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支撑起“长虹卧波”
——青岛海湾大桥信息化建设纪实

2010-09-23 01:47于巧稚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0年12期
关键词:大桥青岛信息化

◎ 本刊记者 于巧稚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在青岛海湾大桥的施工现场,一架在建大桥横卧在蓝天大海间,犹如一条巨龙正从海底伸展而出,巨龙的雏形已然显现。

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青岛海湾大桥是我国目前国有独资单一企业投资建设的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加上引桥和连接线,总体规模为世界第一大桥。工程全长超过41.58km,一期工程全长28.880km,二期工程12.7km。大桥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市的重要交通枢纽。青岛至黄岛将缩短路程近30公里,节省时间20分钟,大大缓解青岛胶州湾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青岛市城市骨架将扩大,青岛、红岛、黄岛的时空距离缩小,青岛城市布局将改变,塑造出拥抱胶州湾的大青岛新城市框架,为青岛城市的深度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还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IT技术 护驾“蛟龙”

青岛海湾大桥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这座大桥投资规模大,海上施工复杂——同时有23家土建施工监理单位参与,还包括行业主管、政府部门、业主、勘察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承包商、监理、质检等,由于参建方众多,因此管理体系、工作方式、人员构成都不一样。

红岛互通立交为国内首座海上互通立交,沧口、红岛航道桥均采用稀索斜拉桥技术,大沽河航道桥为独塔单索面自锚式悬索桥,施工难度较大。海湾大桥工程参建单位分青岛、红岛、黄岛三个区域,距离遥远、工作地点分散且人员多、流动性大。

“此外青岛海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寒冷海域第一桥,在测量、防腐涂装、结构安全监测安装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邵新鹏介绍说,青岛海湾大桥的施工基本都是海上作业,施工难度大,程序多,尤其是在施工中需要考虑船舶的调度。胶州湾水域本身情况复杂深浅不一,因此如何保证大桥施工正常有序的进行成为摆在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的一大难题。

青岛海湾大桥项目工期只有3.5年,必须周密协调各个施工承包单位和材料、物资、设备供应商的工作计划,同时这座大桥从立项起便举世瞩目,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施工安全一旦稍有差池,其结果将会被放大数倍。工程总指挥长姜言泉基于多年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在进行科学分析后,决定用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对大桥建设期工程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确保该BOT项目在工程建设期完全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按照既定的投资成本、建设工期、工程质量与安全等目标要求,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同时指挥长也考虑到后期大桥的运营同样需要信息化的支撑,所以信息化建设是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的刚性需求。

通过对行业内现有的系统集成商进行比选,并听取各方面建议后,2007年4月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与易建科技展开技术合作,投资约八百万元共同研究开发完成青岛海湾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科学 创新 和谐 博纳——姜言泉 青岛海湾大桥总指挥长

求真务实 引向深入

“我们的信息化不是形象工程,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邵新鹏认真地说道,“信息化不能成为摆设,没人用肯定不行。不光在建设期要使用信息化,将来大桥的经营,维护都需要使用信息化。我们不做秀,信息化也不是噱头,我们实施这套系统不仅仅是为了大桥的建设,还考虑大桥建成后的的运营。”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推行信息化的应用,特别是施工企业要想通过特级资质的认证,就必须实施信息化。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却没有这方面的压力,这套系统的诞生完全出于自身需求,因此用邵新鹏的话说,“信息化做的比较实用。”

青岛海湾大桥总工程师 邵新鹏

信息中心的周毅告诉记者,指挥部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与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我们完全是出于企业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责任感”。

最开始实施信息化时,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信息中心都承受着一定压力。虽然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由于复杂的施工环境,“那时谁也不敢保证这套信息化能完全成功”邵新鹏笑道,“但是我们也做好一旦失败的准备了。如果失败了这也是一次教训,但是不能因为怕失败,这项工作就停滞搁浅了。我们确实想将大桥建好,也想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我们将大桥的建设和运营结合起来,信息化的建设是势在必行。”

当然,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也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从提出需求开始,信息化管理部门就和易建科技的技术人员“绑定”在一起,在理论可行的前提下提出方案,逐步将需求转化为IT语言,最终落实在系统中。

