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宝庆竹刻的美学心理特征

2010-09-15 10:07单贺飞王宽宇
关键词:竹刻艺术创作民间

单贺飞,王宽宇

(1. 五邑大学 艺术与设计系,广东 江门 529020;2.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浅析宝庆竹刻的美学心理特征

单贺飞1,王宽宇2

(1. 五邑大学 艺术与设计系,广东 江门 529020;2.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作为一项复杂而又高级的审美活动,民间美术宝庆竹刻的创作和鉴赏过程包含着奇妙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论文探讨了宝庆竹刻的心理美学特征.

宝庆竹刻;心理美学;心理现象;心理规律

中华民族缔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 于民间美术的发端,人们就已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和宗教信仰等积淀于其中,构筑成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宝庆竹刻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历代的宝庆竹刻大师们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 宝庆竹刻如一首老歌,歌唱着动人的故事;又如一本图画的史书,讲述着古老的神话,可以说宝庆竹刻艺术是湖湘文化的“图像史书”. 本文拟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宝庆竹刻的美学思想及其传承与创新.

1 竹与宝庆竹刻

竹是历代文人骚客钟爱之物,早在《诗经》中就有“瞻彼其奥,绿竹猗猗”之句. 后来,竹子更是成为吟咏的对象. 尤其在文人兴起的宋朝,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湖南省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其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007年6月5日,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宝庆竹刻艺术之所以充满了美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与它的竹簧(材质)和竹簧雕刻(技法)是密不可分的. 竹簧雕刻技法是宝庆艺人为竹刻工艺创新做出的杰出贡献,也为宝庆竹刻在竹刻艺术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宝庆竹簧和竹簧雕刻的产生,实际上是竹刻材质和雕刻技艺的一场变革. 竹簧的发明,使原来单一的原(圆)竹雕刻局面被打破. 竹簧经加工,平整细腻、色泽淡黄犹如象牙般光洁美丽,造型上可方可圆、可成棱成角,规格可大可小,因受原(圆)竹材料限制而不便或不能表现的题材,在竹簧雕刻中却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刻簧操作利于平面和立体运刀,由此派生出了一些新的雕刻方法. 这些变革,把整个竹刻艺术拓展和引导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竹筒、竹根雕刻的新领域[1]80,如吴之璠的对弈图笔筒(图1)与宝庆减地阳刻八仙帽筒(图2).吴之璠的对弈图笔筒主要运用了高浮雕的艺术手法,树木枝干的交错通过浮雕的高低加以区分,人物在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下,亦表现出仿佛欲出离画面的艺术效果;塑造人物形象更加趋近于写实,尤其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更加注重细节刻画,以图像表现的手法营造了画面主体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动作亦十分逼真,意在体现出真实的画面情境,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 整个作品构图相对饱满,画面布局紧凑,具有较为质朴的民俗艺术特征. 在八仙帽筒中,其人物形象抽象简洁,神态与动作均表现得较为夸张,体现了较强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亦反映出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图1 对弈图笔筒

图2 减地阳刻八仙帽筒

2 宝庆竹刻的美学心理特征分析

2.1 宝庆竹刻创作的心理根源

宝庆竹刻创作的物质载体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楠竹. 当地人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伟大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的清峻不阿、高风亮节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正所谓:“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 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令人想起隐者. 竹与竹乡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如打的竹伞、戴的竹笠、住的竹楼、坐的竹椅、睡的竹床、吃的竹笋等,即使是残留的小丫也能扎成扫帚,竹沫、竹头等可做柴火燃烧,发挥光和热. 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 ”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宝庆竹刻的大师们把竹子的特性潜移于竹刻艺术之中,无论在雕刻山水、树石、楼阁还是雕刻人物,他们都把这种文人画意和情趣在竹刻作品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1]81(如图3、4).

图3 提梁竹食箧(局部拓片)

图4 留青写意竹枝笔筒

2.2 宝庆竹刻创作心理的多样性

宝庆竹刻脱胎于实用竹器工艺,在发展当地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嘉定、金陵两地的竹艺风格,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这使宝庆竹刻在精神内涵上被赋予了质朴的民族特征和高雅的文人特征双重属性. 宝庆竹刻中的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有许多不同的题材,如飞禽家畜、花鸟鱼虫、农家生活、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寓意图案等都展示了不同的心理角度和审美角度.

