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的火车站

2010-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0年24期
关键词:客运站站场广场

刘 智

火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铁路建设进入全新的阶段。铁路新线的增加和专线化、各类交通之间的换乘需求、开放性的候车功能要求,以及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服务观念、新的技术可能性和更高的经济投入,使铁路客运站建筑在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体量、大柱距、大空间、大屋顶、大高架、大玻璃幕墙、大广场等,几乎成了各地新车站的共同特征。新车站不仅是城市的新门户,而且往往也是城市发展新区的核心项目,毫无疑问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而反过来以这样的角度看车站,其重要性就不仅在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在于其建筑形式对城市特色的诠释。

车站是交通建筑,人在其中的行为以动为主,也就是说人对环境的感知也主要是来自移动中的体验。这也就要求对车站的设计应关注环境设计的整体性,以及在整体性基础上空间序列的营造。概括起来,这个空间序列共有三个重要节点: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

1 站前广场

站前广场是铁路旅客进入城市的必经之地,是向南来北往的旅客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因此人们常把站前广场比作城市的“门户”。门一般是空间序列的开始,站前广场这扇“门”为旅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视觉、感觉、触觉等信息,让旅客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城市有了初步体验和印象。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个城市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此,广场除了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之外,更能直接地表现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和地域特色。广场上的植物特征、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阳光和风等自然条件给旅客的身体感知就已暗示了地域的不同。从另一方面讲,站前广场正因为有了城市文脉、地域性的原始建构,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才比其他类型的城市广场更自然、直接,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2 站房

车站建筑的造型是车站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考验建筑师的设计技巧和才情的一个环节。首先,就美学比例而言,铁路客站的宽度远远大于其建筑高度(宽度一般是高度5倍以上的关系),相对于修长挺拔的超高层建筑,客站设计在形成标志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其次,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近人尺度的设计往往更容易体现建筑的品质。而火车站建筑恰恰体量和尺度巨大,从外形和空间来看,与小尺度建筑有很大区别,甚至是两套体系,因此,用小尺度建筑的美学体系进行设计是行不通的。可见,站房的造型设计具有相当难度。但是如果处理得当,车站建筑的造型也能成为体现地域性的重要手段。

车站建筑是大空间建筑,建筑物的形式和风格总是和构成它的材料和结构方式相适应。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制约着建筑所在环境内的材料资源,影响到了建筑的式样、结构及材料的使用方式,也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与居住特点在材料的使用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材料也就有了可识别的地域性特征。在结构方面,结构技术是大空间建筑创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建筑造型意向的实现。交通建筑为合理地解决等候、登乘等功能要求的不同而采用矩形、弧形、圆形等多种平面形式,空间高度大为创造建筑个性特点提供了条件,常常用高低曲直的变化以便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空间特点也往往让结构构思颇费心计,构思的好,结构不仅可以圆满解决围合空间的任务,而且会起到张扬、招示和标志作用。通过建筑设计中的隐喻处理方式可以使纯粹的结构形态摆脱单调、乏味的形象,代之以与所处地域环境的某种文脉上的联系,使形象富于更多的含义。

建筑的细部也是站房建筑体现地域文化不可忽视的环节。相比较建筑功能空间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基本行为和由这些行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是相对固定的。于是在大尺度、大空间的现代化车站设计中,对那些与人的使用直接发生关系的建筑细部和设施的关注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门把手、栏杆扶手、座椅、休息台、服务台、检票口、卫生间、小商亭、花台、陈设小品以及有特色的地面铺装,有特色的空间隔断等。而现实中,许多车站在这类细节上重视不够,往往采用一般化的通用产品,失去了在细节上诠释地域文化的好机会。

3 站场

站场主要包括站台、雨棚、地道、天桥、检票口等设施。站场在铁路客运站中的广场—站房—站场三者的建筑设计中往往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它的组成构件比其他两部分更多受到铁路机械设备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之前铁路客运站中站场中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站场不像客运站入口那样可以成为公众瞩目的“门户”,也难以形成很大的气势,但是作为由外地进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入口,它的站台,雨棚,围护作为客运站中的构成要素都有形成城市文化传媒的先决条件。在考虑满足其自身的候车平台,方向引导,无障碍设计的同时,应利用地域风格的抽象元素等作为艺术手段参与其中,如地砖花色及图案的配合等等。而在雨棚和围护结构的内部设计中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新一代客运站的内部空间并不像前期的客运站设计那样使站场空间相对封闭,整体上与客运站的其他空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这一时期的站场部分,多少都会与客运站其他空间产生互通关系,在雨棚和围护结构上常常要延续整体空间的一致性。对于细部的表现,则常常提炼地域风格的经典元素以形成其中的纹理效果又或是重点表现部分。而这种表现地域风格的做法在这里虽然不是大肆运用,但由于取材是与地方特色息息相关,这就使得整个客运站空间在风格上形成统一的效果。

下面以拉萨站为例进行分析,这个建筑很好的体现出了拉萨的地域特点。

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梧乡境内,海拔3 600多米,与布达拉宫隔河遥相呼应。火车站主站房矗立在广场南侧,整个广场的建筑形态既渗透着藏式传统建筑的主要元素,又体现着现代建筑的风格。

在拉萨站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基地周边的场地环境,基地地处拉萨河的河谷区域,地势相对比较开阔。在建筑与环境的尺度配合上采用水平舒展的体量,让建筑有一种从大地上隆起的感觉。

在建筑结构空间的构成中引入藏族建筑排柱的特点;在建筑造型上以红、白色预制混凝土条板前后穿插、错动,表现藏族建筑体量组合的变化。整个客运站建筑窗户采用竖向分隔,增加了建筑的高直感。结合中心进站口外挑的木制平台,打破了竖向划分的单调感,从而丰富了立面效果。拉萨站在外墙细节处理上也是煞费苦心,它采用了彩色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并充分考虑高原紫外线和干燥气候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细节上对墙面进行了拉毛和竖向线条的处理,并且还印上了“吉祥八宝”的图案,很好的诠释了藏族文化。

在适应和利用高原气候特点方面,为了减少阳光的辐射,外窗窄长且凹入墙体,加之密集的窗格和阶梯形的退台变化,达到了较好的遮光效果。因为日照的优势,屋面上铺设了大量太阳能集热板,利用太阳能热水作为室内地板辐射采暖的主要热源。从技术的角度立足适用技术,使建筑的地域文化更具理性基础。

在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的采用使车站具有了一种明显的识别性,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然而令人感到无奈和失落的是,由这些新技术装备起来的车站建筑往往表现出一种趋同性和单一性,与具有特色的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很难有明显的联系。似乎全球化、现代化和地域文化在这里形成了对峙,难以调和,往往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利用装饰和陈设。继承还是创新,国际化还是地域性,结合点需要我们认真寻找。

[1] [英]朱利安◦罗斯.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美]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5] 崔 恺.属于拉萨的车站[J].建筑创作,2006(10):25-26.

[6] 胡仁茂.大空间建筑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06.

[7] 余道明.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8] 贺秀霞.我国现代铁路客运站中站场空间设计的若干趋势与它的交通流线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客运站站场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在广场上玩
浅谈客运站规划原则及流线组织——以武清汽车客运站为例
大型铁路客运站畅通工程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高铁客运站分区式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铁路站场EBS工程量分解
公路客运站信息化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