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2010-09-11 01:11张吉炎张建设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1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安徽技术人员

张吉炎,张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安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张吉炎,张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与国内其他省市比较,对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及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政策建议。

安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措施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Anhui sci-tech human resource,fi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With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we must have a scientific talent view,propose implement the various type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ncrease amount of sci-tech human resources;vigorously introduce highlevel talent;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control and the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s to optimize sci-tech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with increas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improve sci-tech human resource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develop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Anhui;sci-tech human resource;development;strategic measures

安徽地处长三角腹地,具有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安徽省先后提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及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了使这些战略能有效实施,加速安徽崛起,培养和引进大批的科技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根据1995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与欧盟统计局合作研究出版的《弗拉卡斯蒂丛书——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定义,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含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在实践中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必须界定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围。《弗拉卡斯蒂丛书——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指出,鉴别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依据两种方式:一是按“职业”统计,二是按“资格”即受教育程度统计。参照《弗拉卡斯蒂丛书——科技人力资源手册》中制定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口径。按照科学技术部的统计口径,选取科技活动人员指标,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与发展(R&D)人员[1]。 科技活动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R&D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所有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2]。按照中组部和人事部的统计口径,选取专业技术人员指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现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等17个专业技术职务类[3]。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一直是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范围进行统计,直到1999年才考虑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国家统计范围之内。由于科技人力资源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在统计中,我国政府对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依照三种口径进行统计:科技活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与开发人员 (R&D人员)。

1.1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分析

对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分析主要从科技活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与开发人员三种统计口径进行分析。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4.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9.8万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和2.94%,在全国处在中等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均占第4位。2001—2008年间,安徽省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约1.52%,与全国4.83%的年平均增幅差距较大。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4.01万人,占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2%。在全国排第10位,居中部第4位。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拥有R&D人员(全时当量)总量为4.95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4.02万人,分别占全国总量2.61%和2.51%,在中部六省中分别居第4位和第3位。2001年以来,安徽省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总量呈稳步增长趋势 (见表1)。

表1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情况(2001—2008)数据来源:安徽科技信息网 安徽统计年鉴(2002—2009)。

1.2 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科技人力资源在地区、行业、专业和部门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对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科技活动人员的部门结构看,2008年安徽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为14.9万人,其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和其他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别为1.05万人、3.03万人、8.5万人和2.41万人,分别占7%、20.2%、56.67%和16.13%。可以看出,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一半以上,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科技活动人员的部门结构已逐步优化 (见表2)。

以2008年安徽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据为例(见图1),从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看,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教学人员比例最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69.92%,其次是卫生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占安徽省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15.27%和11.61%。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全省技术人员的2.76%,这与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不协调,农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短缺,将成为安徽实现以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科学研究人员仅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0.45%,科学研究人员的短缺将直接影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表2 安徽省科技活动人员按部门分布情况(2001—2008年)单位:万人数据来源:安徽科技信息网;安徽统计年鉴(2002—2009年)

从R&D人员的地区分布看,R&D人员在全省17个地级市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地区差异大。2008年全省共有R&D人员49324人,比上年增加13905人,增长39.2%。合肥、芜湖、蚌埠是R&D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三地区共占到全省R&D人员总量的60.95%,其中合肥占36.38%、芜湖占17.18%、蚌埠占7.39%;R&D人员最少的地区依次是六安、亳州、池州和宿州,四地的R&D人员总共还不到全省R&D人员总量的3%。以每万口人中从事R&D活动人员数量计算,芜湖、合肥、铜陵和马鞍山最多,分别为37.2人、35.8人、22.2人和18.5人;六安、亳州、宿州和池州最少,四地都还不到1人。可见,全省R&D人员分布是不均衡的,这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见表3)。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科技人员成为安徽省科技人员的主力军。2006年安徽省登记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的数据统计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人员占75.4%,其中35岁以下的占33.39%,年龄在46—55岁之间的占16.78%,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7.82%。由此可以看出,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安徽省科研的中坚力量,科技人员构成逐步年轻化,形成老中青结合,中青年为主的人才结构。

从科技活动人员的学科结构看,2008年全省县以上部门属科技机构中从事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占26.79%,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占30.89%,从事医药科学研究的占5.25%,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占26.73%,从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占10.34%。

1.3 科技人力资源素质分析

科技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从科技人员的学历、职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以及论文发表等情况来衡量。

从学历和职称看,2008年安徽省县以上部门科技机构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科技活动人员占21.63%,具有大学学历的占36.89%,具有大专学历占21.43%;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占27.55%,具有中级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占31.49%,具有初级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占21.76%。科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的比重不断提高。

表3 安徽省R&D人员按地区分布情况(2008年)数据来源:安徽科技信息网

从专利情况看,安徽省近几年发明、实用型以及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量都有了较快的增长。2008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409件,列全国第15位,与2007年同比增长71.5%,增幅居全国第2位,列中部六省之首;授权专利4346件,列全国第18位,与2007年同比增长27.3%,增幅跃居全国第9位,列中部六省之首(见图2)。

2008年安徽省国内中文科技论文数约为11340篇,占全国总量的2.41%,在中部六省中居第4位;科技成果登记数为668项,仅占全国科技成果登记数的1.86%,居中部第4位,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数为6项,仅占全国获国家级奖励数的1.72%,居中部第2位,获省级奖励数居中部第4位;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32.5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的1.22%,在全国排名第15位,在中部居第3位。可见,安徽省科技产出与中部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4 与国内其他省市比较分析

