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思考

2010-08-15 00:47饶莹心顾胜贤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就业观金融危机毕业生

饶莹心 顾胜贤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作为就业的主要群体,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就业的误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实现成功就业,对社会和大学生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状况向来是社会就业水平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我国的就业状况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无疑产生了不利影响。

1.金融危机导致各行业就业需求下降。金融危机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不景气周期,尤其是对进出口行业、家电业、金融保险业、航空业等影响较大,使这些企业的招聘需求普遍下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明显缩减。同时,一批企事业单位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录用新人方面采取从紧或观望的态度,一些大型企业,如四大国有银行、立白集团等,推迟、减少甚至取消校园招聘活动的情况比较普遍,招聘单位数与提供岗位数都明显“缩水”。

2.金融危机加剧了社会岗位的竞争。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低端劳动力市场,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造成大学生就业低不成、高不就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下岗再就业人员、技校毕业生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早被占领,导致没有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高管白领进军国内,“海归”们的回国,“名牌”高校效应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用人单位对国内大学毕业生更加苛刻的要求,各地招聘会屡次出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竞争一个岗位,受到冲击的必然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或是一些非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基本观点,是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因素是主要的,能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参与就业竞争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中的消极因素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不良影响。

1.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很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需要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

2.淡化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缺乏。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只是单纯地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发展,忽视或淡化社会价值,在求职择业时主要强调“自我需要”的满足而非“社会需要”,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作为首选因素或唯一因素,单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考虑社会的需要,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对积极服务基层、自主创业的回应还不够。

3.诚信就业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认为自主择业就是自由择业,什么国家需要、学校规定、道德规范都不去考虑,有些毕业生用虚假的自荐材料、伪造的荣誉证书博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甚至采取欺骗的手段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以便于自己比对选择,造成违约的事实,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4.就业期望值偏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希望找到一个收益好、能满足自身需要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但不顾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和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过分追求“前途”和“钱途”,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这不但缩小了就业的选择余地,而且导致就业价值取向的扭曲,反而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5.依赖性强,就业自主性差。目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原则,但是部分大学生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太强,在一部分大学生中间还存在着“等、靠、要”的观念,认为就业与自身无关,毕业后就业是学校或家长的事情。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导致了当前就业市场上就业机遇的错失。

6.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仍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认为选定了职业就会干一辈子,所以在就业时慎之又慎,在签约时经常出现犹豫不决的现象。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流动日益频繁,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已经不存在,选择一份职业未必就会永远从事这份职业,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份职业经历。

三、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思考

毕业生们面对多元的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结构,多元的信息,多元的导向,难以分辨,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和矛盾,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要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观念及不良心态,必须在研究和把握当前金融危机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基础上,弄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要害,采取分层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工作。

1.加强毕业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教育。面对金融危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其实并非了无希望,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因此,大学毕业生应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摆脱悲观情绪,理性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就业市场夹缝中潜在的机遇,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有时会迷失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我们的社会也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大学生面对这些现象,有时可能会产生迷茫,这对他们的就业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做着贡献。大学生必须客观地看待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

3.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目前,仍然有小部分家长与学生认为读了大学以后,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和满意的薪水。他们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进行职业的选择,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就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创业精神。随着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和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我们要教育大学毕业生树立“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精神,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学校要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大学毕业生也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努力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路。

5.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进行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从新生开始,使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起就尽早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志向,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制定行动计划并按照计划落实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通过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根据社会需求,树立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观。

6.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从多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看,学校认为各方面优秀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一定觉得优秀,这说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和人才评价标准有所欠缺。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原则,高校应改进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鼓励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应注重对大学生参加专业类学科竞赛、科技发明制作和发表学术论文等能力的培养。这既符合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能达到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复杂化。虽然当前就业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也给高校毕业生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充满竞争的求职空间。

[1]唐娟.论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企业家天地,2009,(1).

[2]http://info.edu.hc360.com/2008/11/210826158807.shtml.新浪网,以积极心态应对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2008/11/21/08.

[3]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丁兆玲.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探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

猜你喜欢
就业观金融危机毕业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最“叛逆”的毕业生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