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

2010-11-09 07:52陈喜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阶层全民

陈喜珍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

陈喜珍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系统分析与对比分析、文献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对目前我国居民体育健身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现状分析。结论:①各阶层对健身保障体系的满意度不高,对健身环境、健身设施的需求较高。②健身保障体系由体育健身保障的基本环境与条件、体育健身保障的供给主体和体育健身保障的需求主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③整合机制的民主化和经济化不足,全民健身活动的管理仍以体育行政管理为主,不利于社会化、市场化的发育和形成。④通过制度安排和部分社会与市场功能的介入而形成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运作方式。

全民健身;保障体系;体育法规;理论体系

全民健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的民心工程[1]。在全民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工程中,“保障”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特点。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障体系作后盾,而保障体系的建设则需要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支援、群众的积极配合。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资金、人才、普及性等几个方面,表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覆盖面较窄、科学性不高等特点。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平衡,而且法制建设、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相对薄弱;全民健身的保障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推进和规范[2]。这些都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出台一些有关保障方面的措施,来推动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

因此,对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理论和运行机制的系统进行研究,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求,同时还是当前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使然。根据文献检索和整理分析,目前国内关于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理论和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还为数不多,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还处于碎片化和断裂阶段,亟需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层次,深化研究深度,进行研究创新。因此,系统探索我国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机制,既有研究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紧迫性;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又极具现实应用价值。

1 概念界定与系统构架

在“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探讨和系统架构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3]。第二种观点认为 (未来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应当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是以组织管理、物质保障、体育活动三大关键环节为基本构架,以若干保证、支撑系统构成的一个可满足多元需求,服务与管理并重、结构完善、层次分明、功能有效的开放的系统;是一个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亨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亲民、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是一个组织管理科学规范,资源配置优化合理,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4]。显然,这种观点认为全民健身体系就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也是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和自适应性系统。从广义来看,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大同小异,都是从服务与保障的功能角度出发,突出了“服务保障”的涵义,即全民健身体系最终要落在“服务保障”上,也就是全民健身保障体系[5]。

因此,本研究定义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这个体系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保障法定的公民的体育权益切实得以实现;保障政府承担的体育责任切实得到落实;保障基本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切实得到改善;保障全民族健康素质切实得到明显提高[6]。

体育保障体系包括 3个子系统和 10个要素。一是体育知识与指导系统,它为体育参与者和体育组织提供体育科学知识支撑和宏观发展指导,主要包括体育科学知识和发展战略及规划两个要素。二是体育条件支持系统,它为体育服务系统提供直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包括体育资金投入、体育宣传舆论、体育科技教育、体育法律法规4个要素。三是体育组织管理系统,它为全民健身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行政机构、体育社会团体、国民体质监测、体育工作评估 4个要素。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等 14个省市各发放问卷 500份,合计 7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6 587份,有效回收率 94.1%。调查对象年龄 18~83岁,平均年龄 40.94岁。其中男性3 247人,占总人数 49.3%;女性 3 340人,占总人数 50.7%。

2.2 专家访谈法

采用结构式访问和非结构性访问相结合的方式,以对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为重点,对国家体育总局和部分省、市、自治区行业体协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共访问调查 45人次。结构式访问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 100%。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全民健身设施与人力资源

健身场地和设施是进行健身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也是制约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第 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体育设施数量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前三位为广东、上海和北京,近十年来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度为:广东 204亿、上海 120亿、江苏 100亿、山东 62亿[7]。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加大和全民健身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既为群众进行体育健身创造了条件,也为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开展奠定了基础。自从 1995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后,学校开始有意识地面向社会,有偿地开放部分体育场地,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锻炼场所的需要。

根据调查统计,我国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逐渐增加,全国体育场地的开放率达到了 41.2%,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是 29.2%[8]。抽样调查显示,辽宁省标准体育场地为18 166个,场地面积为45 022 186平方米,非标准场地为8 693个,场地面积为15 911 062平方米。在标准场地中,体育系统有 482个,教育系统14 149个,其他系统为3 535个。全天开放及部分开放场地为7 875个;不开放场地10 291个,开放率为 43%。辽宁省非标准场地中,全天开放及部分开放场地为4 025个;不开放场地4 668个,开放率为 46%。通过对辽宁省 30所高校的抽样调查,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是 48.4%,其中 84.6%为有偿开放。这种有偿开放使得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自我生存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统计,从年龄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偏高,年龄结构不合理;从文化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学历结构上看,学过体育专业的 (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偏低,其中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更低。在各种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另外,我国尚未建立“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或进修制度,就是对已经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任职资格者,也很难保证他们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由于继续培训制度不够完善,还造成了一批新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产生的同时,宣告另一批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淘汰或落伍。

综观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可以看出:他们多为社区行政干部,而体育专家很少,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更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的整体策划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战略性研究,基本上处于想到就做,想不到就算的状态。社区体育组织的指导也大多依靠志愿人员,这使社区体育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2 健身组织化程度与科学化水平

样本调查情况显示,个人参加、与朋友同事一起参加、与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三种形式是各社会阶层进行体育健身的主要参加方式。经理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阶层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比例较高,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化特征,而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的参加程度偏低,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化倾向。

科学化是影响体育健身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化体育健身包括健身方法、组织管理和身体机能监控的科学化等环节。调查表明,各个社会阶层进行体育健身时普遍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健身主要以自我型为主 (表 1)。根据健身计划表进行有计划健身的比例各阶层有较大分化,其中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比例排在前两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阶层进行定期体质监测的情况好于其他阶层。在健身时,运动量监控手段运用程度低,多数社会阶层普遍采用主观感觉和运动时间为参照的运动量控制手段。可见,目前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意识和程度偏低,简单易行的健身监控方法、手段并未得到合理推广和有效应用,这对体育健身的效果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应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

