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子产业走向未来

2010-10-18 04:14
电子产品世界 2010年9期
关键词:代工台积世界

陶 然

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我国台湾省的电子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0年代末~1976年

从进口元器件组装电子玩具、收音机起家,逐步发展到代工其他中小型家电,直到大型机,并逐渐建立本地的小型电子元器件厂家,构筑了台湾电子产业的基础。

(二)1976~1992年

这是台湾电子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阶段,闪展腾挪,脱胎换骨。随着PC市场的崛起,Inte1和Microsoft建立了Wintel 王朝,台湾抓住契机,顺势切入PC一切领域,成为王朝重要推手。台湾不仅为PC代工,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有关厂商,直接供应PC、外围设备和元部件,包括主机板/附加卡、机架、监视器、扫描仪等,并都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阶段,许多半导体公

台湾电子产业走向未来

The Future of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 陶然司从小变大,台积电、联电、华邦、联发科等成长为世界领导厂商。所谓台湾“电子五哥”(鸿海、宏碁、广达、华硕及仁宝)产品定位正确,供应周到,也都变身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公司。

(三)1992~现在

在互联网及数字家电浪潮的推动下,台湾电子产业更上层楼。这个阶段台湾电子产业的OEM(贴牌生产)/ODM(设计制造)实力大增,深入PC、服务器、PDA、数码相机、磁盘机、投影仪等各类产品,以及USB、蓝牙、Wi-Fi无线连接设备等,并向着高端晶圆加工、LCD面板生产、IC设计服务等领域前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在台湾当局制定了“重点发展计划”的前提下,“经济部”相应提出了一个有关电子行业的“两兆双星”计划。“两兆”是指2006年前台湾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器产值要超过1万亿(兆)元新台币,具体是半导体1.59万亿元(468亿美元),平板显示器1.37万亿元(403亿美元)。“双星”意在把数字内容和生物技术打造成未来的两大明星产业。“两兆”计划的如期完成,进一步为台湾电子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在世界电子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在自主品牌方面也阔迈三步,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品牌风生水起,渐入人心。

当前概况

我国台湾省电子产业从上世纪40年代,以进口元器件组装收音机起家,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电子产品生产基地,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由台湾三位著名企业家领军的三家公司。

第一家企业就是号称“台湾集成电路之父”张忠谋的台积电公司——世界最大硅代工企业。张忠谋是曾在美国TI公司工作过的海归人士,任“工研院”院长,1986年台湾提出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1987年建立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张忠谋任董事长。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不从事任何产品的设计和行销,而只为从事设计却无生产线的半导体公司提供制造服务,后统称为硅代工(foundry)厂。这种经营模式,适应了客观的需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各地相继仿效,代工业四处开花,发展迅速。

据iSuppli市场调研公司日前报告,今年世界代工业营收将比去年飚升39.5%,达到248亿美元,创历史之最,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世界整个半导体业(同一公司预测将增长30.5%)。并预测2013年世界代工业将增加到359亿美元,2008~2013年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12.5%,成长依然可观。

台积电今年不惜投资48亿美元,规模已接近Intel,计划朝着28nm、22nm工艺和450mm晶圆等先进技术方向努力前进。在世界10大代工企业中,台积电稳坐龙头老大的地位,独占世界45%的市场份额,几近半壁江山。

第二家企业就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世界最佳25位总裁之一的施振荣创办的宏碁公司。施振荣出生在台湾的一个贫苦家庭,大学毕业工作后,经过多年坚苦打拼,1976年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宏碁公司,尽管公司也从贴牌生产(OEM)PC着手,但施振荣坚持“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精神,从1981年开始打造公司自有品牌——Acer,行销世界各地,1986年终于成为热销产品,享誉全球。

