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学中的现状研究

2010-10-09 07:52胡昌领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习武武德武术

胡昌领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学中的现状研究

胡昌领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宋江武校、滨州武校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具体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代武校对武德教育情况不够重视,教练员本身的业务水平较低,在教学中倾向于技术教学忽视了学生对武德的修养,导致学生思想品质和对武术习武的认识出现扭曲,从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更制约了武术人才培养和武术事业的发展.现代武术教学应该重视散打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武术学校要力戒重武轻德、重技能轻修养的倾向,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在武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德育培养.

武德教育;散打教学;现状

1 前言

古往今来,武术的传授也一直把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武术教育的中心,强调武艺传授的道德化,使技艺教练和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徒习武,肖观其德,德是武术教育贯彻始终的主线[1].近年来随着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及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武术在多数高校成为体育课程的必选内容.在武术普及过程中,多数学校只重视武术“形”上的教育和辅导,只传授学生如何去把技术动作打的流畅、优美、刚劲、有力,忽略了我们中华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中华武术运动充分反映出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实教学中中华武德的教育意义被搁置,在教材中及实际教学中多没有得到体现.

通过对武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完善武术教学有所促进.武德教育只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学中的现状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针对研究所涉及课题,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查询等途径和方式查阅有关武术的记载、评论50余篇.相关论文30余篇.翻阅新旧版本高校体育教材,查询武术教材中有关武德的论述进行加工整理.

2.2.2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在参考相关文献以及专家导师的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在发放问卷前请导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效度检验.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达到100℅.

2.2.3 专家访谈法:针对武校武德的当前现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等走访询了问北京体育大学朱瑞琪教授、李士英博士、宋江武校总教练冯健全,广泛征求对本课题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2.2.4 数据统计法:对问卷数据运用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统计.

2.2.5 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和教学现状有关数据进行逻辑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武德教育的含义及其特点

古往今来,武术的传授一直把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武术教育的中心,强调武艺传授的道德化,使技艺教练和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徒习武,肖观其德,德是武术教育贯彻始终的主线.武术自1954年被列人全国各大学体院的正式课程,今天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套路运动、搏斗运动等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了武德教育,至今还没有专门开设武德教育课及编写相应的教材.由于当前武德教育的缺乏,造成学生对武德的认识不足,不了解习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从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且造成了不良后果.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对中国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危害,因而,在当今狠抓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习武学生的武德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3.1.2 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学中的调查分析

3.1.2.1 调查对象

山东宋江武校武术教练员26名,山东宋江武校50名学生,山东滨州体校教练学生24名.调查对象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及人数

3.1.2.2 对武德教育内涵的认知情况

由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武校学生队武德认识非常浅薄,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武德,教练员业务水平还存在着欠缺的方面,种种原因导致武校学生的思想品质恶劣,武德修养欠缺,对武术的理解狭义.(见表2、3)

表2 教练员对武德认识的调查情况

表3 学生对武德的认识情况

3.1.2.3 武校散打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4、5)表明:35℅的学生对武术的礼节认识模糊,甚至不知道基本正确的礼节方式,对于比赛的礼节更不了解,学生上训练课,几乎没有专门礼仪.有63℅的学生知道武术礼节,但具体是执行情况不好,礼节姿势不规范.在平时训练中,学生并不能将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做好,对武德基本的要求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反映出教练员在课上对的武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学生也自然没有意识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表4 学生学习散打的目的调查

表5 学生对武术德的表现情况

3.1.2.4 武德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被忽视

在调查结果统计中发现武校注重学生的武科的培养而武德教育被忽略,导致武校学生对武德认识浅薄狭义,导致部分学生思想恶劣修养欠缺.各武校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训练、课程安排几乎没有武德教育内容,实际教学中进行武德教育的微乎其微,甚至设立全武班(学习中只有训练课没有文化课),学生对武德内容了解不足,大大影响了在实际训练,生活中约束自己的意识,不能形成良好的自觉性,养成争强好胜的习惯.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武术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武术人才.(见表6、表7)

表6 学生学习武德的情况

表7 武德在武校中的现状

3.2 武校散打教学中实施武德教育的策略

3.2.1 散打教学中实施武德教育的重要性

技击术在世界上的传播,韩、日两国走在我们的前面,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日本技击术对中国儒家的“忠”和“礼”的改造利用十分重视(而对“仁”的精神却不那么重视).实践证明,“忠”和“礼”被日本全社会大力宣传、提倡“忠”和“礼”精神的同时,技击界也对其积极宣扬,并在技击练习者的行为规范中加以贯彻[1].在重建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的今天,注重武德教育是散打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

3.2.2 散打教学中实施武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3.2.2.1 加强武德教育

形成良好武德在于教育,今天社会面临许多道德问题,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其重要原因是缺乏道德教育.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青少年无知造成无德.对受教育者来说习惯成自然.根据学生的特点,教练应指定明确的武德教育标准,对其进行专门的武德教育,使学生有规可依,有善可从,时时处处遵守.同时加强奖惩制度,奖优罚劣,树立武德标兵,促使形成物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自觉提高武德修养[2].

