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雕刻人生”写作示例

2010-08-19 05:48姜有蒙
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东坡肉爹爹老太

姜有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根雕艺术家在雕刻之前,首先要看树根像什么。它像骏马,就把它雕刻成骏马;它像耕牛,就把它雕刻成耕牛。如果它像骏马,你偏要强行把它雕刻成一头耕牛,是出不了上乘之作的,甚至会完全毁掉一段好好的树根。一个根雕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能看出事物的原貌和本质,然后顺之加以雕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要看出事物的原貌和本质需要“慧眼”,而要顺乎事物的原貌和本质加以雕刻则需要“慧心”。“慧心”之难,难在它要以“事物本性”(客观规律)为出发点,而不能以“一己私心”(主观愿望)为出发点。明乎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树人”便有了准则,而不至于以“树人”之心去做“毁人”之事了。推而广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运筹帷幄要因势利导……其实,“科学发展观”有一个要旨,那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佳作展评

[记叙文]

大爹的老故事

江苏省阜宁中学苏璐

家里的老人总对我们念叨:好好学习,以后跟你大爹一样……

大爹是离家最远的孩子,据说十几年前突然得了脑血栓,醒来后患上了失忆症,与老家的联系便淡了,但他的故事仍为老家人津津乐道。

大爹是个清瘦的孩子,脑袋很大,学习十分刻苦。但当时家里比较穷,老太总是让他去割草、放牛,而他的大口袋里总是揣着本书。一次,老太又让他去割草,大爹却一脸痛楚地举着手指说:“刚才切萝卜切破了手。”老太看他用布裹着肿大的手指,想说什么又咽了下去,最后让他看着点羊。过了一会,老太去看他,却发现他正在那聚精会神地看书。裹手指的布早已掉在地上,而羊呢,都跑到麦田里啃上麦子了。可那次,老太没有发火,她只是默默地转身回家,一遍一遍地点着压在箱底的一沓毛票。

后来,老太便不再让大爹割草、放羊了,还时常给大爹一些零钱让他买点书。我的爹爹看不过,忌妒得要命。一次,他将大爹的书偷偷地扔进了水缸里,等大爹找到捞出晒干后,字迹早已模糊。大爹泣不成声,而爹爹却一边扒拉着算盘珠子一边撇着嘴:“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太双眼紧盯着他,厉声喝道:“是不是你扔的?”不知是不是老太当时太过严厉,总之,爹爹一哆嗦就承认了。那天,老太抡起一根棍子满屋子地追着爹爹打,打过了,一扔棍子,趴在桌上哭了。哭到最后,爹爹也觉得是自己错了,耷拉着头走过去把毛巾递给老太,老太接过来,用力抹了抹脸,然后说:“不是妈妈偏心,大娃心眼灵通,又一门心思想走读书这条道,咱老苏家有这根苗咋就不能好好育呢?”止住哭后,老太又摸着爹爹的后背说:“你要想学,妈也供你。”爹爹扭头一哼:“我才不稀罕那酸秀才呢!”

后来,爹爹也不忌妒大爹了,看他喂猪,还会跑过去夺下他手中的猪食桶,并怒斥道:“酸秀才,读书去。”有时,爹爹甚至还倒腾一些废铜烂铁,换点小钱给大爹花花,这时老太便笑得眯起了眼睛。心里又盘算开了什么。

不知是否是因为一家人的赤诚。那之后的某一年,大爹竟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北京的;而爹爹呢,也跟人跑起了生意。在一家人为大爹办的喜宴上,爹爹把胸口拍得嘭嘭响:“你以后的学费,就包在我身上。”那天,老太穿着墨绿的缎子对襟衫。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大儿子因为她的英明决断上了大学,二儿子呢,也因为她说他有生意人的头脑而跑起了生意……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老太也早已离世,可是她的慧眼、她的决断却影响了大爹和爹爹的一生。噢,她以前还打开一层一层的手帕,拿出毛票给我:“娃,拿去,买糖吃……”

评析

本文的亮色闪现于“双线结构”。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到底栽培谁,放任谁,对于一个母亲,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于情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老太作为一个朴实得像泥土一样的农民,却破解了这一揪心的难题。文章的双线结构就此展开:作为明线的大爹,手破了仍恋着看书,可谓“忘我”;包伤的布掉了竟浑然不觉,可谓“投入”;羊啃起了麦子却全然不知,可谓“专注”。据此,老太以她那双慧眼看出大爹是块读书的料,于是,有心栽起了这株“花”。而作为暗线的爹爹,因忌妒而偷扔大爹的书,可见能动“鬼点子”;扒拉着算盘珠子,可见善打“小九九”;倒腾废铜烂铁换钱,可见自通“生意经”。据此,老太以她那颗慧心掂量出爹爹是块做生意的料,于是,无心插起了这棵“柳”。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而老太却栽插得“花”红“柳”绿。老太不仅以她那最朴实的思想——就料子做——击中了题旨的“穴位”,而且使文章明暗交错,相得益彰。

