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报改革创新

2010-08-15 00:44胡春雨
关键词:办刊学报期刊

胡春雨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 250355)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报改革创新

胡春雨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 250355)

高校学报要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应当针对目前编辑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改革创新,转变运行模式,使学报在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报改革创新,要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树立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二是以人为本,激发编辑的创新能力;三是办出特色,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管理体制;编辑素质;期刊特色;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继续、深化和延伸;是发现与培养人才的基地,是人才展示的一个大舞台;是高校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规模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高校学报2000多种,占我国期刊总数的近1/4,占全国学术期刊总数的1/3强。[2]因此,高校学报在促进和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传播科学文化、进行理论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学报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着办刊模式不够灵活、偏于内向性、资源分散、学术质量不高、出版周期长、社会效益低等问题。[3]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高校学报自身的发展,也使社会对学报的存在产生质疑,甚至出现了主张压缩或取消高校学报的偏见。因此,就高校学报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需求看,迫切需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进而对旧的办刊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切实解决阻碍学报发展的根本问题,使高校学报的运行真正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树立发展理念,创新学报管理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学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其关键就是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发展理念的科学转型。学报编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栏目设计、选题组稿、稿件审阅、印刷装订等多方面的工作。直观地看,这些与领导的策划、编辑的编校、作者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但从深层次看,只有创立新的管理体制、树立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高校学报的历史性飞跃。杨栓保在论及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症结时指出,观念的落后、体制的障碍是造成高校学报发展滞缓的最根本原因。[4]在市场经济下,学报仍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这是导致高校学报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所在。目前,所有的高校学报皆实行主管和主办单位制度,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及评价监督机制方面皆是学校说了算,这就使学报与学校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以致在经费、学术信息上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缺乏紧迫感、责任感,缺乏敢想、敢干、勇于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办得再差也死不了,办得再好也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支持和地位提升。表现在刊载文章方面,高校学报由于以发表本校师生的文章为主,难免受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的影响,使整体学术水平趋于一般,影响因子和引用频次不能快速提升,难以体现高校学报的高学术水平。表现在编辑队伍建设上,部分高校把学报编辑人员作为教辅人员对待,影响了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的学校把学报编辑部作为安置闲散人员的地方,严重影响了编辑人员的素质和出版水平,使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始终得不到改善,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专业素质水平难以提高。在经济效益方面,由于学报发行数量少,难以靠发行收入来支撑运行,多数学报的办刊经费主要依靠学校拨款。而学报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仅靠少得可怜的基本拨款来支持学报的全面发展则是困难的。

因此,高校学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从发展的困境中快速走出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观念,创新体制。首先,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学报改革和发展的宏观指导,根据新形势下学报发展的需求制定更为合理的方针政策,精心设计改革规划,使改革具有清晰可行的目标、思路和办法,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高校学报,引导高校学报朝着促进高校科研发展与交流、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方向发展。其次,学报主编要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抓好办刊方针、学术定位、策划选题等重要环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总体谋划。同时主编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善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大胆开拓,敢于涉足新的领域,唯有如此,高校学报发展才有可能突破旧的束缚,建立起新的发展模式;才有希望走出困境,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如《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的前身)在初创之时,正逢“文革”结束、百业待兴时期,中医发展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人才培养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适应当时中医发展的需求,以启迪后学、扶助青年中医成长,《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创性地设置了“名老中医之路”专栏,真实地再现了全国名老中医的成长经历,客观反映了他们的治学方法与经验。结果此栏目一出,读者好评如潮,学报订数一时由几千册激增至万余册,不仅大大提高了其学术影响力,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成才的条件和治学门径在发生变化。编辑部为了向广大读者展现一条更加现实的成才之路,并与“名老中医之路”交相辉映,经过精心策划与组织,又推出“岐黄传人”专栏,集中介绍了当时全国卓有成就的19位中青年中医的成长之路和成才经验。由于贴近时代,针对性强,这个栏目在当时的中青年中医群体中同样产生了强烈反响。20世纪末,中医人才队伍已得到壮大,中医发展进入学术研究探索阶段,根据形势需求,学报又将报道重点转入以科研思路、研究方法为重心的学术研究层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中医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讨论,先后开设了一系列与理论研究相关的栏目,同样在中医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较大反响。由于学报的办刊思维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学报才具有了生气,才具有了较强的生命力。也正因此,《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期刊界始终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所以,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运行机制,都是跟随时代要求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而观念陈旧,机制僵化,就不可能给学报的发展带来生机,就不可能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以人为本,激发编辑的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出版工作主要涉及编辑、作者、读者这三类人群,高校学报的出版同样如此,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热心为作者服务,热心为读者服务。要确实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将提高编辑素质、激发编辑创新能力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编辑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新成果的催生者,担负着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起着舆论引导的作用。编辑是期刊的活动主体,学报编辑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发挥的程度,对刊物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提高期刊质量的途径很多,可最终都要通过编辑工作得以实现。编辑工作一直以来被称做“为他人做嫁衣”,但陈银洲认为就算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无名者,嫁衣要想做得好、做得有艺术性、做得有名气,那也需要一种创新。[5]这种创新来源于编辑素质的提高、编辑的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新时代的编辑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办刊思路、运营策略的独立创造和在文稿基础上的再创造;对稿件中的信息或知识的识辩、修正和升华;对稿件的篇章结构、逻辑方法、符号单位和格式体例的修改、规范与优化;对期刊在市场作用下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分析、搜集和运筹;对期刊发展提出科学发展的依据、办法和方略等。[6]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学报编辑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端正科学研究态度,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常怀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兢兢业业,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待编辑工作;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有所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得到提高;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创新能力;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开拓视野,及时掌握国内外专业范围内的学科动态和信息,使所办刊物能及时反映最新科研动态,最新科技成果。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成为专业学科的行家、成为见多识广的优秀编辑,才能始终站在期刊发展的制高点上,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编辑具备了扎实的基础与创新意识,就会激活编辑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编辑角度对作者的观点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才能挖掘和发现具有创新价值的稿件,才能真正把好学报质量关。同时,编辑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可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针对读者需求创新栏目,规划选题。编辑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科发展的全局,把握了读者的基本需求,才能做出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规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较高的水平。