3.2.2.2 开设武德课

开设武德修养课是进行武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培养武术高素质人才的基木条件就是武德教育与武术技术两手抓.我国武术界目前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重武轻德,大多数习武者从小就开始进行武术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武德教育.各高校武术专业首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设武德教育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把武德教育摆在与其他专业课同等的位置上,使每个习武的学生都经受武德课程教育;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武德的具体内涵,分清传统武德与当代武德的区别;明确习武的真正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习武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能够用高尚的武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3.2.2.3 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武德教育

武技教学中,不失时机的进行武德教育.有些动作中它本身就孕含着“德性”,辟如,“抱拳礼”的动作,左手掌在先为礼,即礼在先,右手掌在后为兵,即后而交手动武.也就是要懂得“先礼而后兵”,知道礼、义、忍、让,教动作时抓住动作特点及时机,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在学技术动作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武德.

3.2.2.4 教练员注重个人的武德修养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品质教育起着楷模和表率作用,能给学生带来耳濡目染的示范效果.做好表率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3].其次.“道德人格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武术教师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仅对传统武德的“忠”、“义”、“礼”、“信”、“仁”、“勤”“勇”等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具备现代社会道德索养和自信、自尊、民主、宽容的高尚师德.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学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武德教育的力度和对教练员素质水平的要求,受竞技体育发展得影响过于注重技术水平和比赛的成绩,导致学生对武德的认知度较差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和学习武德知识不能充分的了解认识武术的内涵.

4.1.2 部分教练员的个人修养、业务水平偏低,制约了学生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各方面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对武德认识浅薄,并受不良的传统武德影响,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给武校带来了不良影响,也影响了武术事业的发展.

4.1.3 武校注重学生的武科的培养而武德教育被忽略,导致武校学生对武德认识浅薄狭义个别学生不知道武德的基本内涵.各武校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训练、课程安排几乎没有武德教育内容,实际教学中进行武德教育的微乎其微,甚至设立全武班(学习中只有训练课没有文化课)学生对武德内容了解不足,大大影响了在实际训练,生活中约束自己的意识,不能形成良好的自觉性养成争强好胜的习惯.

4.2 建议

4.2.1 加强学校的武德教育力度

把武德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中来,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进行一定课时的武德理论教学,从而改变习武者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习武思想,让他们懂得学武不仅只是学艺,而且要在习武中学做人,不应仗武欺人,更不能仗武而助强欺弱,帮凶行恶,让他们在武德理论学习中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从而推成良好的习武品质和习武观念.

4.2.2 多因素协调发展,创建良好的武德教育环境

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管理与评价中对武德教育有明确要求,加大教学的力度和强制性,武校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加强武德教育内容,形成教人无声、育人无形的优良环境.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张勇,彭彩君.论散打运动员的武德修养[J].警官教育论坛,2005,21(3):25-33.

〔3〕张云涯.对习武学生开设武德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92(12):292-293.

〔4〕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9(3):237-239.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2000.

〔6〕王斌.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想之哲学底蕴[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4(2):20-22.

〔7〕中国散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8〕侯介华.21世纪武术发展的展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9(3):90-92.

〔9〕蔡宝忠.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1995(4).

〔10〕翟玉生,高增拴.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报,1993(2).

〔1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韩德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2).

〔13〕谢明川.影响竞技武术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6(2):59-61.

〔14〕蔡宝忠.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武汉体育学院报,1995,21(6):28-31.

〔16〕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1999,22(1):13-15.

〔17〕李军,解勇.武术散打的武德和行为规范的重建[J].成都体育学院,2002,9(5):65-67.

〔18〕王国琪,任海,黄陵海,吕韶君,杨战旗.我国武术馆校之研究[J].体育科技,2001.11(21):6.

〔19〕杨中平,张云涯.加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报,2000,12(24):55.

〔20〕杜传扬,刘瑞强,李玉海.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01,6(23):2.

〔21〕张云海.设武德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9(增刊):292-293.

〔22〕陈奇.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G852

A

1673-260X(2010)08-0113-03

猜你喜欢
习武武德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习武与自强不息之精神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习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