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雯:我是个幸运的人

2010-11-05 04:32刘仕霞
市场周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白先勇牡丹亭昆曲

刘仕霞

在当下的昆曲圈里,今年才21岁的单雯绝对是个名人。粉丝遍布全国各地,老少中青皆有。单雯的粉丝自称雯粉,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单雯的喜爱。今年3月27目单雯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演出票在3月初就一售而空了,以至当天演出时,剧院不得不为不少远道而来的戏迷安排了加座,雯粉们还在单雯的百度贴吧中为她“盖楼”,目标是1989层,因为单雯生于1 989年,豆瓣上的单雯小组成立于2009年4月,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有1 58人加入,他们还自发建立了QQ群“雯彩空间”,“雯迷雅集”就连单雯的新浪博客“雯彩空间”也是雯迷开通后交给单雯的。

少年成名自认是个幸运儿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作为建国后昆曲第四代传人之一,单雯绝对算是成名较早的了。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大戏中担任主演,成为江苏省昆剧院的顶梁柱之一。这在传统的戏曲界,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按照以往的传统,论资排辈,这么年轻的演员还在跑龙套。

单雯的成名应该从江苏省昆剧院的著名大戏青春版《1699·桃花扇》算起,这部戏的导演是国内著名舞台剧导演田沁鑫,因把原来44出戏浓缩为6出,文学顾问余光中笑称是“浓缩的牛肉汤”,这部戏后来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当时的单雯才16岁,碧玉年华,被导演田沁鑫形容为“唇红齿白,长得澄澈”。经此一剧,“16岁的单雯”扮演“16岁的李香君”经媒体的推波助澜,迅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尽管此前小小年纪的她在同侪中已崭露头角,屡获奖项(如2003年获得首届全国戏曲“红梅杯”大赛金奖,2004年获全国“蚁力神”杯戏曲大赛一等奖和华东六省一市专业院校“梨园杯”一等奖),在扮演李香君之前,她还扮演过杜丽娘,但论及知名度都不可与《1699·桃花扇》之后同日而语。

倒是单雯自己对成名没有什么明显的感受,“2006年排这部戏的时候,我正好是16岁,剧中的李香君也是16岁,对于宣传整部戏来说,可能也算是一个点吧”。她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按照剧院的安排如常工作。而谈及名利她的看法并无故作清高,“坚持不懈地努力,达到一定高度后,名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她也坦承,在她从事的这个行当(“行当”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单雯口中),“成名成家的确是演员们的事业目标”。其实这也无可避讳,哪个行当不是如此呢,普天之下,概莫能外呵。

舞台下的单雯,身形纤细苗条,素面朝天,有一点青春的婴儿肥,闲来约上好友去逛逛街,偶尔也会听听流行歌曲,和同龄女孩并无多大不同,很难让人联想到这么年轻的女孩竟然已经是舞台上扮相极美的昆曲名伶了。不过,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单雯身上确有一种同龄人所不及的恬静沉稳,或许这是生来便浸润在传统文化中使然。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同龄人要成熟一些”,记者问道。“我的确觉得自己比同龄人要成熟,你看我从小学戏,其实十几岁就算出来工作了,而我小时候的同学现在还在读大学呢”,单雯笑答。“那你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记者又问。“我挺满意的,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单雯肯定地回答。

我的嗓音不是盲目模仿张老师的

出生于戏曲世家的单雯,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唱京剧的,直到父母这一代才改唱昆曲。单雯幼时随父母住在剧院里面,昆曲的迤逦之声是她童年时光的背景乐,戏曲演员的上妆卸妆是她的童年映画。江宁府学这个进门便有大片绿色草地的古色古香的院子,对单雯而言可以说是生于斯长于斯,心中自有一股亲厚。

单雯唱的是闰门旦,这是在江苏省戏曲学校时就分好的行当。一班十几岁的孩子一大早就起来上早课开嗓子吃完早饭,就开始上课练功,压腿,下腰,搭把杆,跟着就是文化课,日日如此。她回忆起学校生活,直呼辛苦。不过又转而一笑辛苦也是值得的。

2003年进入剧院后,团里安排单雯他们这一批年轻演员拜了师傅,依足古礼,磕头拜师。单雯拜的便是在昆曲界有“张三梦”之称的一代名家张继青。张继青是当今中国昆曲界的首推代表人物,白先勇也是她的戏迷。白先勇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受到张继青的触发。

很多人说单雯一听就知道是张继青的学生,声音太甜太嗲模仿张继青的痕迹很重。对此,单雯有话说。“受老师影响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在拜张老师前就是这样了,刚上学的时候我声音其实很粗的难以想象吧,后来找到了发声方法就一直用这种方法练下去了。”面对不同的声音,单雯的方法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忽视戏迷的意见,但是也绝不盲从。师从张继青后,的确让单雯获益良多,用单雯的话说,就是“茅塞顿开”了。单雯说,她最大的感受是,大家就是大家,张老师对人物的把握非常细致,经过她的讲解后,自己特别容易入戏。老师们也都希望徒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是力求和师傅做到一模一样。

