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分析及体会

2010-09-13 08:19陆德胜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6期
关键词:细菌学合格率尿液

陆德胜

(柳州市柳钢医院,广西柳州 545002)

细菌学检验在临床检验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其主要是对人体的各种体液、分泌物、组织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整个过程包括患者准备,申请单书写,样品的采集、运送、处理,致病菌的分离、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出具检验报告等。细菌学检验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细菌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包括采集标本的时机和方法、标本运送及保存、分离培养方法和鉴定手段等。正确的采集、处理与运送细菌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1]。为了解我院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笔者对2009年1月~12月全院临床各科送检的所有细菌检验样本进行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微生物实验室2009年1月~12月共接收各类细菌检验标本4 016例,其中,血液标本628例(15.7%);尿液标本 613例(15.3%),痰液标本 1 434例(35.8%),粪便标本189例(4.7%),创伤组织、脓肿标本 998例(24.9%),生殖道分泌物标本146例(3.6%)。检验阳性结果1 380例,阳性率为34.4%,与临床反馈结果符合率达92.3%。

1.2 方法

由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师根据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的规定,研讨和制订本院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具体规范要求,建立健全标本验收制度、质量反馈制度。标本质量设立三个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标本验收后并记录,优良、合格类标本进入下一步检验流程,不合格标本一律退回并反馈给临床科室或让患者重新取样。

2 结果

细菌培养各类标本的质量合格率见表1。标本质量优良、合格共计3 728例,总体合格率为93.0%。其中,创伤组织、脓肿标本合格率最高,为98.5%;痰液标本的合格率最低,为86.3%。

表1 细菌培养各类标本的质量合格率(例)

各类细菌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①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造成标本污染,多见于尿液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及血液标本。②标本采集量不正确。标本过少可导致检出率下降,影响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③未及时送检,耽搁时间过长,导致标本质量下降,如尿液标本中含有较多的排泄物,且与血液具有不同的酸碱度,因此标本必须及时送检,防止腐败。痰液标本时间过长容易干涸,也必须尽快送检,以免细胞及细菌自溶破坏。④医务人员指导不详,导致患者标本取样的不正确,如痰液标本未采集到支气管深部的痰液,患者常常以唾液标本送检。⑤标本容器使用不准确,如尿液标本需置于专用无菌容器内,加盖送检;尿液标本不管是采集、运送、容器内等每个环节都极易被污染,应高度重视[2]。痰液应置于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的广口带盖容器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建议使用带塑料杆的涤纶拭子,因为竹棉拭子含有树脂和甲醛等对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而不适宜细菌学标本的采集。⑥一些特殊标本,如脑脊液、胆汁、胃液的采集,需要检验医师与医生或护士共同配合完成以保证质量。

3 讨论

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规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3]。只有提高认识及规范操作,才能保证标本质量,由表1可知,由医务人员协助留取的标本,如创伤标本、组织、脓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血液标本合格率较高,而由患者自行留取的标本,如尿液标本及痰液标本合格率较低。著名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专著“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的主编Patrick R Murray 在书中提出:“正确的微生物学检验始自正确的标本采取。如标本采取或处理失当,造成污染,甚至使检验结果给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临床医师、护师及检验技师都必须通晓其要领。”

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标签错误、漏掉遗失等等,均可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标本采集、运送等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干扰检出率和正确率。

标本的验收和登记要有专人负责。对于不合格的标本要坚决及时退回,说明原因,要求重送。关于标本的采集要求,要向医护人员做一些深入细致的宣教。血液、脑脊液、胆汁等许多标本的采集方法在临床上一般由医生或护士亲自操作,更应树立标本质量控制意识,明确掌握好取材时机及部位,注意无菌操作,尽快送检或妥善保存对后续的检验质量至关重要[4]。

患者送检的标本含有大量病原菌,标本装入容器时,切勿污染其口部及外壁。容器必须盖紧和包好,防止送检过程中倒翻和碰破流出。在采集、包装及送检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注意安全,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5-6]。

由于致病菌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临床细菌学始终是一门知识更新和发展较快的学科。因此,细菌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质量管理过程,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保证临床细菌室的工作质量至关重要,应予高度重视,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1]徐英春.临床细菌学血培养操作规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2):124-126.

[2]马筱玲,李桂琴.尿培养操作规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1087-1089.

[3]张凤梅.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0):744-745.

[4]曾琳智.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1):72.

[5]俞树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4.

[6]赵亮.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8):49.

猜你喜欢
细菌学合格率尿液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提高肉鸡出栏合格率的综合措施
细菌学之父巴斯德
跟踪导练(三)
中国首位细菌学博士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尿液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