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2010-09-14 09:13
天中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农村教师教师队伍

姚 琳

(许昌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 许昌 461000)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姚 琳

(许昌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 许昌 461000)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但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在数量分布和结构配置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所以国家应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扭转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发展失衡的状况,以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对策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工作全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建设一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完成“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即“巩固、发展、提高”)三大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现状

(一)数量分布不均衡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分布不均衡。

从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生师比情况来看(见表 1),东部地区的生师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生师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东部地区教师相对充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教师数量不够。

表1 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生师比

说明:(1)表中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1]中第817页、第819页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2)表中的东部地区包括以下11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以下8个省: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以下12个省: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在数量分布上不均衡的又一突出表现是城乡之间师资配置的差距明显。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严重不足。从2004年城市、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生师比情况来看(见表 2):小学阶段,城市地区生师比为19.54∶1,农村地区为20.07∶1。初中阶段,城市地区生师比为16.26∶1,农村地区为19.21∶1。这说明城市地区教师充足,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相对短缺。

表2 2004年城市、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生师比

(二)结构配置不均衡

教师队伍结构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

1.学历结构

从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小学、初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来看(见表 3):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中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 0.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2.19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低1.67个百分点。东部、中部地区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3个百分点和0.3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36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1.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2.63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低0.7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4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

表3 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小学、初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

在城乡之间,学历层次偏低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资料显示:到2000年,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7%,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6.9%[3]。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从2004年,城市、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情况(见表4)来看,小学专任教师高中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城市地区为 99.45%,农村地区为98.08%,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低1.37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城市地区为97.72%,农村地区为92.81%,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低4.91个百分点。

表4 2004年城市、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

2.年龄结构

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均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不仅量少质差,而且在年龄结构上也不合理。教育部2006年第4次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城市、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57.83%和41.02%,这说明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断层现象严重。这是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单向流动和师资供给补充困难造成的后果。笔者曾赴湖北省长阳县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偏低,这种现象在小学表现得最为突出,初中次之。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该县小学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223人,40―50岁的有407人,40岁以上的教师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57%,全县小学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有357人,仅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32%。“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是当地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真实写照。教师队伍老龄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进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都非常不利。

二、促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国家应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来扭转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失衡的状况,以促进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高素质教师的补充机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计划分配,当时,国家鼓励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毕业生回家乡工作。这种分配制度保证了贫困地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拥有数量不少的名校毕业生。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的确立,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中来自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因此,国家要实施倾斜政策和专项计划,建立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

首先,国家应建立师范院校学生定向培养制度。每年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门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次,中西部的贫困和农村地区每年应选拔部分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并与他们签订协议,把他们送到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毕业后回生源所在地任教,以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师短缺问题。

我国从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已在部属6所师范院校率先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且规定学生在享受免费政策之前必须先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两年。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是一个福音,这意味着几年以后将会有一批满怀热情的大学生扎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投身于落后的基础教育事业,这项措施可以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严重缺乏高素质教师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二)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优质教师资源的无序流动导致了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抑制这种无序流动。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分布。

教师流动制度是指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时间满一定年限后,按照教师管理的制度和法规调配到其他学校继续任教。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不仅可以解决超编与缺编学校之间编制的不平衡问题,还可以对学校教师队伍在结构上的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同时还可以从制度上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都有可能“轮流”得到优秀的教师,这是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有利条件。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自上而下进行调控和指导的特点,教师的管理权限又相对集中在某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这有利于政府对区域内的教师进行调配,促进师资合理有序地流动。教师定期流动制度能够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对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国家农村教师培训制度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构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是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为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加强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的宏观规划,并统筹管理和督导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工作;各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教师培训的整体要求,制定本省、市、县农村教师培训的具体计划和内容,并负责培训计划的落实与推进;省、市、县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共同着力构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整合本地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形成区域性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支持中心。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有关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挂钩,以促进农村教师自觉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二是全面开通和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实行校本培训。鼓励和支持当地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学校,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校本培训不仅可以节省农村教师的培训费用,而且也减轻了学校排课的压力和教师的心理负担。

(四)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薄弱学校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倾斜政策、扶持重点学校的结果。因此,要想有效地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倾斜,重视从机制层面上大力扶持薄弱学校。

第一,在经费和教师队伍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教育经费调配应优先安排并重点保证薄弱学校;国家教育附加费的统筹部分和学校预算外收入的统筹部分,应主要用于薄弱学校建设;设立特困扶助经费,补助薄弱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经费,国家应无偿划拨或增大补助比例。

第二,实行师资培训倾斜政策。通过教师在职培训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薄弱学校教师的学历提升、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薄弱学校教师素质不高的现状,制定专门政策对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通过与重点学校教师结对子的方式,由重点学校帮助薄弱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通过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让优质的教师资源流动起来,实现校际之间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第三,在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为稳定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区域内无论是确定评先等级,还是分配评优名额,均应优先考虑薄弱学校教师,适当提高分配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一公报[EB/OL].http://www.moe.cn/stat/tjgb/4.htm.

〔责任编辑 张彦群〕

A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aff Development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YAO Lin
(Xuchang College,Xuchang Henan 461000,China)

teacher is the root of education,so the stres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hould be put 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here still exists many unbalance situation in the pres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staff. Th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solutions should be proposed to change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contingents;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

G40-058

A

1006-5261(2010)04-0133-03

2010-04-13

许昌学院教学研究项目(02009085);许昌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姚琳(1982―),女,河南许昌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农村教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