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

2010-09-18 11:35张忠明钱文荣
中国土地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经营规模规模粮食

张忠明,钱文荣

(1.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9)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

张忠明1,钱文荣2

(1.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9)

研究目的:确定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如果存在,则是怎样的一个关系。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相关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DEA分析法——BCC(VRS)。研究结果: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的线性关系。研究结论: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农户粮食生产效率随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呈现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过于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使得绝大多数粮农家庭规模报酬递增显著,其粮食增产增效具有较强的上升潜能;农户存在大量的劳动剩余,家庭从事非农产业用工量的适当增加反而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土地经营规模;粮食;生产效率;关系

近几年,在国家对粮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粮食产量有了稳定增长,但从长期看,粮食数量安全的稳定性并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大幅下滑,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爆发,再次为中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据预测,2030年全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1],这将进一步加剧对粮食的需求。然而,近年来中国耕地资源却呈现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矛盾,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除了要扼制耕地快速减少的趋势外,还应大力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但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方面,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效率提高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土地规模化经营不但不会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2-4],反而会导致产出率的降低[5-6]。有学者认为,规模扩大与提高土地产出率并行不悖[7-8],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9-10]。由于各学者的看法与结论不尽一致,因此,有人认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利弊“尚待权衡”[11]。

针对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否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争论,实质上是对中国目前是否应该进一步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存在分歧。土地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只有适度的规模才是最有效率的规模,但要想实现“适度”,首先应对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目前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未必就一定低于大规模农户。本研究改变用产出率衡量粮食生产效率的传统做法,采用客观反映效率内涵的技术效率对不同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揭示二者的内在变化规律。

1 粮食生产效率的界定

1.1 粮食生产效率

以往在对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时经常出现采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对效率进行分析的做法,但效率与生产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粮食生产效率是指在土地经营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实际产出量与最大潜在产出量的比率,或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小潜在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的比率,即这里的效率是指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是一个不大于1的正数,且无量纲。

1.2 粮食生产率

粮食生产率是指粮食产出与要素投入的比率。根据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数量(土地、劳动和资本),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多要素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用生产率指标测度粮食生产效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度量单位会随着所选取变量的单位而变化,而且往往由于采取的指标不同导致生产效率不统一;其次,将粮食生产率作为衡量效率指标的最大缺陷在于它不能测度粮食生产的潜在效率[12],其他因素诸如投入结构的变动、土地与其他要素的相互替代等都会影响生产率的大小,但这并不表示粮食的实际生产效率发生了变化。因此,用生产率指标测度粮食生产效率的传统做法难以真正体现“效率”的内涵。

2 数据来源与整理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年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专门针对粮食种植农户。调查地区主要包括长春、德惠、公主岭、农安、双辽、辽原、四平、伊通、榆树、松原共10个市县。此次调查采取典型抽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在每个产区选取3个行政村,每村调查25户,共发出问卷7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22份。本文根据此次调查整理的数据对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2 样本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状况

截止到2007年末,样本农户的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1.49 hm2,劳均规模为0.47 hm2,人均规模0.35 hm2,块均规模0.37 hm2。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种粮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非常小,劳均规模与人均规模不容乐观。而且在一家一户如此小的规模上又被划分成多个地块,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经营规模的细碎化。在样本户中平均每户耕种的土地被分割成4.09块,分割块数最多的农户家庭竟达到17块之多。家庭土地被分成1—3块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0.69%,有接近一半的农户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在3块以上,其中4—6块的占36.01%,6—9块的占9.00%,9块以上的占4.29%。如果按每户4口人计算(实际调查3.79人/户),有58.31%的农户家庭人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33 hm2,多数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仍处在一个“超小规模”的经营阶段。

3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分析

3.1 方法的选取

自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第一个DEA模型——CCR模型以来[13],DEA模型发展至今已达百余种。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这里可选择专门用来评价生产规模有效性的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前者假设规模报酬固定,后者将模型中的固定规模(CRS)假设解除,衡量决策单元在可变规模下的效率。

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每年的大量转移以及内部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渐形成,选择规模报酬可变(VRS)的BCC模型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而且,BCC模型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可直接对农户粮食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做出评价。但是在VRS假设条件下,投入法和产出法所计算的效率往往存在差异[14],鉴于本研究所关注的是粮食的产出效率,因此采用VRS假设下基于产出法的BCC模型。

3.2 构建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

假设决策单元(DMU)有m种投入,s种产出,共有n个DMU,则DEA中的BCC(VRS)模型如下:

产出导向:

