的对湖笔制作方法的改进有着重要的关系。

从西汉到北宋,在中国书画史上有影响力的大家,大多到过湖州。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在湖州任过太守。之后又有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名人学者先后在湖州参政为官,他们在书画艺术上都有较高的造诣,对改进湖笔的技艺和发展湖笔皆作出了贡献。特别要提到的是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智永禅师,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书法精奇,1300年前,他“住吴兴永欣寺”①参见宋薛嗣昌《智永真草千字文跋》,存西安碑林。。唐何延之的《兰亭记》中说他“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麓,麓受一石余,而五麓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于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值钱数万。”智永在吴兴的三十个春秋里,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边与笔工切磋技艺,使湖笔的制作更适合书家的要求。他用败的五麓笔头,被埋在蒙公祠南的“晓园”,他还在石碣上亲笔题了“退笔冢”三个字。智永生前还自造大笔一支,圆寂时,“抱笔而终”。20世纪70年代,善琏镇的九旬老笔工卜瑞生曾对笔者说:他70多年前(清末民初)在晓园还能看到“退笔冢”前那支与人齐高的石笔。据悉,智永在善琏时,各方文人书家纷至沓来,求书道,觅湖笔,竟将永欣寺的门槛踏损,因此,不得不包上一层铁皮。《辞海》上的“铁门槛”典故就出于此。永欣寺曾毁于战火,为纪念智永,2005年善琏镇在蒙公祠边上重建永欣寺。

虽然这一历史时期的史书记载从没有直接提到“披柱法”,但在有关制笔之法的史书中却有类似记载:三国时期的魏国人韦诞,字仲将,是制墨能手,也擅长制笔,后人将韦诞的制笔法称之为“韦仲将制笔法”,他曾著有《笔经》(见清梁同书著《笔史》),书中有述:“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软者为辅……”北魏贾思勰《齐名要术·笔法》中还详细地介绍了“韦仲将制笔法”,其中有“以所正青羊毛截,用以笔心,名为笔柱”的制作方法。在湖州为官的书圣王羲之所作的《笔经》也有记载:“……杂青羊毛并兔毳,裁令其平,以麻纸裹柱根令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见清梁同书著《笔史》)。自唐至北宋,安徽宣笔名扬天下,出了不少著名笔工,宣城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方、诸葛丰等人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制笔法为被称为“诸葛氏制笔法”,他们创制的“三副笔”和“无心散卓笔”著称于世,在宋代颇为流行。[1](P170)

这些记载笔毛大多用兔毫、青羊毫、鸡毫等,几乎没有山羊毫的记载,虽然在用材上和湖笔有所不同,但制作中可见“披柱法”的延续和发展。

(三)湖笔“披柱法”成熟于元代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善琏镇位于湖州南郊约30公里,和杭州相距也只有40公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善琏制笔业的发展和兴起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当时宣笔业开始萧条,部分宣笔笔工迁移善琏,[1](P172)湖笔吸取了宣笔等毛笔的制笔工艺精华,加上赵孟、钱选、王蒙等湖州籍著名书画大师的推动,使得湖笔如虎添翼,湖笔的“披柱法”也更趋成熟完善。

赵与筹曾任吏部尚书加端明殿学士,善书画,也精通制笔工艺,他将湖笔艺人徐信卿的制笔方法授予冯应科,和冯应科一起每日做一支湖笔,如不合书画之用,就重新制作,直到满意,才可将笔头用生漆粘合入笔管。在他的严格指导下,冯应科制笔之法炉火纯青。可以说赵与筹也是冯应科之师。在元代“,赵孟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被誉为吴兴三绝②参见清光绪《归安县志》卷五十《杂识》。。

明至清的湖笔著名笔匠有陆继翁、王古用、施文用、王孟安、张天锡,黄文用、王兴源、曹觐王、沈集元等。[1](P157)明代笔工施文用原名施阿牛,他制作的湖笔被列为贡品,他曾将自己的名字“施阿牛”刻于笔管上送进皇室。然而皇上嫌他的名字不雅,将“阿牛”改为“文用”。

三、湖笔“披柱法”在书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国韦诞在他写的《笔经》里不仅提到“披柱法”雏形:“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软者为辅”的制作工艺,而且还提到用这种工艺所制成的毛笔的优良品性:“濡墨而试,直中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晋王羲之在他的《笔经》里也引用韦诞所述。可见,一支好笔不仅要挥洒如意,圆转自如,而且使用寿命要长。

湖笔、文笔、宣笔等毛笔工艺都属于“披柱法”,但湖笔的“披柱法”和其它湖派“披柱法”不同,主要以羊毫为特色,而兼毫、狼毫、紫毫等笔毫虽然无羊毫上端上的“黑子”,但制作工艺和羊毫类似,使得湖笔有“尖、齐、圆、健”为标志的四德美誉,湖笔羊毫还有“光、白、圆、直”的要求,湖笔“批注法”造就了湖笔与众不同的品性。

(一)湖笔的品性具备了中国传统书法对毛笔使用的要求

中国传统书画决定了对毛笔使用的要求,其中书法对用笔的要求要高于国画对用笔的要求。书法用笔时,必须“笔正、悬肘,互相配合”。[3](P40)湖州籍书法大师沈尹默也强调一位书法家要写好字必须下苦功夫,无论写大字,还是写小字,都要悬肘,主张悬腕必须悬肘。[3](P66)