表1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健身指导员现状

3.3 体育健身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为考察不同社会阶层健身需求的特征与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不同社会阶层健身需求描述性统计表明,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健身需求平均分居前2位,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评分最低,不同阶层差异明显。结果显示,经理人员对体育需求的程度最高,且与其他阶层存在差异 (P<0.05);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对体育需求的程度次之,并与其他阶层均存在差异 (P<0.0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办事人员阶层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其他阶层有差异;个体工商户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间不存在差异,但与其他阶层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业劳动者对体育需求的评分最低,且与其他阶层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调查显示,缺乏场地设施和缺乏时间是主要的健身障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在健身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时间,而其他阶层人员认为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场地设施 (表 2)。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阶层分别掌握着众多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而且多数属于国家体制内或体制边缘,工作压力加大,事务性工作多,所以经常会因为时间因素而影响其参加体育健身。而其他阶层相对而言,工作时间性要求不是特别严格,但由于对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拥有量小,所以体育场地设施因素成为他们进行体育健身的首要阻滞因素。多维阻滞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前述影响定期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表2 不同社会阶层参加体育健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对全民健身保障体系进行满意度评价,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当前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看法和各阶层态度的差异,从而为发现问题、改进运作方式提供重要参考。调查显示,各社会阶层对体育健身保障满意度最高的是健身环境,其次是健身指导,最不满意的是健身组织和健身设施。就总体情况而言,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体育健身保障一般,选择的比例在 7个选择项中均占据首位。评价的结果表明,目前我们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存在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服务要求。通过方差均值比较发现,经理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对体育健身保障的评价高于其他阶层,并与其他阶层存在显著差异 (P<0.05);办事人员、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间不存在差异 (P>0.05);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间存在较为一致的评价 (P>0.05);商业服务业员工、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间无显著差异 (P>0.05);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观点较为一致(P>0.05)。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更好开展的瓶颈[7]。对各社会阶层的调查同样反映了这一突出矛盾,多数社会阶层认为当前体育健身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投入不足 (表 3)。投入不足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匮乏、活动组织的稀少。

从对全民健身管理人员的调查看,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低是当前全民健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42.9%),其次为体育活动开展不够广泛 (28.2%),体育健身和消费市场开发不足排在第三位 (15.9%)(见表 4)。可见大众和管理者都把场地设施问题作为了当前全民健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已成为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成效的关键。对管理人员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和经费的“老大难”问题的矛盾依旧突出,而对管理人员的调查中,同样反映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能满足大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此外,群众健身意识不强是影响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

表3 当前体育健身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布表(%)

表4 全民健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4 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特点

保障功能是全民健身体系关键性、基础性的功能,是起支撑作用的功能。它反映了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实力和基础水平。全民健身体系的保障功能体现在它的保障体系上。我们所要建设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就是要通过提供资金、法制、教育、科技等条件,保障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稳定健康持久的运转,保障该服务体系功能的真正实现,并且使该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首先是提供基木满足需要的保障。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提供建设体育场地、维持体育组织运转、供给体育信息、进行体育指导、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提供体育指导、体育组织、体育营销、体育管理等体育人才;通过体育科技创新,提供新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设施、体育用品等。只有在这方面保障了服务体系所提出的基本需要,才能够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要。

其次是提供形成良好秩序的保障。通过体育法制建设、舆论建设,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有利于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氛围,从法制和舆论两个方面保障体育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

第三是提供保持良好效益的保障。通过国民体质评价、体育工作评价,发现国民体质和体育工作的利弊得失,指导国民体质的科学发展方向,调控体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从而保障体育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和良好社会效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管理国家事物、规范社会行为、调整利益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方针。强化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依法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社会团体和公民在发展体育事业和参与体育健身的基本权利、责任和义务,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法制环境,是体育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证。

4 结 论

1)目前各阶层对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满意度不高,对健身环境、健身设施的需求较高。

2)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由体育健身保障的基本环境与条件、体育健身保障的供给主体和体育健身保障的需求主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具有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以及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等三个主要特征。

3)整合机制的民主化和经济化不足,全民健身活动的管理仍以体育行政管理为主,不利于社会化、市场化的发育和形成;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联动与长效措施,制度化、定期化程度差。

4)通过制度安排和部分社会及市场功能的介入,形成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运作方式。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北京:1995-06-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S].北京:2002.

[3]董新光.对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涵义、特征和架构的讨论[N].中国体育报,2003-05-29.

[4]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6):7-10.

[5]魏 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功能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04.

[6]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4-8.

[7]李建国.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的理论框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57-60.

[8]卢 伟.制定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目标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15-17.

Research on National Fitness I ndemn ification System in China

CHEN X izhe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D alian U niversity,D alian116622,L iaoning,China)

W ith the com bination of the m ethod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ositivist analysis,system atic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docum entary analysis and m athem atical statistic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ystem atic summ ary and empirical review on the foundational theories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fitness indem nification system in China,and carried out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fitness need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our population.The results as follow s:1.The indem nification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can be seen as a kind of integration including all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chniques that are adopt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m ain body of the indem nification system can m eet the needs of its custom ers.2.D ue to the m ulti-level of fitness indem nification supply,content in every level is different.3.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transition society w ith a focus on the double transferring from industrialization to m arketing,the fitness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show a m ultiple developm ent trend.4.The factor of the social clas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t.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indem nification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is relatively low.

the national fitness;indem nification system;sports law;theory system

G811.4

A

1004-0560(2010)01-0063-04

2009-11-13;

2010-01-1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1205SS08023。

陈喜珍(1957-),女,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乔艳春

◂博士论坛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阶层全民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基于任务的航空装备保障体系概念建模研究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