“如果非要找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那么就是我们复杂的施工环境。”邵新鹏琢磨了一下说道,青岛海湾大桥指挥部创新建立了工程建设工作站,并设立信息中心,这与很多企业将信息中心设立在总部有所区别。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的信息中心设在距离大桥不到100米处,期望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将施工阶段的问题“扼杀”在萌芽里。“大桥的工期短,计划只有三年半的时间,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青岛作为奥运会的分会场,工程进展受到制约。胶州湾是生态养殖区,海产品对水的质量非常依赖,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中不能对海域有所污染,砂石料、废弃料都不能任意丢弃,通过信息化的调节约束,我们对胶州湾海洋生态保护得相当好。”

目前海湾大桥信息化以保证工程建设为目标,建立了一套集工程项目管理(PM)、4D形象进度管理、施工现场视频监控(CSVS,Construction Site Video Surveillance)、GPS施工船舶定位监控调度和办公业务的应用基层系统,实现了合同、进度管理与4D系统的数据同步,保证了工程项目主管方、建设方协同办公,决策指示和计划能顺畅下达,资源高效协调调度,施工过程能有效地被跟踪和监控,施工现场可视化实时监控。通过现场调研,记者发现海湾大桥项目进度实行日报管理,通过统一的表格,各施工单位每日填报,信息中心汇总后,由平台将最后的结果以短信的形式汇报给领导,使工程量透明化。“这是我们管理的需要,各施工单位也比较配合。我们经常去施工现场,通过这个表我们再去施工现场很多东西就一目了然了。”邵新鹏解释说道。

从信息化的前期调研到信息化的建设,目前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并创建了EPM+PPM+PM的综合项目管理模式。BOT项目管理的特点是主体多,国内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企业结合海湾大桥的实际情况以及集团多年的管理经验,创新建立了企业级管理(EPM)、项目组合管理(PPM)和项目级项目管理(PM)的综合项目管理模式。信息化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既是信息化的使命同时也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

信息化建设应该四步走:流程化、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企业实施信息化首先是梳理流程,流程和流程之间不能存在矛盾,也不能存在缺项。流程梳理后,形成一套管理体系。将梳理后的流程上升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并用计算机将制度物化,也就达到了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之一。

海湾大桥在流程上进行创新,有效的支持了综合项目管理模式。梳理优化后的资金监控流程、安全环保保障流程和质量控制流程等,既是这一项目的核心业务流程,同时也对EPM+PP M+PM综合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支撑。

大桥投资巨大,投资近百亿元,指挥部必须周密组织预算、计划、采购、合同、变更、索赔、计量、支付、资金等控制工作,只有准确统计和分析各项投资数据,才能及时准确了解工程的投资状况,切实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信息系统与网银结合,创新了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梳理优化了资金管理流程,网上规范化地评审资金预算和使用计划。得益于此,海湾大桥这一上百亿的工程,能够保证资金安全和使用,这在高额工程建设项目中,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也不是先知,也不能一下子将系统做到极致。我们的系统是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完善的。”邵新鹏告诉记者,GPS定位技术并不是最早建立的,大桥的施工主要在海上施工,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危险性高,参与船舶较多,施工精度要求高,船上吊装、安装难度大。海湾大桥指挥部做了范围的预警,规划好航道后,船舶在航道五米范围内航行没有任何问题,一旦偏离这一范围,信息中心通过GPS定位向船主发送警告短信。“我们的定位系统做的非常好,尤其是遇到雾天,不论是大小船几乎不会发生严重的碰撞,各船舶是否按照原则行进,通过定位系统就能知道了。”

各个施工单位的混凝土配比都不会完全相同,所使用的材料也不都一样,指挥部都要对此进行检测,这对未来的养护也保留了新鲜准确的数据。

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指挥部上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深刻的感受到信息化是一种非凡的历程,“如果说通过信息化能对行业有一个提升,那是我们较高的目标,我们最低的要求就是要满足我们企业这种管理上的迫切需要。我们不是为了包装给人看的,是在领导的带领下求真务实的展开的。” 周毅恳切地说道。