笔正和悬肘的目的是书法家在用笔时能收放自如,使圆锥形的笔锋与宣纸垂直,且自由地八面出锋,向任何方向转去都运用自如。湖笔“披柱法”造就的湖笔四德“尖、齐、圆、健”,适应了书画家在使用时的需求。尤其是羊毫,由于笔锋长,毛锋刚柔相济,加上黑子毛细、有弹性、能蓄墨的优点,更适合笔正和悬肘的使用要求。

(二)湖笔的品性具备了一支好笔的条件

“写颜正卿的字,你会觉得用羊毫好,写几个宋徽宗的瘦金体看看,会觉得用狼毫好。”[1](P66)事实上,每位书画家对毛笔的要求都不一样,这起决于他的书画风格、使用习惯等。个体的差异必然带来对工具的要求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位书画家评判一支好笔有他的个性条件。而湖笔“披柱法”的工艺特色,正是迎合了书画家的个性需求。以著名学者吴羊壁认为的理想之笔来说,一支好笔必须具备以下5个条件:①柔软;②有弹性;③细致;④毛要够长;⑤圆锥形。湖笔具备了吴羊璧先生所说的一支理想笔所具备的条件。尤其是湖笔羊毫不但毛毫软且有弹性,而且羊毫比狼毫、兔毫等优质毛料都要长,而且规格多,品种多达数百个,足够让书画家选用。

(三)湖笔种类科学,品种齐全,适应了不同书画家的需要

湖笔的“披柱法”不仅用于羊毫,在兼毫、紫毫、狼毫等制作工艺中都有选择性的运用。千百年来,湖笔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种类根据笔头的大小、长短、胖瘦及造型的不同创制了各类书画用途需要的湖笔品种,适用于各种书法流派的要求,如写颜、柳字帖,由于字体肥硕圆润,宜用厚锋羊毫;欧、赵体笔力遒劲,则用瘦锋羊毫为宜;小楷可以紫毫、狼毫兼用,行草宜用长锋羊毫,隶书宜用短锋羊毫,篆书宜用狼毫、兼毫等等。在绘画方面,湖笔也独具一格,无论“寸马豆人,须眉毕具”的工笔,还是“着笔高简、遗貌取神”的写意,钩、皴、染、点等千变万化的技法,湖笔无所不能。

湖笔早在元代就被列为贡品,得到历代书画家的宠爱。冯应科的笔、赵孟的字、钱舜举的画被誉为“吴兴三绝”,将一位湖笔名匠制的笔和两位书画大师的墨宝并在一起赞誉,在中国制笔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湖笔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如今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毛笔中,湖笔占了70%。而在清末民初,善琏制笔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不少以制笔人命名的笔店,其中上海的杨振华、李鼎和、茅春堂等,北京的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等,由于中国的书画大家都集中在大城市,所以这些笔店为书画家的需求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湖笔。以北京戴月轩为列,近百年来,戴月轩的湖笔不仅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解放后还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齐白石、张伯驹等著名书画家定制湖笔。可以说在大都市的各大笔店都有自己的客户群,而这些笔店架起了善琏湖笔和书画家亲密接触的桥梁,不仅促进了湖笔工艺的与时俱进,也使湖笔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以适应不同书画家的需求。有关书画家对湖笔的赞誉之辞及赠与的墨宝,在善琏湖笔厂、王一品斋笔庄、千金湖笔厂等湖笔企业都有收藏,也是书画家对湖笔质量肯定的佐证,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1]张柏元,印汉云,蔡国生.文房四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001.

[2]嵇发根.湖笔历代著名笔工考[J].浙江方志,2002(6).

[3]吴羊璧.下笔如有神[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Abstract:Huzhou w riting brush is wo rld famous fo r its wo rkmanship and the“Pizhu Handicraft”is the core of manufacturing those brushes.For the first ti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Pizhu Handicraft”of the Huzhou w riting brushes and the handicraft of Huzhou w riting bushes,expounds its manufacturing characteristics,shaping p rocess and the effect on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nd clearly stat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zhou Pizhu brushes,w hich hasa uniqu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Key words:“Pizhu Handicraft”;Huzhou School;bundling up by layers,Huzhou w riting brush

[责任编辑 陈义报]

The Huzhou Handicraft Towering the World Seen form the“Pizhu Handicraft”

YANG Song-yuan1,TANG Jian-chi2
(1.Huzhou Qianjin Huzhou W riting Brush Company Co.,L td.Huzhou 313000,China;2.Huzhou Daily,Huzhou 313000,China)

J527.9

A

1009-1734(2010)06-0037-05

2010-10-17

杨松源,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浙江工艺美术大师,从事湖笔制作及湖笔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湖笔制笔笔头
善琏湖笔
慎鹤云:坚守善琏 留住湖笔
2018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8~151期)
砥礪奋进 筑梦前行——庆祝中国制笔协会成立35周年
2017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4~147期)
2016年前10月制笔行业统计分析
笔头和笔帽
湖笔甲天下
湖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