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老师专栏:“小小母老虎”孩子是大人的翻版

2010-10-24 05:56
cookie world 2010年10期
关键词:小燕负面大人

第一次,我看到小燕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她一只手叉在腰上,另一只手向前伸着,还伸出食指指着别的小朋友,很凶地指责道:“每次叫你收玩具,你都不收。每次你都这么不乖,下次再这样,我就把玩具都丢掉,不给你玩!”

而这一次,我可笑不出来了。因为小燕也是双手叉腰,瞪大了眼睛,对玩得很开心、很疯、有点大声的孩子们,扯开了喉咙大喊:“不要再吵了!再吵把你们的嘴巴都缝起来!”这时,我不得不找小燕的妈妈好好谈一谈了。

没想到小燕妈妈一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扯开了嗓门说:“老师,你说,是不是小燕在幼儿园不乖?她在家里也是很不听话,她每次都很不乖。没关系,你说,如果她在这里表现不好,我回家再好好教训她!”此时,小燕没有了平常在幼儿园的样子,只是低着头,拉着妈妈的衣角,好象泄了气的皮球,缩在妈妈身后。说实在的,我也吓了一大跳,只好打圆场,安抚妈妈的情绪,并请其他老师将小燕带开,然后才开始和妈妈聊起小燕。

小燕为什么会这样呢?

父母应该知道的

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不是说“言教(传)不如身教”吗?你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有的时候,孩子就会一副小大人的样子,模仿大人的语气和神态。虽然有时我们觉得孩子童言无忌、很可爱,但如果像小燕一样,那就不可爱了,反而令人担心她未来和同伴、朋友之间可能产生严重的人际沟通问题——因为不会有人喜欢和一个整天骂人的人做朋友。

同时,这样的孩子也容易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总觉得自己是错的,自己怎么做都不对,造成自信心不足。因为不论她表现如何,只要一做错事(不论原因),甚至只是惹妈妈不高兴,妈妈就会说:“你总是”“你每次”“你永远都”这类负面的语言,不单单只是否定孩子某一次的行为,而是全面的否定孩子,也就是不论孩子怎么做都是不好的。这种长期语言上的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因为自信心低落的孩子在还没尝试之前,潜意识中就已经认定自己是不行的,是做不好的,自然就无法愉快地学习,无法主动学习,也很难有成功的动机。

父母应该如何做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里,希望家长能随时谨言慎行,作为孩子的好榜样,但并不是说,要求为人父母者表现得尽善尽美。父母偶尔也会做错误的示范,但重点在于是否让孩子清楚这一点。

中国父母根深蒂固的权威主义,使得很多做父母的人即使犯了错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不妨学学欧美的父母。他们能清楚的向孩子表达——父母不是神,也是会犯错误的,而孩子不应该像自己一样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欧美的孩子会反过来告诉父母:他们觉得有时父母的行为是需要改正的。如果套用前面的故事,小燕妈妈在公共场合大声的说话,孩子可能会提醒妈妈小声一点呢!而在我们的环境中,则相反。我们的孩子可能就是有样学样,过不了多久,就看着孩子表现出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行为举止。

注意自己的说话用词

我们在生气或加强语气时,很喜欢用“你总是”“你每次”“你永远都”这类词汇,但这些都不能使孩子现在的行为予以纠正,与此同时,反而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你是不乖的孩子”“你是讨厌的孩子”。这种被扩大的、对孩子个人所做的批评,会让他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只针对他做错的事情,加以纠正和指导,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成长。例如:“我觉得你没有把玩过的玩具收好是不对的,因为别人踩到有可能会摔交或弄坏玩具,所以你应该把玩具收好。”

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

有时,我们会因为工作忙碌、身体劳累的因素而造成情绪不好,这时,我们更要注意正确的表达。不成熟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当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有耐性慢慢地和孩子沟通,但心情不好时,可能就用打骂的了!以上面收拾玩具的例子来说吧,当父母心情好时,可能会有耐性地告诉孩子不收玩具的后果,希望孩子把玩具收好;但当父母心情不好或累了时,可能就会破口大骂,把前面所说的“你总是”“你每次”“你永远都”这类词句又用上了,这样孩子没有一个行为标准,就会学会观察父母的脸色,揣摩父母今天的情绪,从而“见风驶舵”。

因此,当我们自己有情绪时,最好不要处理和孩子之间冲突矛盾的问题,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觉得很累,又看到满地的玩具,心情就更不好了。我想先休息一下,等一下再来和你讨论这个问题。”这种做法,不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表达喜怒哀乐,而是要我们学习如何清楚自己情绪的来源,不能将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很多父母发现,当他们适当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孩子反而更能体谅爸妈,自发地有良好的表现。

猜你喜欢
小燕负面大人
大人的快乐
一只小风筝(上)
镜子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一觉醒来给你大人级卷发
双眼皮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