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过度宣传产生另类媒体暴力

2010-08-24 06:35文可心
活力 2010年6期
关键词:偏差认识心理

文可心

[关键词]过度宣传;心理;认识;偏差

多年新闻实践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新闻宣传的效果应当同宣传的数量、深度和声势成正比,过了一定限度,它就会向反方向转化。如果媒体无视公众的需求,主观地、反复地向受众灌输已为人熟知的东西,或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话题过量、重复宣传,就会形成另类媒体暴力,不仅不能体现新闻的自身价值,还误导了公众,并使其对宣传进行抵制,导致了负面社会效果的产生。

一、过度宣传易使公众产生逆反與排斥心理

俗话说:“好调三遍讨人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一次伤心地对人说她家阿毛被狼吃了,听者很同情;祥林嫂唠唠叨叨地总说阿毛被狼吃了,听者就冷淡了;再说,人家彻底烦了。新闻宣传也是这样,要讲究方式,不宜简单地重复,要注意受众心理上的承受力。

湖南某报曾有过这样一次失败的典型报道。某地蔬菜紧俏,超市里的营业员时常走后门。一次,一家超市到了一批鲜豆角,顾客一拥而上。有一位男营业员私藏了十几把菜,女营业员制止他时挨了打。顾客出于义愤,反映到报社要求主持正义。报社认为这是好事,发了头版头条。市委、省委也写文章称赞这位女营业员,社会反响很好。后来报社进行长时间追踪,新闻发了几十篇,谁知群众反映越来越冷淡,后来竟十分反感,给报社写信说:“一把豆角要吹她一辈子,真是小题大做。”使报社宣传适得其反。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媒体表现得十分出色,不仅在第一时间报道了灾区的情况,而且全方位地展示了国人守望相助,团结抗震的举动,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动员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其中也有瑕疵,就是媒体报道的过度化。

地震报道中,网络上有大量死难灾民以及灾区废墟的图片,电视也长时间、不间断地播报这类灾区信息,有些媒体甚至进行放大乃至曲解的报道。这些过度报道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二次伤害,众多的悲情信息也造成了其他受众心理上的压抑与排斥。不可否认,灾难新闻报道要真实,但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弥补灾难事件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加人性关怀。

二、过度宣传会导致公众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偏差

在金融危机暴发后,媒体迅速启动相关报道,不断请专家学者来解说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当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时候,当危机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时候,更加不遗余力地分析报道,让原本对宏观经济和金融问题不甚了了的人都在这段时间里掌握了不少新知识,特别是深刻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危害,但其造成的结果是,影响了国内的金融秩序稳定与人心安定,使想投资的不敢投资了,想消费的也不敢消费了,这就是过度报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金融危机时期应该如何报道?媒体是否需要如此翔实的报道和分析?是不断报道企业关闭或者裁员的新闻,还是报道那些逆势增长的真英雄,是一味强调“危”,还是尽量挖掘危机中的“机”,显然,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因为,这个时候信心比金子还贵。振兴经济的前提是让人们有信心,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信心的危机,过度的报道只会加剧人们的信心危机,阻止和打击消费和投资行为。

另如,媒体对农民工“失业”的过度报道,对其生活中苦难和辛酸的夸大;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度紧张;过度报道食品安全等,都使公众产生集体性的悲观情绪,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和心理压抑。对各类犯罪案件、交通事故的集中、过度报道,也在民众心中营造了一个不安全的社会心理情境,导致人们产生恐惧与焦虑,而这种恐惧与焦虑不断积累,最终就会对现实社会的实际环境产生影响。

以上这些大众传媒传播的不当形成了一种“集中”和“放大”的效应,而民众是根据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的事物进行决策和行动的,大众传媒传播的质和量,还有报道角度的选择都会影响着公众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因此,媒体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准确、适度地宣传,科学、理性地引导,才能充分发挥传播的功能,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偏差认识心理
50种认知性偏差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加固轰炸机
真相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心理小测试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