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

2010-08-15 00:55方海川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三国四川旅游

方海川 冯 佳

(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较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

1.1 三国遗迹数量众多,品味独特

四川现存的三国遗迹数量众多,约有 100多处,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尤为集中,其中武侯祠、剑门关、桓侯祠、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平襄楼等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垄断性,品味独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公认最具影响力的纪念诸葛亮和刘备的祠堂,惠陵是全国唯一具有明确标志的三国皇帝陵墓;剑阁剑门关是诸葛亮最早设立关隘以驻军防守的地方;阆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张飞庙;梓潼七曲山大庙的关圣殿是省内最早的关帝庙,殿内的金脸关公塑像为全国唯一;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早的三国蜀汉遗迹;芦山县的平襄楼是国内尚存的祭祀蜀汉大将姜维最古老的建筑物;大邑赵子龙祠墓是全国唯一的赵云墓;雷波马湖海龙寺是全国唯一的孟获庙等。

1.2 三国文化旅游亮点突出,优势明显

蜀汉英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亮点,四川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国人喜爱并深受其影响的三国人物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的故乡在山东沂南,躬耕读书在湖北襄樊,逝世后安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但他一生最伟大的功业建立在四川。即使人们记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却记得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在四川,记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国所有三国景区的同行都承认,若论诸葛亮文化内涵的厚重精深和影响力,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无法与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将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和主线。

1.3 资源的文化价值高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中国文化至深,其中体现的谋略思维和忠义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国志》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作者陈寿是四川人;二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为三国正统,蜀汉英雄是正面讴歌的对象;三是四川三国故事集中,三国遗址保存较好。可以说四川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

四川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成都武侯祠、罗江庞统祠、绵竹双忠祠、绵阳蒋琬墓、南充万卷楼、阆中张飞庙等祠庙的文化内涵都相当丰富。

1.4 三国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组合良好,民间艺术丰富

四川三国文化遗迹与自然生态大多组合良好,适宜打造历史文物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既有“邓艾偷渡阴平”的历史,又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剑门蜀道既有三国文化内涵,又有自然奇观——天下雄关和生态景观——翠云廊[1];雷波县既有全国唯一的孟获庙,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溶洞奇观;七曲山景区既有诸葛屯兵、张飞植柏等 30多处三国遗迹,又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万顷纯古柏等。文化资源结合自然生态,突出创新,增加卖点,这也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思路。

有关三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民间故事、谚语等不计其数,尤其是三国文化和我国戏曲发展联系紧密,三国故事是地方戏极为热衷的题材,其中的军事斗智和武打场面充满了智慧和惊险的观赏因素,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这些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拥刘汉、贬孙曹”,赞扬蜀汉集团文臣武将的机智和武勇。长期以来,三国戏一直是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剧中三国戏的总数有 150出之多[2],这是其他题材的剧目难以相比的。这也正是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性的体现。

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及原因

2.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现状

1982年,剑门蜀道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旅游部门便开始着手启动三国文化旅游线。这条线路涉及成都、绵阳、广元、阆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国遗址和旅游景点。1993年,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四川又开始重提三国文化旅游,希望借此带动四川三国旅游文化热潮。1994年,国家旅游局、文物局联手推出“1994中国文物古迹游”,其中一条线路是“1710年前的三国战略线”[3]。这条线路的北线即是四川、陕西、河南三省的三国景点。但是,几次开发均未被市场认可。目前,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呈现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独秀的局面。据统计,2005年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人次数仅占四川游客总数的5.9%,门票和经营收入仅占四川旅游总收入的 0.13%[4]。这种状况与我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2.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升温困难,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线路长、景点散,各家“自扫门前雪”,只顾介绍自家景点,很少深挖三国文化的内涵。从成都到广元一线,由《三国演义》、民间附会和后人纪念形成的大小三国文化景区有数十个,传统上以成都武候祠、剑阁剑门关、翠云廊最有名,其他相对较弱。这些景区分布于 5个市、10余个县,分布广、跨区多,一方面为川西北发展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总体规划滞后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主线路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属线型的通道式旅游线路,沿 108国道一路排开。过去,这条线路全长 360多公里,道路等级低,景点分散,旅长游短,游客周转速度慢[5]。且 108国道贯穿剑门关、明月峡、七曲山大庙等景区,将景区分割成两半,使景区成为过境点,而非相对封闭的景区,不利于开发建设和管理。

