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人文教育及本土化研究

2010-08-15 00:46王金容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人文精神外语

梁 勇, 王金容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一、问题提出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是通过文化教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为社会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理科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人文素质的获得,是人在各类活动和实践中获得语言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教育的结果。通常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 (1)文、史、哲;(2)艺术;(3)人文素质教育与中西传统学术文化的继承;(4)自然科学等。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是,与全国经济发展相比较而言,人文素质培养普遍存在滞后的现象。这导致了我国教育文化在国家政治观念上、人本价值观念体系上、社会发展责任体系上、专业教学与教育定位的院校创新上、学生能力本位的严重脱节。而外语作为一门全校必修性质的课程,由于其课时数量大和涉及面广,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外语课程对人文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因此,无论从学科的本位特征还是从该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加强外语教学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大学人文素质培养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让社会、教师和学生均从中受益。[2]

二、人文学科边缘化 (marginalization)现象

高校人文学科边缘化是目前高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Philip G.Altbach在《面临危机的亚洲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一文中谈到:“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不仅是大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理解当代社会的关键。但人文学科特别容易成为大学中被边缘化、威信低的领域。软科学必须恢复其在学术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这些领域必须通过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对通识教育的贡献以及在理解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重新融入大学的主流。”[3](P32)而外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也尤为重要。马克思也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且“它就像一面镜子,摄下了民族文化各方面的特点,它又像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因而,在人的文化进程中,语言占有核心的地位”[4](P137)。

三、大学文化体系的建构

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5]而事实情况是:尽管社会呼吁教育素质,素质教育似乎也已提上日程,但大学文化体系的建构却始终是一个空缺。目前一些教育1体系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都把人文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并合理建构其文化体系。一些学校就明确地在教学大纲中提出了人文体系的建构。例如,在香港,九龙学校在教育大纲中就明确谈到:在“个人”、“社会”、“国家”这三个文化大纲下面,就分为“个人与群性发展”“时间、延续与转变”、“文化与承传”、“地方与环境”、“资源与经济活动”、“社会体系与公民精神”七个单元体系。尽管每个学校有不同的组合,但是,基本上要以人文体系为依据 (来自香港九龙真光中学2004年度教育大纲)。宏观的文化体系构建对于大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将起到很好的管理导向,如学校的培养方案、对人才的要求等方面。而微观建设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定位上,以外语教学为例,外语教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语言教与学,也不是句型训练与语法结构,贯穿于其中的应是良好的人文素质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充满活力在实践应用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潜能的特点。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探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其中所含的文化氛围、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模式等内容,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语言,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应对策略

1.人文素质培养应以人文精神 (humanism)为核心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学好人文知识。就是要学习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好文、史、哲基础。第二,要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科学方法强调非实证性,主要是通过体验和感悟,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感通,相互共鸣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只有运用人文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人文科学,才能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第三,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四,要弘扬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通过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6]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7](P45)人文精神强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这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2.人文素质培养与外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就是“技术”,而技术的背后是各类人才教育。东京大学要求学生接受一年的通识教育,但总体上缺乏通识教育。最近东亚各国已经开始重新考虑这种专业课程体系,批评者认为这种教育扼杀创造力,迫使学生只关注自己学习的领域。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PE学院、日本的职业训练、瑞士的“培训教育第三产业化”等无不依托文化体系,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文化精神。

目前,在外语教学上存在只偏重语言技能培养(如,听、说、读、写、译)的现象。殊不知,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对技能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例如,仅仅知道词、句的表面意思或某些翻译理念,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对于一个进行翻译练习的学生来说是绝对不行的。It's Greek to me.这句话的直译是:对于我这是希腊语。而其间涵盖的则是一个人文方面的知识,即,在过去英国人一般都不懂希腊语。所以,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我对此一窍不通”。把人文素质教育和外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着重要的意义: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仅仅的技能水平,而是人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外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外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本土化

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育偏重于西方人文精神的传播,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发扬。学习一门外语,固然应该了解该语言使用国家的人文、地理、习惯、习俗方面的内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借助英语学习其他国家 (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获得参与国际交流和工作的能力;二是利用英语这门国际语言向国外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开展与国外各种层次的友好交往,为振兴中华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外语学习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此,应该利用语言把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本土文化在丰富悠久、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长廊中,以其绚丽多、活力四射的想像和探索精神取得了世界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中最为珍贵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如何把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向世界传扬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有责任和义务让中华本土文化走向世界。例如,四川省精品课程《中华文化概论 (英文版)》是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目的就在于通过外语学习,来弘扬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在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所以,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除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使中国的先进文化走出去,发挥中国文化的辐射功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广泛地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接受。[8]

4.外语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外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传授语言,应该立足于通过语言让学生获取知识。外语教师的选拔往往偏重于语言技能,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存在外语教师重视所授语言的人文背景知识学习,而对本土文化的知识学习,特别是本土文化传播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作为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外语的人文知识,理解外国人文思想,把握技能培养和人文知识传播的尺度,还要传承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

五、结语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其教学对象涉及面广,教学时间长的原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除了把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修养,传播西方国家的人文知识外,同时也应把人文教育纳入本土化范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3.

[2]赵秀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刍议 [J].交通高教研究,2001,(3):59.

[3]Philip G.Altbach.面临危机的亚洲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 [J].国际高等教育,2008,(9):32.

[4]姚亚平.文化的撞击——语言交往 [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5]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

[6]李维武.什么是人文科学 [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53.

[7]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杨成乐.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J].怀化学院学报,2009,(1):36.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人文精神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