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魏蘑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

2010-08-15 00:53沈高潮姚庭永徐爱芬
食药用菌 2010年4期
关键词:庆元县菌袋菌棒

沈高潮 姚庭永 徐爱芬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省食用菌开发中试基地,庆元 323800)

香魏蘑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

沈高潮 姚庭永 徐爱芬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省食用菌开发中试基地,庆元 323800)

香魏蘑;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香魏蘑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属。其菌肉肥厚,肉质嫩滑,味道鲜美,口感好。2005年,庆元县科研中心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该种并栽培成功,现将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性 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平,灰色至深灰色,直径2~15厘米,表面有颗粒状突起,幼时盖缘内卷,成熟时呈波浪型;菌褶延生,密集,米黄色;菌柄白色,中实,中生。

1.2 温度 属中低温型,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2℃,最适温度23~28℃;出菇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温度15~20℃。

1.3 水分 培养料含水量宜55%~60%;发菌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宜70%~80%,出菇阶段应控制在85%~95%范围。

1.4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随着光线加强菌盖颜色不断加深。

1.5 空气 香魏蘑为好氧性真菌,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充足氧气。

1.6 pH值 菌丝生长适宜的pH值为6~7。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季节 以庆元本地气候条件为例,接种期安排在8~12月,出菇期为11月至翌年4月。

2.2 培养料配方 ①杂木屑78%,麸皮20%,石膏1%,糖1%;②杂木屑39%,棉籽壳39%,麸皮20%,石膏1%,糖1%。含水量55%~60%。

2.3 菌袋制作 栽培袋采用15×55(厘米)或17×33(厘米)筒袋。装袋宜紧不宜松,其灭菌、冷却、接种工艺与常规操作无异。

2.4 发菌管理 主要是调节培养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检查和清除杂菌污染的菌袋。接种后放置于温度20~25℃、湿度70%~80%的环境中培养。温度低时应适当加高,高于28℃时则需通风降温,控制室温在26℃以下,避免烧菌。一般25~35天菌丝可长满袋。

2.5 出菇管理 菌丝满袋后,当温度降至25℃左右时,移至出菇场地进行管理。

(1)菌包出菇管理。菌包 (17厘米×33厘米)采取立式摆放。给予适当的散射光刺激,温度维持在15~25℃,7天后即可现蕾,待菇蕾长至2~3厘米时开袋。若菇蕾太多,可进行疏蕾,留3~4个健壮菇蕾。温度偏高时要加大通风,湿度偏低时应往地面或空间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采完一潮菇后较易滋生病虫害,此时需进行搔菌,把表面老化菌丝去掉。而后覆盖塑料薄膜,控制温度在 18℃左右,保持湿度 90%左右,每天通风1~2次,给予一定散射光,诱导子实体形成。约7~10天,表面便出现菇蕾。

(2)菌棒出菇管理。菌棒 (15厘米×52厘米)采取露地或层架卧式摆放。在适宜温度时进行割袋出菇,每段割4~6个口,留8~15个健壮的菇蕾。菌棒式出菇主要集中在头潮,第二潮出菇量很少。管理措施与菌包式出菇相同。

(3)出菇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环境湿度偏低时,不可往菇体上直接喷水,应使用喷雾器向空间喷水,水滴要求呈雾状。大颗水滴掉落在菌盖表面易造成菇体受伤,引起菌肉腐烂。喷水量不宜过多,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5%为度。

2.6 采收 在适宜条件下,一般经过6~10天,当菇盖展开、边缘尚内卷时采收,此时品质较好。产品以鲜销为主,也可烘干上市。一般可采收两潮菇,生物学效率30%~60%。

2.7 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在菌袋移入出菇场地前数周,对出菇场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四周撒生石灰,并用1%的食盐水或菜籽饼水喷洒地面,防止蛞蝓危害;在场地四周喷洒低毒农药,以降低虫口密度。出菇场地四周及门窗采用20目防虫网隔离,防止蚊虫进入。

出菇时如发现果蝇、菇蚊等为害,应立即清除有虫害的菌袋,同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湿度,以控制虫害。出菇期间严禁喷洒农药,避免造成药害。

猜你喜欢
庆元县菌袋菌棒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庆元县举行《灵韵菇乡》一书首发仪式
庆元县举行《蕈山客》专著首发式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庆元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固定菌袋插杆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