就目前来看,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联动,几乎都是观光产品,并且主要都是“看庙”,开发建设档次低,缺乏体验和参与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为精品外,其它景区都只是初级产品,看点少,吸引力较弱。

3 实施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战略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起步早,发展晚,长期处于品牌大,市场小,宣传多,游客少,景点热,线路冷的尴尬状况。但由于三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景区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国内外游客的认可,三国文化旅游仍然充满了市场潜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推进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合力

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合作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6]。

要充分发掘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关键在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各市、区县要以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基础,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产品打造包装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一方面,依托各自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并注重相互之间特色品牌的差异互补,错位发展,体现特异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省际间的合作,只有以资源的关联性、旅游链的完整性、消费的舒适性为首要原则,从完整的三国文化旅游市场角度联手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才能充分体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性。

2002年由巴中、汉中、广元三市率先发起的三国文化旅游协作,签署了《川陕毗邻地区旅游合作协议书》,本着“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市场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协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在制定或修订旅游发展规划时,还要进一步站在大旅游、大载体、大投入、大经营、大回报的高度,打破行政区域和体制限制,加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管理,才能把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2 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深度开发首先应该是综合性开发,要把各方面的资源全部利用,实行整体开发。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是进一步发展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突破口,整合、深度开发散乱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不是简单地将三国遗迹捆绑销售,而是进行深度的市场协作和优化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针对三国文化主题进行四川文化旅游建设,主要是以诸葛亮为重点和主线,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因此,应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条件,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锦里为中心,推出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支撑中心和国际著名的三国文化旅游城市;二是以剑门蜀道为纽带,以庞统祠、富乐山、七曲山大庙、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明月峡、清风峡等为支撑,推出三国军事文化旅游,优化和突出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3 联手包装,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

要提高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变“招徕客人”为“留住客人”,关键是要通过行政区域联手、政企联手、部门联手等方式进行打造包装,努力对三国文化旅游景观进行定位升级,形成与“三国文化旅游线”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知名旅游品牌体系。

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不仅要围绕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和三国军事文化旅游展开,加强景区路网建设,加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而且要将三国旅游与三国文化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国文化旅游品牌。

首先,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三国文化的产业开发最初是在文化产业上进行的。从早期的史志、小说、民间文艺,到后来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现在,三国商战谋略著作和电脑游戏成为了三国文化产业的主力。而这些文化产业都可以与三国旅游结合起来,如梓潼七曲山大庙可以用民间的关公信仰来吸引游客朝拜;锦里的诸葛连弩等民间游艺可吸引游客参与;梓潼五丁开山景区的张飞趟脚石等丰富的民间故事则增加了游客对三国历史的体悟和情趣;剑门豆腐等三国民间饮食增加了三国文化体验的内涵;绵阳富乐山三国戏、评书更是三国文化大餐;现代三国影视业发展又催生了影视城游览、表演等旅游项目,如无锡三国城[7],虽然四川目前尚无此内容。近年来,以三国文化为题材的商战谋略著作层出不穷,三国谋略成为部分企业的培训项目,将三国文化旅游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可以开发出新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其次,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如将三国文化旅游的相关景区用游戏的形式串起来,制成电脑游戏,既开发了文化产业项目,又为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平台。可组织三国网络游戏大赛,吸引更多人关注三国文化,参与三国文化旅游。还可以利用三国历史中的悬念故事来吸引游客,诸葛亮六出祁山发明的木牛流马即是个绝好的题材,如组织国际性的木牛流马设计表演大赛,用此类节庆活动来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游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从而增强竞争力[8]。

第三,将文化研究普及与旅游产品创新相结合。三国文化旅游的灵魂是三国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果有一天,中国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国故事,不再为三国英雄而激动,那一天便是三国文化旅游的结束日。三国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可以直接创新产品、带来游客。协作体可以通过组织这方面的研讨会、培训班,来提高相关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4 结语

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四条精品路线之一。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四川旅游行业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它对进一步增强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丰富四川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向玉成.巴蜀旅游史资料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460.

[2]沈伯俊.三国漫谈[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9:113.

[4]吕一飞.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6(6).

[5]郭跃,张述林.旅游资源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349.

[6]王迎涛.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地域研究与发展,2009(1).

[7]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95.

[8]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08-109.

猜你喜欢
三国四川旅游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三国乱谈(1)
旅游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灾后两年新四川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