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支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模型设计

2010-10-18 06:41王丽珍马存根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年2期
关键词:培训信息技术分析

王丽珍,马存根,林 海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 037009)

基于绩效支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模型设计

王丽珍,马存根,林 海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 037009)

在时代要求的驱动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口。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整合”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绩效标准。本文依据绩效思想设计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绩效技术模型,为设计电子绩效培训系统提供参考。

绩效技术;绩效技术模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时代要求的驱动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大的教育改革潮流,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口。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不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存在投入高、收效低的状况,难以达到预期的绩效标准,目前出现的教师培训系统还存在各种缺陷,发展尚未成熟,因而使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困惑甚至怀疑。基于电子绩效技术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培训系统(ID-EPSS)能很好地解决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IDEPSS培训系统的设计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绩效分析模型的设计、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功能模型的构建。[1]在ID-EPSS教师培训系统的设计中,绩效分析模型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环节。绩效分析模型的设计为功能模型的设计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是笔者发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电子绩效系统功能模型的构建》一文的前期研究成果,并为后面概念模型设计等奠定了基础。

一、绩效技术的有关概念

1.绩效及绩效技术概念的界定

绩效是指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其中“行为”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某个任务所做出的行动,“结果”是行为达到的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之间的关系,体现行为主体的业绩水平的高低。

绩效技术,又叫做人类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HPT),是一种系统程序或过程,以此来识别绩效改进的机会,设定绩效标准,确认绩效改进的策略,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选择改进方案,对现存系统进行整合,评估绩效改进方案或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该方案的执行情况。

2.ID-EPSS概念的界定

EPSS系统是指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Electronic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在无需外人培训或指导的条件下,通过提供及时的、符合需求的信息、指导、例子和循序渐进指导的对话框来改进工作绩效的软件系统。ID-EPSS(Instructional Design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是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种实例型应用,可以在一个信息化环境中为教学设计提供各种形式的绩效支持,包括任务引导、决策支持、知识管理、资源提供、及时培训、评价反馈等等。

二、HPT模型与绩效技术的研究领域

1.HPT模型

本文引用的绩效分析模型是ISPI在1992年发布的HPT模型,其目的是向绩效技术从业人员阐明在工作中提高绩效的几个基本操作步骤。该模型主要包括5个过程阶段: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实施与变革、评价。这5个阶段环环相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结构,它以一种结构化(而不是线性的文字描述或列表)的形式,为提高人类绩效提供指南,如图1所示。[2]

(1)绩效分析

依照组织发展的目标与期望达到的能力检测其绩效需求,这是一个识别某一组织内部当前(或隐藏)的劳动力绩效/能力缺陷和不足的过程。预期理想状态,即该组织完成任务所需的劳动能力水平;该组织目前的实际状态,即劳动力现有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绩效差距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它代表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绩效问题,或指出了组织绩效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机会。绩效技术最终的目标是以最适当的成本-效益比消除这种差距。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阶段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因素所在。很多时候对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只看到了组织表面的症状而忽视了深层原因的分析。当我们能找到并能根除引发问题的根源之时,绩效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提高了。选择分析是连接识别绩效差距和对其适当干预的关键环节,是绩效技术强有力的支柱。

(3)干预的选择与设计

在明确了企业绩效差距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鉴别之后,就到了这一阶段。干预选择包含针对绩效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机会所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广泛的、综合的考虑。通常,选择的方案是多种干预的综合,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相关的方方面面。方案的制订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及对于组织整体利益的综合考虑之上的,干预成功与否主要看是否缩小了原来的绩效差距。

(4)干预的实施与变革

经过绩效分析、原因分析,选择了正确的干预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在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变革实践都证明,变革的失败更多是由于实施不力所致,而非方案不优之故。实施干预方案成功的关键是对变革过程的管理。干预意味着组织和个人的某些改变,而改变会遇到阻力。阻力或是来源于利益冲突,或是来源于旧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或是来源于不安全感等等。在设计干预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其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先行想好对策。一般而言,领导者的支持、充分的宣传和沟通、严密的步骤是保证干预成功的重要因素。

(5)评价

在干预方案实施之后,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结果评估就是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实现了消减绩效差距的目标。Kirkpat-rick提出了结果评估的四个维度:反应、学习或能力、转变和结果。