三、办出特色,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报发展到今天,如何以鲜明的主题及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吸引读者,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学报出版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报与时俱进,需要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寻求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才有可能形成优势,有优势的学报才具有生命力。学报要做大做强,就要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资源,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挖掘特色,要寻求那些具有优势的特色,因为不是所有特点都具有优势,只有那些受到市场欢迎的特色才是优势。特色优势是期刊在长期办刊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格和个性,它具有与其他同类期刊相区别的、不可重复的、独特的、鲜明的个性特点。期刊特色的内涵,不外乎内容特色和编辑特色两部分。内容特色通常为学科(专业)特色、地缘特色等,编辑特色则有编排特色、装帧特色等。王广忠等认为从编辑思想和实施编辑过程来说,炼铸期刊特色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质秀于内,搞好选题策划和文稿整体把握;(2)姿丰于外,搞好栏目策划;(3)神传于韵,搞好版式设计。[7]从中可以看出,决定学术期刊特色的关键因素是内容特色,内容特色最终体现在栏目设置上。

高校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学报设置的栏目有利于增强学报信息的传播效果,有利于凸显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对于学报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有明显的优化作用。[8]因此,学报首先要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已有的学术资源,突出自己的刊物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医学术开始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带来的发展难题和难点也不断出现,急需从方法论和理论层面给予帮助。为了快速适应中医学术发展的这一变化,《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紧跟中医发展的形势,及时将办刊重心向学术性及研究性方向转移,“突出高学术水平”成为了学报新的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学报除了继续加强原有“中医理论与方法研究”、“临床研究”、“学术争鸣”及“医史文献研究”等栏目外,又先后推出了“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医现代研究论点专家笔谈”、“中医药自主创新思路研究”、“博导论坛”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医问题访谈”等专栏,这些栏目紧跟中医发展走向,紧扣学术研究脉搏,主动深入学术讨论的激流之中,围绕中医重大理论问题、重要研究思路与方法问题,组织专家发表观点、交流思想、统一认识,为学术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广大关心中医发展的读者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这一个个举措,形成一串亮点,不断强化着学报在中医界的影响。有了这些特色栏目,不仅铸造了学报自身的学术特色,而且因此聚集了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周围,又逐渐凝聚一批较为固定的读者队伍。可见,学报特色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学报学术水平、扩大学报知名度的同时,也将编者、作者、读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赋予编辑出版工作以丰富的内涵,只有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我们要立足岗位,紧密结合新时期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高校学报与高校教科研的关系,处理好高校学报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才能使高校学报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1]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

[2]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

[3]徐丙奎.高校学报出版的改革与创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2).

[4]杨栓保.以创新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基于高校学报发展的视角[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陈银洲.科技期刊自主创新与编辑激情[J].编辑学报, 2006,(6).

[6]贺谊.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期刊编辑创新[J].学报编辑论丛,2008.

[7]王广忠,张艳.对期刊特色的再认识与炼铸[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8]倪向阳,马永军.省属院校学报重点栏目、特色栏目调查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辑 李逢超)

G23

A

1672-0040(2010)03-0081-03

2010-01-11

胡春雨(1971—),女,山东临沭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编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