宝庆竹刻艺术创作心理的多样性,旨在满足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民众对民间艺术欣赏或实用的需要. 宝庆的竹刻艺术包含着变化多样的创作心理,这是因为民间的艺术欣赏本质就是审美再创造. 欣赏者习惯于依靠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所处的文化氛围等因素选择作品的题材,如花鸟、人物、吉祥祈福等,不同的审美需要影响了宝庆竹刻艺术的创作倾向. 另外,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偏好也对艺人的创作心理产生了影响,如有的喜欢浮雕类、有的喜欢线刻类、有的喜欢镂刻类等. 不同的审美倾向和对题材的好恶也必然反映在艺术创作主体本身上,这种偏好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说宝庆竹刻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由无数偶然形成的一种必然的艺术现象. 但是不难看出,无论题材形式如何改变,最终我们看到的宝庆竹刻艺术门类却具有着作为一类民间美术现象中的艺术共同性,因此宝庆竹刻又反映了艺术创作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这一切的核心源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2.3 宝庆竹刻艺术创作中保守性与创新性的对立统一

民间美术鉴赏心理的保守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民众心中的审美心理有前后的连贯性. 人们在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民族审美图式,并沉淀为民族审美的深层潜意识,一旦民间美术作品符合了鉴赏主体的大脑皮层动力格局,就会立即产生相应的肯定情感或否定情感[2],这些情感将影响民众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态度,如欣赏或讨厌. 艺术家在创作民间艺术作品时,都会依照自己固有的美学心理样式去设计作品的艺术形式,并让作品符合自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这表现了创作心理保守性的一面;由于宝庆竹刻的载体为竹子,这就更强化了保守性. 如在表达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的主题时,艺人常使用麒麟送子(图 5)和观音送子这两个素材. 宝庆竹刻创作心理的保守性也体现在对作品特征的判断上,即当某一作品成了欣赏对象,那么这个作品所属的相应艺术门类的特征就会从欣赏者的思维中跳出,并由此组成心理图式来比对该作品.

宝庆竹刻艺术创作心理的创新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艺术家总是对新颖奇特的事物最敏感,司空见惯的事物则很难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因此,他们在进行创作时,常常追求作品题材的新颖、风格的独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等. 人们追求有独创性的民间美术作品,是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图式具有“顺应”或调节的功能,它不断接收着新的信息,改变着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图式,表现为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和发展性. 由民间美术鉴赏心理中保守性与变异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就可以理解民间美术鉴赏中一些奇怪而有趣的现象[3]. 如作品“竹林七贤”(图6),它虽然在艺术情境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宝庆竹刻的民间美术特征,但在艺术氛围的营造上,又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心理,注重留白和主体艺术题材的虚实关系,让人感觉作品少了一些乡土气而颇为文雅.

我们常常发现同一地区、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艺术创作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创作倾向. 但随着新事物的发现、新观念的引入,这种一致性会逐渐被突破,进而引导下一个创作风格的形成. 因此说宝庆竹刻艺术创作心理实际上是创作心理中的保守性与创新性的对立统一.

图5 麒麟送子

图6 竹林七贤笔筒

3 小结

对民间艺术来说,艺术创作者本身是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和使用者,具有与人民群众同一的审美倾向和欣赏水平;宝庆竹刻的创作过程与作品的欣赏过程是相辅相成的,而欣赏过程又能帮助创作者提高水平,这种螺旋式的缓慢上升,有利于提高我们民族整体的审美素质. 宝庆竹刻艺术创作心理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对我们探寻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结构很重要,也对宝庆竹刻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因此,对于现代民间艺术不仅要具备创新和探索精神,也要尊重民众的审美习惯.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民间艺术才能真正满足现代鉴赏者的要求,从而走向新的繁荣.

[1]胡彬彬. 宝庆竹刻[J]. 东南文化,2001(8): 74-81.

[2]李璞珉. 心理学与艺术[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吴禾. 民间美术鉴赏心理现象析[J]. 艺术百家,2005, 84(4): 132-134.

[责任编辑:熊玉涛]

An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oqing Bamboo Carving

SHAN He-fei, WANG Kuan-yu
(1. Wuyi University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Jiangmen 529020, China; 2. Institute of Packaging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As a complex and sophisticated aesthetic activity,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Baoqing bamboo carving involves a wonderful psychological law and phenome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Baoqing bamboo carving.

Baoqing bamboo carving; psychological aesthetics;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psychological law

J525.9

A

1006-7302(2010)02-0004-69

2009-12-10

单贺飞(1980—)男,湖南株洲人,硕士,助教,从事平面设计和包装方面的研究,E-mail: 6744630@qq.com.

猜你喜欢
竹刻艺术创作民间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修篁万竿 雕竹成画
——张泰中竹刻作品欣赏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高人隐藏在民间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