千古之道

江苏省阜宁中学张倩汶

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敏锐地洞悉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但其包含的深意却耐人寻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教育大国,从孔子开创私学以来,其教育机制也在代代传承。但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最初的理念却变了味。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引发的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活力局面,逐渐沦丧为八股取士制度下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万马齐喑局面。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因为一刀切的刻板僵化教育带给我们的不会是进步,只会是停滞。甚至倒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那么老师就是雕刻家。就像材料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质地和纹理,而老师则要具备一双能看出我们原貌和本质的慧眼,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件上乘之作。眼力不同的老师往往处于不同的层次,简单地说,老师也有高下之分。一个高水平的老师会用50种方法教1个学生,而一个低水平的老师则会用1种方法教50个学生。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能否深入把握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探寻出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人生际遇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和潜力,因而我们不能以“一根筋”来雕刻所有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是弓箭爱好者,他千方百计从各地收罗天下最好的弓箭。终于有一天,下人呈上了一张被称为天下最好的弓,那是一张朴实无华的弓,上面的花纹只是树木本身的纹理,这与国王收藏的那些制作精美、华丽炫目的弓有天壤之别。国王一看就来了辈劲,他让工匠为这张弓雕上最美的花纹,成品之时,只见弓身上一浮龙扶摇直上,呼之欲出。国王大喜,握住弓身,拉紧弓弦,只听“嘭”的一声,弓断了,国王

勃然大怒。可这又能怨谁呢?弓的本质作用是能把箭射得远、射得准,而国王却不据此提升弓的发射力,而把自己“精美华丽”的意志强加给弓,大雕大刻一通,结果大大地削弱了弓的发射力,最终落得个弓断名裂的下场,岂不是咎由自取。

借我们一双慧眼吧,让我们把这“因材施教”之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而使千古之道不仅“源远”。而且“流长”。

评析

本文的特色在于纵深的层次感。前半部分,勾勒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嬗变的大致轮廓:“渊源——流变——现状”,这就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后半部分,一列现象——“用50种方法教1个学生”、“用1种方法教50个学生”;二提原则——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三析原理——环境、际遇的不同,决定了个性、潜力的不同,而个性、潜力的不同,又决定了教育方案的不同;四谈危害——国王以一己好恶,改变弓本质作用,只落得弓断名裂,以事喻理,发人深省。这就给人一种论证的纵深感。正是源于这两方面的纵深开掘,文章才显得厚重而透彻。

【杂文】

雕刻人生

江苏省阜宁中学杨荣加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两件珍宝,一件是由青白相间的翡翠雕刻而成的翠玉白菜,另一件是造化天成的东坡肉形石。我坚信,人才和珍宝之间具有共通之处,我们不妨从两件宝物的形成史中去感悟一下雕刻人生的奥妙。

第一个问题是“雕什么”。翠玉白菜的前身是一块半白半绿的翡翠,东坡肉形石的前身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假如工匠拿到材料不能看出它最适合雕什么,而把那块翡翠雕成了“翠玉东坡肉”,把那块石头雕成了“大白菜形石”,那么这两者的价值还能得到真正的彰显吗?果真那样的话,我估计它们只能卖出白菜和石头的价钱。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傻到这种程度的工匠,但这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认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的人少,正相反,这些人很多。这些人傻吗?不,这些人比猴还精,因为他们深知肉比白菜贵,管它什么材料呢,只要能雕成肉的,决不雕成白菜。哪怕材料就是一棵白菜,我也要给它雕成白菜肉,结果他们的人生也就雕成了一个个“东坡肉”人生。但是,这是真正的聪明吗?我想,这至多只能算是小聪明,因为他们把聪明都用在了人生的“价钱”上,而没有用到人生的“价值”上。须知,翠玉白菜的价值是“翠玉东坡肉”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雕”。还拿那两件珍宝来说事吧,如果雕刻的工匠也知道要雕一棵白菜。但他把原本白色的部分不雕成菜帮,而雕成菜叶,把原本绿色的部分不雕成菜叶。而雕成菜帮,最后雕出一棵绿帮白叶的“变异白菜”出来,那它还能成为无价之宝吗?或者有一工匠觉得那块造化天成的东坡肉边上还七短八不齐,便用刻刀给它切得一整二齐,再在那“肉皮”上打上几个刀花,那它还能成为镇院之宝吗?

现实中,像这样乱动刀、瞎折腾的也不乏其人。听说,张家界这回要出名了,国际大片《阿凡达》走红后,美轮美奂的“哈利路亚山”引起关注,这座山的原型就像张家界的“南天一柱”。为了表明张家界“不仅属于世界,也已经走向世界”,“南天一柱”被更名为“哈利路亚山”。决策者如此动刀,无非是想借助《阿凡达》的影响扩大张家界的知名度。孰料,一不小心掉进了不伦不类的陷阱。这一刀,得到的是什么?是这座山好像被外国人占领过的感觉。失去的是什么?是汉文化原有的文字美、形象美以及给世人带来的想象空间。不知哪年哪代才能把这个奴性的名字再更回原本民族性的名字。

人有人性,物有物性。看来,“雕什么”必须依之,而“怎么雕”则要顺之。如果无视人的天资心性和物的本质特性,仅凭一己之好恶,逆“天”而雕,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落得个千古骂名。

评析

杂文的一大特点就是“犀利”。本文为了彰显这一特点,出了三招:第一招,假设论证。假设而至于荒谬,荒谬而引人捧腹,但这捧腹不是一笑了之,而是笑后含泪,泪后沉思,思后警醒。第二招,一针见皿。一个“民族性”,直显“南天一柱”名称的本质;而一个“奴性”,则直揭“哈利路亚山”名称的实质。第三招,仿拟造词。“‘东坡肉人生”把将聪明用在人生“价钱”上的人刻画得活灵活现,而“变异白菜”则把不尊重事物本性造成的恶果贬斥得淋漓尽致。据此可见,“犀利”的内核凝于思想,而外壳显于语言。源于思想,“犀利”故使人振聋发聩;源于语言,“犀利”故使人会心颔首。

猜你喜欢
东坡肉爹爹老太
老爹爹和酒
“东坡肉”的由来
爱的反省
老爹日记
种菜
东坡肉
求婚
一纸财产协议化解“黄昏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