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河道整治与行洪区调整浅议

2010-09-11 02:19张学军
治淮 2010年11期
关键词:蓄洪区行洪淮河

张学军

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河道整治与行洪区调整浅议

张学军

一、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使正阳关以下的排洪能力达到1955年设计水平,陆续实施了河道整治、堤防加固和扩大行洪通道等工程,扩大了洪水出路,提高了上中游河道的排洪能力,截至目前,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条件下,涡河口以下河段排洪能力基本达到13000m3/s。

行洪区是淮干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规划的设计流量行洪是达到淮河防洪目标的基本前提。但是,从历年大水的实际调度运用情况来看,行洪区目前还存在着启用标准低、进洪频繁、行洪效果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淮河防洪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结合淮干河道整治对行洪区进行调整。

二、淮干河道整治沿革

1.规划过程

1950年,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提出了上、中、下游治理的总体布局:“关于治理淮河的方针,应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中游蓄泄并重,按照最大洪水来量,一方面利用湖泊洼地,拦蓄干支洪水;一方面整理河槽,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水。”其后,淮委和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分别于1956年和1971年两次提出了流域性规划,对淮干河道整治工作提供了规划依据。1983年,水电部在(83)水电水建字第76号文中要求,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基本上能恢复到1955年的设计水平”。

1991年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淮干河道整治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1992年,淮委编制完成《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对淮干河道整治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目标。

1999年,淮委编制完成《淮河流域治理近期专项工程建设规划》,对淮干河道整治的建设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2001年,水利部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近期要继续扩大正阳关以下行洪通道,整治和疏浚……蚌埠以下河道……。”

2.已建和在建的河道整治工程

(1)治理工程

招聘企业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招聘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可以包括所有应聘信息以及提供企业深度资料,甚至员工行为规范、道德要求等,尤其对岗位的要求可以对接诸多内部管理规范,客服应聘者来面试之前就能接收大量有效信息,对客服岗位规范及要求深入了解之后,会提前自主放弃掉一批不愿入职的人员。

行洪区是淮干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洪区的治理与淮干的治理密不可分,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淮干河道整治和行蓄洪区建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入,在蚌埠~浮山段范围内,已实施完成或正在建设以下工程。

①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方邱湖等4处行洪区内已建设完成避洪楼、撤退道路等设施,改善了当地防洪保安条件。

②淮北大堤加固工程

1983~2001 年,在该河段范围内先后实施完成了淮北大堤应急除险加固工程、淮北大堤蚌郊段加固工程。

③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

1983~2004 年,水利部及淮委先后批复实施了淮北大堤小蚌埠段退堤切滩工程、临北缕堤梅家园段退建及清障工程、宋家滩段河道整治工程、吴家渡~方邱湖进口段河道疏浚工程年度实施项目和蚌埠~浮山段治理工程。此外,方邱湖行洪区姚湾段堤防退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④灾后重建

2003年和2007年汛后,为确保汛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先后安排实施了夹河滩和临北段河滩地移民安置工程、凤阳县濠河堤防应急加固工程以及方邱湖行洪堤卫东段应急加固工程。

(2)治理效果

在上述工程实施前,涡河口上下的泄洪能力仅为8500m3/s和11500m3/s(在清除各种阻水障碍后,约9000m3/s和12000 m3/s),其中行洪区的行洪能力占20%~40%;治理工程完成后,淮干泄洪能力有所增加。涡河口以下河段规划的行洪能力为13000m3/s,但此目标的实现以行洪区及时充分地使用为前提条件。由于目前行洪区还难以达到规定的设计流量,致使该河段仍未达到规划的行洪能力,因此,有必要结合淮干整治工程,对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进行调整和进一步建设。

三、行洪区调整规划

回顾淮干的治理,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整治中游河槽,但当时确定的正阳关以下设计排洪流量偏小,而且对规划设置的行蓄洪区内人口安置问题估计不足。70年代初,提出通过退堤、切滩等措施使淮干排洪能力达到设计要求,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等原因,未能付诸实施。80年代起,行蓄洪区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国家重视。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扩大排洪通道工程,既扩大了洪水出路,又改善了行蓄洪区的防洪条件,效果明显。90年代后,淮干整治步伐进一步加快,行蓄洪区问题也更加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淮河防洪工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行蓄洪区,自治淮初期建成以来,在防御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流域性大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限于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局限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处理好行蓄洪水与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的矛盾,未能很好地安排行蓄洪区建设和管理。近年来,人水和谐成为治水新理念,淮干整治思路已转变为结合河道整治进一步提高滩槽泄量、改善行蓄洪区的防洪条件,发挥防洪工程的综合效益。

2002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础上,增加行蓄洪区调整等其他3项工程建设任务。

2003年大水后,淮委编制完成《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2003~2007年)》,提出“从2003年起实施‘若干意见’中需提前建设的行蓄洪区调整、淮河流域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以及重点平原洼地排涝等3项重点工程建设”。同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工作会议,要求抓紧灾后重建和加快治淮工程建设,合理安排行蓄洪区调整等工程建设。

为解决淮干泄洪能力和行蓄洪区问题,2005年,水利部淮委在其编制的《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规划安排了两项工程建设内容,一是淮干上中游河道治理,主要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加固工程及扩大行洪通道工程;二是行蓄洪区治理,主要包括行蓄洪区调整、行蓄洪区工程建设、安全建设和行蓄洪区管理。

2007年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下一步治淮工作提出了明确指示。水利部淮委在《进一步治理淮河建设规划(2009~2013年)》中,将“结合淮干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完成淮干17处行洪区中12处行洪区的建设和调整任务”作为2009~2013年治淮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2009年3 月,国务院在国函〔2009〕37号文中要求“在全面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安排行蓄洪区调整、……改善行蓄洪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行洪区调整是在淮干河道整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减少行洪区数量,提高行洪区的启用标准,巩固河道设计排洪能力。为进一步论证行蓄洪区调整方案的合理性,水利部安排进行行蓄洪区调整专项规划。根据淮委前期工作安排,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2009年8月,由水利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以水利部水规计〔2009〕352号文批复了该项规划。

四、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的主要工程内容

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是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调整规划的总体布局,拟通过河道疏浚和堤防退建等工程措施,将方邱湖、临北段和香浮段改为防洪保护区,不再承担分洪削峰任务;将花园湖改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实施有序分洪,并提高行洪区行洪标准。调整后涡河口以下河段的滩槽泄量达到10500m3/s;行洪区充分运用后设计泄洪能力达到13000m3/s;结合已建设完成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淮干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条件下,可使淮北大堤保护区以及蚌埠市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的主要工程内容如下:

(1)淮干临北段进口~浮山段河道疏浚,长度74km,疏浚工程量6040万m3。

(2)退建行洪区堤防,最大退堤宽度700m,总退出面积17km2,铲除行洪区堤防52km,铲堤工程量450万m3;新筑堤防46 km,筑堤工程量781万m3。

(3)新建花园湖黄枣保庄圩,保护面积31km2,新筑圩堤17km,筑堤工程量252 万 m3。

(4)新建花园湖进、退洪闸各一座,设计行洪流量均为3500m3/s。

(5)新建、拆建、加固各类建筑物31座,其中中型水闸1座、小型水闸2座、穿堤涵洞13座、排涝(灌)泵站10座、桥梁5座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33000)

猜你喜欢
蓄洪区行洪淮河
淮河正涡段行洪区联合运用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在大辽河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