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数据显示,2009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下,电子产品受到重创,当年唯有世界PC出货量比上年不减反升,微增1%,达到3亿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年宏碁在世界最大5家PC厂商中,成长率最高,出货量已和业界老二Dell公司仅一肩之差,取代有日(见表3)。这在华人高技术电子整机经营圈内可说鲜有其匹,自创品牌尽显风流,谁与争锋!又据IDC市场调研公司报道,在机器更新换代周期到来和降价两个因素的促动下,近几年内世界PC市场仍将保持上扬的态势。预期今年PC出货量将比去年增长10.3%,达3.2亿台,预期2013年可望增长到4.4亿台,2009~13年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1%。当然便携式电脑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2009年两者出货量之比为57:43,便携机已占上风,到2013年两者之比更进一步扩大为71:29,即4.4亿PC中,便携机为3.12亿台,台式机将减少到1.32亿台。

第三家企业是30年前名不见经传,而今叱咤风云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特立独行,外媒传他霸气独裁,称为“科技枭雄”。近在大陆因“员工跳楼事件”而受到非议,但他曾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世界“代工之王”。 郭台铭现已成台湾首富,鸿海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EMS)公司,富士康是祖国大陆第一大电子出口公司。

鸿海为世界一些著名电子公司提供电子制造服务,特别是近年大红大紫的Apple公司,它的热销产品诸如iPad、iPhone和iPod大多由鸿海制造。此外,鸿海也为De11、Sony和Nokia等公司生产电脑、电视、手机和数码相机等。iSuppli市场调研公司报道,2009年鸿海营收虽仅略增3.4%,但却是世界10大EMS公司唯一正增长的公司。鸿海公司在世界地位继续趋强,2009年曾占世界EMS市场44.2%。iSuppli公司预测2011年即可超过市场份额的一半。世界10大EMS公司如表4所示,从中也可看出鸿海与其他公司的差距正在拉大。

台湾出现了三位企业家,以不同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三家顶级旗舰公司,巡航世界,引导着台湾电子产业前进。其所思,其所为,很有启迪意义。

未来展望

迄今为止,台湾电子产业在笔记本电脑的生产与代工、晶圆代工和IC设计、电子产品组装、LCD面扳、手机芯片系统以及通信等领域已获得傲人的成就,并在新一代关键元部件诸如多点触控模块、3D面板、电子纸、WiMAX和锂电池等也都拥有了生产技术或研发成果。

当未来时间跨入21世纪20年代,Wintle王朝可能已“无可奈何花落去”,摩尔定律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面对全球新一波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十年将是具有十分关键意义的十年,台湾电子产业如何走出自己之路?

代工薄利时代即将过去,技术仰人鼻息的“me too”战略未可继续。自主创新、品牌转型升级已是必走之路,尽管DRAM业整合终归失败,但电子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还都需要进一步兼并整合,厂商更应联合作战,避免平板显示厂商间出现的内耗。同时,产官学研必需联手领导面向市场的关键技术研发,台湾当局应扮演主角,有企业建议制定“智慧电子计划”,通过培育智能新产品、软硬件整合、跨学科创新应用人才,以达到电子产业升级、技术自主、应用扩大的目标。有机结合四方力量,营造良好产业环境。

还应看到,小公司将是未来创新主力军,台湾当局应大力扶植,积极投资。智能化电子新技术要融入社会,让台湾电子产业真正立足本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驶向新一片蓝海。

台湾电子产业未来十年的第一目标是:超越“Made in Taiwan”的既有框架,迈向“So1ution in Taiwan”的崭新模式。

软硬兼施,“软拉硬,硬带软”,原先是“买硬件,送软件和服务”,而未来很可能是“买服务,送硬件和软件”。具体产品发展可归结为:“MG+4C”,即“医疗电子”(Medical E1ectronics)和“绿色能源”(Green Energy),加上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和Content(4C)。

跨过Winte1的残壁旧垒,走App1e指引的产品个人化道路,所以,前面3个“C”之前,都必需加上一个“P”,变为:personal computer,persona1 Consumer和persona1 communication,小家伙(Gadget)唱主角!

猜你喜欢
代工台积世界
国内单体最大的培藻膏代工工厂落户安徽,年产能7万吨
台积电将砸 1 万亿扩大 2nm 产能
OEM的危机与转机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代工厂商创牌博弈与角色转换模式分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台积电研制出了首颗四核Cortex A57概念验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