式 1 中,λj≥0;r=1,2,…,s;i=1,2,…,m;j=1,2,…,n;θ为 DMU的效率值(0≤θ≤1);Yrj表示第 j个 DMU的第r项产出;Xij表示第j个DMU的第i项投入;Xij0、Yrj0为无效率的投入和产出;λj为第j个DMU观测值的权重。

通过式1能够获得当前技术条件下效率最优农户的目标粮食产出。因此,根据粮食生产效率的定义,产出导向下的粮食生产效率为:

式2中,i表示第i个土地经营规模区域(本文对不同土地经营规模农户进行了分区);LSE为粮食生产效率。

当LO=0时,粮食生产效率最高,不存在效率损失;当LO>0时,实际产出小于效率最高的潜在产出,即粮食生产存在效率损失。

3.3 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

根据所选取的效率评价方法,《2009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核算指标体系[15]以及问卷的实际调查,本文建立指标体系(表1)。

在投入指标中主要包括直接投入、间接投入、劳动投入、土地投入,这几个指标概括了粮食生产中的绝大部分投入。在以往研究中对劳动投入确认主要采用的是家庭劳动力数量,在当前中国农民就业渠道多元化和每年非农用工量较多的情况下该做法不太适合,因此这里选择家庭粮食生产的实际用工量。对于土地投入由于本文所调查的区域是一年一熟的吉林省,因此农户的播种面积基本反映了其家庭土地的经营规模。

表2运用软件Stata 10.0对粮食产量与各项投入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到,粮食产量与直接投入、间接投入、劳动投入以及土地投入相关性均比较高,尤其是土地投入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913。

表1 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表2 各项投入与粮食产量相关分析Tab.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ous input and food production output

3.4 数据处理与说明

本文以吉林省722个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但并不是对样本中每个不同规模农户的效率一一进行评价与分析,这种对每个农户分析的做法在大样本下既不现实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基于本文研究视角,这里根据农户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主要采用层次聚类法中的聚集法,即把每个农户个体作为一类,然后按照土地经营规模逐步归类,最终聚类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聚类分析将722个不同规模农户共分成24个规模区域。每个区域的投入产出量为该规模区域农户的平均值。

3.5 土地承包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分析

这里采用Coelli小组开发的专用软件DEAP(Version 2.1)来计量农户家庭粮食的生产效率,通过该软件可同时得出家庭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所处的阶段。具体计量结果如下:

从表4的计量结果可以看到,农户家庭规模在0—0.20 hm2、0.20—0.40 hm2以及6.67—7.33 hm2三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最高,效率值为1,这表明三个规模区域农户的投入要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此时不存在粮食产出的技术效率损失。进一步从土地经营规模与其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虽然各个土地经营规模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差距较大,但随着家庭粮食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其效率大致呈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即小规模和大规模农户粮食生产效率较高,中等规模农户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如表4所示,2.67 hm2以下的小规模农户和5.33 hm2以上的大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值均在0.90以上,而2.67—5.33 hm2之间的中等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相对偏低,效率值均未达到0.90,其中3.47—4.13 hm2这一规模区域的效率值最低,仅为0.799。

在规模效率方面,总体表现为中小规模区域农户的规模效率相对较低,大规模农户则较高。这一点与粮食生

产效率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从表4可看到,虽然小规模与大规模农户粮食生产效率都较高,但与大规模农户相比小规模农户的总体规模效率偏低,这表明小规模农户粮食生产规模总体偏小,导致其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中等规模农户的规模效率依然小于1,其规模报酬也呈递增的趋势。这说明中等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规模仍然偏小,规模效率还有上升的空间。在大规模区域,虽然6.00—6.67 hm2区域规模效率小于1,但5.00—5.33 hm2、5.33—6.00 hm2以及6.67—7.33 hm2的区域规模效率均为1,说明这三个区域农户的粮食生产规模达到最佳状态,规模报酬处于不变的阶段。

表3 不同土地经营规模农户的聚类分析结果 单位:hm2Tab.3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on farmers with various scales of land managementunit:hm2

表4 不同土地经营规模下的农户粮食生产效率Tab.4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ies of farmers with various land management scales

通过模型的运行,还可给出粮食生产非有效规模区域农户投入差额与产出的调整量(表5)。

表5 粮食生产非有效规模区域农户投入与产出项的调整Tab.5 Adjustment on input and output of farmers’food production in non-effective scale regions