单雯平时有个习惯,每次演出完毕后,回家后还要把当天的演出细细地回味一遍方才入睡。而在电视中看到自己的演出录像,单雯就像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会在心中暗道,“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好,如果能那样处理,应该会更好”。从十来岁就开始学习昆曲,问及演过的诸多角色中,谁的性格最接近她,单雯说都不接近。她中意演跟自己性格反差巨大的角色。然而对于年轻演员而言,性格接近的角色演绎起来应该更有把握才对。单雯对此表示认同,“不过那样,就感觉自己走火入魔了似的。”

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扮演者沈丰英也是张继青的徒弟,主工闺门旦,大单雯10岁,昆曲迷们也常把两人放在一起比较。单雯说她除了看老师的戏也会看沈师姐的戏,揣摩感受别人对人物的把握处理。请她评价一下两人表演的异同,坐在一旁的师兄帮她答道,“各有各的人格魅力”。的确,同样的角色由不同的人演绎出来,韵味肯定不同。同样的角色即便是由同一个人演绎,年纪不同理解也不同神韵也不同。对才21岁的单雯而言,她的昆曲之路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她的际遇是时代的缩影

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江苏省戏曲学校昆曲班,每20年招生一次,这也是江苏省昆剧院的定点培养单位,学员毕业后一般都会直接进入剧院。1 998年是江苏省戏曲学校第三次招生,9岁的单雯也去考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惜年龄太小,1 999年,单雯得以补录入学,成为班上最小的学生,与另外48位同学成为了继承这一文化遗产的建国后第四代传人。如今,这帮30岁以内的98级毕业生,在江苏省昆剧院有着另一个名字——青年团,在老艺人的带领下活跃在昆曲舞台的一线。

曾几何时,人们只知道国粹京剧,全然不知昆曲为何物。2003年,全国大约有800人从事昆曲演出,被形象地称为“八百壮士”。这一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和苏昆剧团合作推出青春版《牡丹亭》,走高校巡演路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青春版《牡丹亭》甚至在北大创下连演三场,场场爆满,中间无一人离席

的盛况。这一年,正好是单雯他们这帮98级昆曲班学员开始进入剧院实习的年份。这一年单雯获得了全国戏曲“红梅杯”大赛的金奖,几年努力第一次在全国大赛上获得了认可。而她的师姐沈丰英,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扮演者,当时也不过才24岁。

昆曲有600多岁,按照老昆曲名家的观点,青春版的表演始终都太过稚嫩。加上白先勇对诸多现代元素的运用,外界甚至发出“这还是昆曲吗?”这样的质疑。然而不管怎样,作为昆曲文化的推手,自称是草台班班主的白先勇是成功的。就像他面对外界始终回应的那样,“现在昆曲演员老化,观众也老化,年轻人没人知道昆曲是怎么回事。所以我要做一个典范出来,要向世人证明,即使在国际上,昆曲同样可以征服西方观众。”

也许有了此前青春版《牡丹亭》的良好铺垫,当2006年江苏省昆剧院尝试市场化运作,推出青春版《1699·桃花扇》的时候,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制作人李东看得很清楚,“这出戏,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给昆剧院留下一个剧目,一批行头,一批人。”而这出戏的指导老师昆曲名家石小梅从年轻演员的发展出发,“就是让孩子们有个奔头。”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1 699·桃花扇》经江苏省昆剧院改编成了若干个版本,演出足迹遍布海内外。扮演侯方域的施夏明只比单雯大几岁,如今也是年轻一代中当红小生了。

单雯是幸运的吗?或许是的。她有着在外界看来常人难以企及的际遇,生长在戏曲世家,赶上20年一招的昆曲班招生,后又师从昆曲名家张继青,16岁便扮演李香君少年成名。

这是许多唱戏唱了一辈子的人都无法有的际遇,这个小姑娘全赶上了。这不是传统戏曲黄金时代,单雯的际遇其实是昆曲发展的一个缩影。昆曲的相对繁荣也不过是近几年才有的事,白先勇等人努力把昆曲推向了人们的日常话题;知识分子由上而下的影响,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附庸风雅也好,真心喜好也好,抑或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总之,昆曲的市场在慢慢成长,而事业单位改制进行市场化尝试,则让青年演员有了更多的机遇,以往论资排辈慢慢熬的角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切,只不过被单雯他们这一班98级的学员正好赶上了。这样的东风是此前1978级的学员无法凭借的,这样的机缘未来的2018级学员也未必拥有。借用张爱玲的看法,在时间无垠的荒漠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是太难得的缘分。

猜你喜欢
白先勇牡丹亭昆曲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