抓住需求 初见成效

主体结构工程完工的红岛航道桥

青岛海湾大桥工程信息监控中心

那么,信息化应用带来的效果是什么?青岛海湾大桥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现金流得到很好的控制。企业现在的主要风险之一是来源于现金方面的风险,资金断流,企业肯定运行不下去。青岛海湾大桥通过合同和计量结算的工程量控制支付,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和使用。

企业实施信息化后,完成同一工作所需时间有所缩短。当企业没有办公系统时,签字审批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现在通过办公系统,缩短了审批时间。企业的沟通成本、办公成本以及库存等成本,通过实施信息化得以降低。

“现在无论我到哪出差,都不会耽误审批的进度,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完成审批工作。通过办公系统的建立,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实现了绿色环保低碳经济。”邵新鹏说道。

高墩区架梁创国内同类箱梁吊装最高纪录

目前,建设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估算并没有成熟的方法,发达国家信息化实践经验丰富,运用也较为成熟,通常能降低工程成本约5%-8%。国内建设领域的经济效益通常按照降低工程成本的1%估算,即便如此,按照目前海湾大桥不足三年的统计推算,截止大桥竣工完成95.4亿元总投资计算约可节省工程管理费5724万元。同时,该系统属于BOT项目建设期项目管理系统,未来所有原始数据会继续服务于青岛海湾大桥运营与养护管理,这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沉浸在思索中的邵新鹏告诉我们,虽然这套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为青岛海湾大桥带来了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由此而带来的间接效益更巨大。“我们整个管理都提升了”,信息化应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则表现为企业的管理能力,“这个项目在行业作为示范工程,要能起到带头的作用。通过这次海湾大桥项目的实际应用,企业各方面管理能力都有所提高。青岛海湾大桥成为设计生命周期是100年,为了能保证大桥的百年工程,未来对桥梁的养护、维修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不能因为桥建完了,养护、监测就与信息化脱钩。”

总结亮点 创新思路

山东高速青岛公路秀限公司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化也不是光懂先进技术就能完成的工作。只有在知晓行业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做出来的系统,才能符合实际需求。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也不断提高。”邵新鹏表示,信息化要想成功,领导要有魄力,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实施信息化,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前期提出实际需求,并以科学化的管理作为系统建立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信息化的实施,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能够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学习。企业信息化进行数据的积累、查询,帮助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和管理人员的组织架构应该要能满足系统建设的需求。”

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桥梁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成为交通基础建设行业走大型工程建设信息化道路的典范,并为胶州湾地区公路桥梁管理实现信息化和智能交通融合提供支撑。“如果今后我们再要建造一个大型桥梁,这项工程就可以依据我们现有的信息化为标准。” 邵新鹏说道,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想推广BOT项目管理信息化中沉淀的经验,今后还要全面推进工程管理、协同门户、电子商务和交通工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海湾大桥参建方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推进工程建设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创新变革,构建信息化管理框架。

青岛海湾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进一步提升青岛海湾大桥业主、施工和监理等参建方的信息共享能力,拓展与胶州湾高速通讯收费中心、青岛海湾大桥健康监测和海湾大桥机电系统的通信干线及容量,完善光缆、微波和无线宽带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特大型桥梁运营系统,争取“产学研”相结合,打造行业标准。“将来系统会对海上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防,这也为在极端天气是否应该封路提供了依据。未来我们与国家海洋网连接起来后,会有更多的资料,这就为桥梁养护提供保障。”邵新鹏说道,未来要构建区域性海量数据中心及容灾中心、地域数据中心和青岛公司高性能计算网格节点,强化信息资源汇聚、处理和开发利用能力,成为带动胶州湾、服务青岛、辐射山东省、影响交通行业的国家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信息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能体会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将来我们退休了,下面的年轻人对这个大桥依旧能进行养护管理,只需要查看资料就可以了。”邵新鹏爽朗地笑道。

青岛海湾大桥信息中心 周毅

红岛航道桥钢箱梁起吊

大沽河航道桥大节段钢箱梁安装

猜你喜欢
大桥青岛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