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美股权之争想起的

2010-09-06 03:35陈思进
新理财·公司理财 2010年9期
关键词:美国银行美林美银

陈思进

近来国美电器的股权纷争,个中缘由错综复杂,但归根究底,其祸根始于“将企业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比如对“上海滩”的家电霸主——永乐电器的并购,就是掌门人黄光裕狼性扩张策略的最好例证。

其实,要将企业做大做强本无可厚非,只是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误解,因为“大”并不等于“强”。有时兼并似乎能使企业快速“做大”,可一旦未能与并购来的企业很好地融合,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这事儿有例在先。

美国银行,作为美国本土第二大企业,在福布斯的排名中位列全球前三,其 CEO 刘易斯终身的奋斗目标,就是带领着美国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金融机构。只可惜野心越大,跌得越惨。

刘易斯先后兼并了波士顿旗舰金融公司、信用卡公司MBNA、拉塞尔银行、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和美林证券,而对国家金融公司以及美林证券的并购,让他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2008 年3月,就在美国银行做出收购计划的第二年,美国联邦调查局介入了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欺诈调查,而刘易斯的兼并团队——包括CFO在内的高管们,依旧做出了以 41 亿美元高价收购负债累累的美国国家金融公司的决定,目的是为了吃下房屋贷款市场这块大饼。为防止国家金融公司破产之时对母公司美国银行造成冲击,CFO普赖斯等上层高管,将国家金融公司与其子公司—Red Oak Merger Corporation(红橡兼并公司)合并。

然而,潜藏的风险终究还是爆发了。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国家金融公司前CEO莫佐里进行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前公司CFO斯瑞克在 2006 年度年报中未透露公司宽松贷款的标准;以及COO桑博尔涉嫌证券欺诈——美国银行的股价从 2007年8月31日收购前的每股 50.68美元,跌至 2008年7月完成收购后的每股32.90美元。

然而更大的错误还在后面。

2008年9月14日,美国银行又宣布将以5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林证券。不幸的是,随着收购案的脉络逐渐清晰,不管是刘易斯的兼并团队,还是投资者都发现,美银上了美林的大当,美林的亏损远远超出了美银的预期。

事实证明,美银收购美林是个大灾难。如果说权力、欲望和极度膨胀的过分自信,致使 CEO刘易斯判断失误,那么身为美银CFO的普赖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普赖斯后来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他在公司总部面对记者提问时说:“我认为,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公司扩张期间、包括过去数十年我们所经历的最具压力的时期,强调的都是历史标准。”他的潜在之意是说,所有人都忽略了次贷的危害程度,才导致他和兼并团队在还未彻底摸清对方财务状况的情况下,轻易做出了兼并美林的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赖斯的话正好呼应了格林斯潘对次贷危机的形容—百年不遇。

综观美国银行早期的兼并交易,有两个主要特征:被收购的公司都属于零售业银行范畴,而且当时的经济形势比较乐观,例如国民银行对 BankAmerica 的收购,美银对波士顿旗舰金融公司的收购。这些收购都遵循着既定的原则:削减营业成本、巩固资产和积累实力,规避竞争者并创造新的投资机会。然而刘易斯和普赖斯收购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和美林证券时,采用的却是盲目扩张的策略。

在宣布购买美林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美银的股票价格还保持在每股 33.74 美元,之后便一路狂泻;一度触及每股 2.53美元,创二十年最低位。即使之后有所反弹,也已大伤元气(如今的股价也只维持在13美元上下)。这口气要再喘回来,不知需要等多少年。

由此可见,将企业“做大做强”不是靠急功近利,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否则,其结果也必定像美银,稍有不慎便掉进万丈深渊。国美电器以及其他中国企业,似乎应该从美银扩张的例子中,吸取教训。

(作者为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曾任美银证券副总裁,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学术顾问)

猜你喜欢
美国银行美林美银
179幅小画定情:我是韩美林四段婚姻中最大的受益者
My school life
美林药品说明书
美银要大卖房产降成本
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