对于产出导向的非有效规模区域农户而言,其需要调整的主要是劳动投入和间接费用投入,尤其是劳动投入。由此可见,农户在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投入存在较大的浪费,从而造成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成本偏高。在所有规模区域中,1.40—1.53 hm2、3.00—3.47 hm2和6.00—6.67 hm2区域的农户需要减少劳动投入较多,分别达到129.071天、152.877天、133.239天。间接投入需要调整的规模区域相对较少,其中规模在5.33—6.00 hm2的农户需要减少的间接投入最多,达到41.91元,其次是1.27—1.40 hm2区域的农户,需减少31.10元。土地投入需要调整的规模区域是最少的,仅有 1.40—1.53 hm2、2.27—2.40 hm2、4.13—5.00 hm2、5.33—6.00 hm2、6.00—6.67 hm2这5个区域需调整,其中5.33—6.00 hm2规模区域需减少土地投入最多,达0.581 hm2。所有区域的直接费用投入无需任何调整。在对投入项做出相应调整后,粮食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将达到最优,此时土地的生产潜能将得到有效发挥,规模报酬将处于不变阶段,粮食产量也会得到相应增加,如表5产出径量所示。其中,3.47—4.13 hm2规模区域增加的产量最多,达到12014.958 kg,其次是4.13—5.00 hm2规模区域,增加11132.034 kg。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其粮食生产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在一定规模范围内,随着规模的扩大效率表现出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该规律表明小规模和大规模农户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生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不存在产出的损失状况。但大规模农户与中小规模农户相比,则突破了家庭规模过小和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的瓶颈,粮食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第二,过于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使得绝大多数粮农家庭规模报酬递增显著,适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其粮食增产增效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对于小规模农户而言,虽然其粮食生产效率较高,但家庭总体经营规模过小,总收益偏少,规模报酬也处于递增阶段。中等规模农户虽然土地经营规模有所增加,但由于家庭投入要素比例不协调,导致其生产效率普遍偏低,规模报酬仍然处于递增状态。因此,为了提高这部分农民的收益,有必要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适度扩大其经营规模,进一步提高中国粮食增产增效的潜能。

第三,广大粮农存在较多的劳动剩余,家庭从事非农产业用工量的适当增加反而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非效率农户均需要相应减少家庭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出现该种情况关键在于粮农家庭人地关系比例配置极不合理,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劳动大量剩余。农户在如此小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并没有给其带来更大的收益。对于那些将剩余劳动投入非农产业的农户,无形中减少了粮食生产用工量,这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减少并不意味着大幅降低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如果这样势必会影响其生产效率。

(References):

[1]翟虎渠.坚持依靠政策、科技与投入确保中国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4-26.

[2]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中国的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4):41-46,64.

[3]罗必良.农业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00,(5):18-24,80.

[4]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J].管理世界,2006,(9):71-79.

[5]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1995,(6):54-58.

[6]林善浪.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00,(2):47-44.

[7]张光辉.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与任治君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96,(4):55-58.

[8]张忠明,钱文荣.不同土地规模下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实地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4):87-93.

[9]陈躬林,屈艳芳.为小规模家庭经营辩解的理由并不充分——与罗必良先生商榷[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11):57-60.

[10]但小平,蔡斌,赵婷.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J].农业科技通讯,2008,(9):27-29.

[11]徐明华.粮田规模经营:利弊尚待权衡[J].中国农村经济,1998,(3):37-41.

[12]Wilson B.,Trieu L.H.,Bower B.Energy efficiency trends in Australia[J].Energy Policy,1994,22(4):287-295.

[13]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the efficiencyofdecision makingunit[sJ].European 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79,3(4):338-339.

[14]Fare R.,Lovell C.A.K.Measur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8,19(1):150-162.

[15]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2009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Land Management Scale and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ZHANG Zhong-ming1,QIAN Wen-rong2
(1.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2.The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School of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9,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re is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land management scale and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furthermore try to figure out this relationship if it exists.Methods employed include interviewsurvey,correlation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and BCC(VRS)model in DEA.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land management scale and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not a simply positive or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It is concluded:(1)within certain range of land management scale,the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farmers varies along a U-shaped curve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the scale;(2)there exists remarkable marginal increase of return on the scale of most farmers’food production caused by severely small land management scales,thus there exists strong potential increase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3)there is great labor surplus of farmers,which leads to a positive effect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off-farm jobs of the farmers and the increase of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land management scale;food;production efficiency;relationship

F301.3

A

1001-8158(2010)08-0052-07

2010-02-03

2010-05-1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6090328);浙江省统计学术类课题(09zjs212)。

张忠明(1978-),男,吉林蛟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规划与利用。E-mail:zzm1618_h@163.com

猜你喜欢
经营规模规模粮食
珍惜粮食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发电集团技术监督创新的思考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效率评价
苏家屯区水稻收获机械化适宜经营规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