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安徽省科技人员数、专利、论文和科技成果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见表4)。2008年安徽省科技活动人员数是14.9万人,占全国的3%,在全国排第11位;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为24.3人,低于全国的38.5人,与北京247.6人、上海118.7人、江苏66.6人和浙江80.7人差距也较大。2001—2008年,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稳步增长,从2001年15人增至2008年的24.3人,但增长幅度不大。2008年安徽省R&D全时人员为4.95万人年,占全国总量的2.61%,在全国排第15位;每万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数为8.0人,在中部六省中排在第3位,与全国平均的13.1人还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安徽省专利申请数占全国的1.26%,在全国排在15位;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1.06%,排在全国18位;国内中文科技论文数占全国总量的2.41%;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32.5亿元,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差距较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及专利、论文与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与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差距较大,这表明科技人力资源绩效低,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低

2008年安徽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为14.9万人,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为24.3人,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三,与全国平均数38.5人相差较多,而同期北京有247.6人、上海有118.7人、江苏有66.6人、浙江有80.7人和广东有55.3人;安徽省每万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数为8.0人,在中部六省中排第3,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差距较大。2008年安徽每万人口科学家与工程师数为4.02人,而同期北京为16.67人、上海为7.95人、浙江为10.58人。虽然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在全国居中等水平,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偏低,差距较大。

2.2 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资源中的核心力量,对一个地区或国家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中有两院院士20人,与江苏省87人、浙江省42人、广东省47人和上海市152人相比差距较大,与北京市的630人相比差距更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名,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0名,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32人。虽然已形成了一支优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但是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专家,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十分短缺。

2.3 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不均衡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行业、部门等分布不合理。从地域上看,各市专业技术人员和R&D人员分布极不均衡,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合肥、阜阳、宿州和安庆等地,R&D人员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蚌埠和马鞍山等地。从行业上看,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信息计算机产业等行业的科技人员数量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科技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尽合理,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一半以上。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不均衡,教学人员占60%以上,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2.4 科技人力资源绩效较低

科技人力资源绩效状况是从科技人力资源角度来反映科技产出情况,尤其是人均科技产出情况,包括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情况和科技成果数量等[3]。2008年安徽省科技经费支出242.07亿元,占GDP的2.73%,居全国第13位,而北京是911.25亿元、上海580.29亿元和江苏是1124.95亿元;R&D经费投入为98.32亿元,占GDP的1.1%,居全国第16位,而上海是355.39亿元,占GDP的2.59%,江苏是580.91亿元,占GDP的1.92,浙江是344.57,占GDP的1.6%。可见,与发达省市相比,安徽科技经费投入偏低。2008年安徽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分别比2007年增长71.5%和27.3%,分别居全国第15位和第18位。虽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比例较低,与北京、上海等地差距较大,说明我省科技人力资源原始创新能力不足。2007年安徽省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为5784篇,占全国总量的2.78%,在全国排在14位,在中部六省排在第3位;2008年安徽共有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奖励,169项获省级奖励,与上海、北京相差较大。从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相比表明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绩效偏低,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5 科技发展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不强

安徽地处长三角,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但也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竞争压力。近年来,安徽实施了“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制定了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完善,科技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但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鼓励人才创业等方面,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科技人才创业的投融资环境、政府的有效扶持和服务等方面仍待改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皖创业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 http://www.sts.org.cn/;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表4 2008年安徽与国内发达省市科技人员及科技产出情况比较

3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

(1)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政府要制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实施各类人才建设工程,整合科技、教育和产业培养资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为吸引各类科技人才创造条件。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2)适时调整人才政策,大力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中的核心力量,对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大力吸引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对促进安徽省建设创新型省份、加速崛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大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经费投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其次,畅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绿色通道”,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思想,实行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的双轨制,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为创业人才提供技术入股、创新创业等政策保障。最后,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3)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结构。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解决这一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宏观调控功能,把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经费资源和人才市场价格杠杆,实现人才需求与实际配置人才的规模与结构的动态平衡和优化配置。根据科技人才在行业、部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等分布过于集中与稀缺的矛盾,通过整合资源,采取“适当集中与协调分布”的做法,调整科技人才布局,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结构。

(4)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安徽省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科技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其他发达省市比较差距较大。要实现安徽崛起的战略目标,必须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科技人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政府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研发投入体系,保证对科技人员的持续投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5)营造科技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科技人才,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制度和环境保证。在全社会普及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公众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倡导尊重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造血功能”;以制度创新、环境塑造打造对人才的吸引;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保护机制和科研成果转让制度[4]。政府要落实科技人才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保障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通过倾斜性政策引导和解决科技人才外流问题,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皖创业。加快对人才资本市场运营层面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改进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1] 李燕萍,施 丹.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软实力“塌陷”现象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40-644.

[2]张平淡,王 奋.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8):8-9.

[3]杜 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5):136-140.

[4] 韩 瑜,何新敏,钱士茹.安徽东向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16-18.

(责任编辑胡琼静)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 the Rise of Anhui

Zhang Jiyan,Zhang Jians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

G316

A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09030503049)。

2010-06-07

张吉炎(1978-)男,安徽亳州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科技政策与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安徽技术人员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