2.绩效技术的研究领域

目前绩效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教育技术界目前对绩效技术基本停留在简单介绍及个别应用阶段。国内教育技术界对绩效技术做较为系统介绍并在实践中开展应用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张祖忻教授:“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北京大学高利明教授主持了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教育技术、绩效技术和人员培训”,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在绩效技术领域进行的初步研究与实践。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者明显地感觉到: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领域正在迅速扩展,远远超越了传统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研究范畴。实践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呼唤对绩效技术理论系统高层次研究的开展和重视。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重要主题:面向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关于信息技术整合于学校教育的研究、面向企业培训所进行的绩效技术研究以及远程教育与远程培训研究。但从目前人们关注的程度来看,更多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远程教育。于是我们将绩效技术引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发展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系统的绩效技术模型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系统(ID-EPSS)的绩效思想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大关注焦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绩效差距的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从在我国推广以来,在教师的培训中体现出投入高、收效低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绩效标准。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分析影响当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训的重要因素,从培训任务、培训对象和培训环境三个方面分析目前 “整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整合能力的预期绩效,找到两者的差距,通过设计干预策略进行绩效支持,构建一个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IDEPSS)为教师整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系统(ID-EPSS)绩效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绩效思想,在设计绩效技术模型时,主要从培训任务、培训对象和培训环境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培训任务包括理论知识的培训(新课改理念的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的培训、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培训等)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基于网络资源的收集与使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件素材收集与制作、网络课件、课程设计与制作等);培训对象分析(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包含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群体,他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需求点各不相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而且教学任务繁重,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培训环境分析(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主要由当地教育机构和学校组织,多采用“培训教师讲,受培训教师听”的培训模式,地点常设在大礼堂和多媒体教室,时间一般定于寒暑假,持续时间大约半个月,考试采用书面形式)。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为给IDEPSS系统前端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我们就山西省各地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也就是当前绩效)作了抽样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3]

(1)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现象明显

由于培训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整体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有的培训花大量时间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能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实际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以往的信息技术培训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而没能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更未能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

培训的方式多采用灌输式而不给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培训的模式仍然是受培训者单纯模仿,而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常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将现代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够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根据认知的内隐理论,真正指导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自己内在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不能把现代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它。所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有必要帮助教师将现代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

(4)忽视教师教学系统设计意识的形成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还忽视了教育基本理论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导致教师教学系统设计意识不强,仅注重教学设计中的个别要素,忽视了其他教学要素的存在与协调。况且教师经常用的课件开发工具包括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尽管这些都是课件制作的有效工具,但它们仅仅支持多媒体开发和集成,具有媒体制作的功能,但与教学设计没有直接联系,无法支持教学设计。

(5)受培训教师之间缺少交流

培训过程中专家讲,受培训教师听,培训完以后教育机构组织考试,然后教师带着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到自己的岗位 “闭门造车”,同行之间很少有交流,彼此也没有评价和反馈,教师的整合方案只是个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结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没有机会在大家思想撞击的火花中得到升华。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系统绩效技术模型(ID-EPSS)的构建

依据以上研究,在HTP模型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现行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基于整合的绩效技术模型。如图2所示。

(1)绩效分析

绩效技术的实施始于绩效分析。依据素质教育目标、新课改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得出教师“整合”教学的预期绩效。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了解到当前绩效状态,主要从客观环境、教师现有的培训模式来分析,得出绩效差距。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是确定造成绩效差距的原因特别是那些影响较大的深层次原因。原因分析是绩效分析与最后确定解决方案之间的关键步骤。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针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整合能力的原因,其具体内容是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绩效问题不能理想地得以解决,往往是由于只看到了表面的症状而忽视了深层原因的分析;分析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因素。事实上,影响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个体素质方面,需要分析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教师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水平、整合实践能力、教师整合的动机;在环境方面,需要考虑学校当前支持整合的设备、分析当前的奖励机制是否仍然适用等等。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应分析现阶段培训教师的方式。

(3)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设计

干预措施是具体的实施方法。良好的绩效支持手段是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干预是一种计划措施,目的在于解决整合中出现的问题,由此提高绩效。绩效支持手段分为教学支持与非教学支持。

本次研究的主要是非教学支持手段的开发,主要是电子绩效培训系统的开发。[4]在系统中针对教师出现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教学理念的偏差等设置功能模块,让教师在教学设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整合能力。另外还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补充、维护需要学校经费的支出,教师积极性的提高需要校方加强激励政策等。

(4)干预措施的实施和变革

这个阶段需要真正的实施,将选择出来的干预措施付诸于实践。在这个阶段,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理解组织的期望。此外,交流不仅传递变革的期望,还减少教师的恐惧,并使教师关心干预过程,使实施更容易。但选择了正确的干预方案,并不意味着成功在即。实施干预方案成功的关键是对变革过程的管理。

(5)评价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绩效技术理论,培训的反馈与评价应随时贯穿于整个培训的始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子目标进行多样化的制定。由于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达到预期的绩效,因此评价也应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进行,也就是从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结论

在现有的绩效技术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绩效模型,用绩效技术模型分析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整合能力,将绩效技术与课程整合联系起来,将绩效技术用于教师培训较之以往的培训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并且是一个新的尝试,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引入,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的引入。由于是新的研究领域,ID-EPSS教师培训系统功能模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模型会逐步的完善,会更适合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1]王丽珍,马存根,耿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电子绩效系统功能模型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5):84-87.

[2]张基成.一个运用EPSS环境进行与学习I S D的专案本位学习系统[DB/OL].台湾淡江大学,

http://paper.nt1.isst.edu.tw/data01/acbe/iccai8/107/107.htm

[3]王丽珍,马存根,林海.关于高师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22-23.[4]刘世清,关伟.基于绩效技术的高校教师绩效开发与考核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4):49-56.

(编辑:郭桂真)

G 40-058

A

1673-8454(2010)02-0019-05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一体化课程构建的研究”(项目编号:FCB050530)、山西省教育厅2007年高校科技开发项目“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系统的设计”(项目编号:200714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项目编号:FCB0505306A I J 017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培训信息技术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培训通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