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吗?

2010-11-15 07:132010不太平
中国商人 2010年9期
关键词:气球危机

文/2010不太平

中国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吗?

文/2010不太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经济泡沫与危机是现在经济话题的必备词,如果不提及这两个词汇,文章都不会有人看了,但是如果最基本地问一下经济泡沫与危机的定义,恐怕没几个人能说的出。

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的回调,没有发展就没有危机,任何一国或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出现之前都有一段非常辉煌的发展史。而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当时要有国际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不但要有实力储备,更要有国际大环境带来的机遇。

我们简单看看最近几次经济危机之前的发展机遇:1929年危机前,美国的机遇是一战战争红利;1990年危机前,日本机遇是冷战战争红利;1998年危机前,东南亚的机遇是日本经济低迷和日本的扩展性财政政策;2008年危机前,美国的机遇是中日及中东的贸易盈余回流美国。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机遇是发展的基础,机遇的消失,往往意味着危机的来临。而人类的天性是自负的,一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不会归因于外部机遇,却会归因于本民族是多么智慧、勤劳、勇敢,因而在机遇消失后,仍然沉浸在经济高速成长的幻影中,经济开始大幅回调时,不但不思转型,反倒不断刺激经济,最终导致严重崩盘。

当经济高速发展后,很多人手中有了余钱,这些余钱,要么投入到产能扩大中,要么进入金融市场。当然,很多人把钱存到银行里,但是银行会立即把钱借出去,借钱的人会更加激进,他们的资金去向无非是扩大产能和投资金融产品。

投资和投机往往被混淆。最简单的区分便是投资会通过采购行为进行资源整合,带来新的生产能力,而投机只是简单持有某种商品或金融产品,并不直接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当然投机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吸引资金进入该商品的生产领域,这是附带效应,而投机带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这种附带正面效应。

当经济发展资本充裕时,投机是必然选择,而投机一旦变成潮流,泡沫就开始产生了。人类天性有从众性,当某一商品价格开始上涨时,其价格弹性开始变为正数,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大,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最开始是国内资金,随即开始大量吸引国外资金进入,而国外资金的大量注入,则引发该商品的价格严重超出合理的价格范围,这就是泡沫。

任何一国的泡沫,一定是国内资金最先推动的,在上升中期国外资本开始介入,到达顶部时国外资本撤离。比较有趣的是,国内资本对已经严重高估的商品会具有非常高的持有信心,即便价格经过大幅下跌仍不会割肉离场。所以每次泡沫,国外资本都可以轻松获利离场,而国内资本则“乖乖”地持有该商品并承担全部损失。这并不说明国际资本比国内资本智商高,而是因为国内人民都位于这样一个环境中,互相影响,互相给予“心理支持”,出现羊群效应。而国际资本因为人不处于这个环境中,难于受这个环境的感染,就可以保持基本的理智判断,容易获利全身而退。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每一次泡沫后面都会跟着一个比预想大得多的危机,甚至会毁掉全部的发展成果。

危机是什么?表现形式是经济衰退、公司亏损倒闭、人民大量失业。公司破产和人民失业到底哪个是鸡哪个是蛋呢?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怎么可能突然出现大量失业呢?所以一定是先有公司大量破产,才有人民大量失业。公司又怎么会大量破产呢?因为出现了意外亏损。因此,有亏损才有危机。

以最近的2008年次贷危机为例,由于美国银行业错误地投资了次级债券,而美国房价下跌导致低收入房贷者违约,因而次级债价格暴跌,最终很多银行不能承担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而破产。银行破产导致银行业收紧银根,如果国家不介入,就会导致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因贷不到款而破产,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即便在国家救助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危机预期,所有的公司都大幅裁减预算和人员,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汽车业亏损。

亏损是哪里来的呢?是因为投资了已经被炒出泡沫的商品。本国居民对出现泡沫的商品持有信心远高于国际资本,因而会在承担对内亏损的基础上额外承担对外亏损,所以会出现意外的巨亏,出现危机。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股市很多轮暴涨暴跌,并未给中国带来经济危机,是因为中国股市基本封闭,外资无法介入,无论如何涨跌都只是国内财富再分配,肥水不流外人田,股市赚到钱的人会把钱花出来,经济自然造成运转。而香港国际资本流动自由,1998年香港股市暴跌则实实在在地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世界金融格局的气球模型

资本是逐利的狼群,他们没有国籍,哪里有利奔哪里去。资本跨国流动,投资占的比例很低,大部分都是投机。资本投机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球定价商品,一类是国内定价商品。可供投机的全球定价商品,主要是资源,包括金属、石油、少部分农产品。可供投机的国内定价产品,最主要的是房产、股票、债券和收藏品。债券不易出现价格大幅波动,因而它不会自己产生泡沫,但却会被泡沫伤害;收藏品市场由于流动性差、借贷少,所占比不大。因而最重要的是房产和股票,一般来说,经济泡沫往往是房产和股票两个市场同时出现泡沫。

我们可以把世界金融大局简化为一个气球模型。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串串起来的气球,每个国家一个气球,气球里有房产、股票、实体经济3个气泡,另外还有一个独立的气球里面装着资源,包括金属、石油、粮食等。每个气球有一个气阀、一个气泵与其他气球相连,各国主要是通过调节气泵的压力来调节气球的大小,当然少部分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调节阀门,比如中国的阀门是进易出难。资本的气体会从气压高的气球流入气压低的气球,随着气体进入的增多,气球会变得越来越大。

决定气泵力量的主要是几个方面:1、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如果国家贸易竞争能力强,则吸力大,反之则低;2、利率,利率高则对国际资本吸引力大,反之则低;3、汇率,如果认为控制汇率,则汇率低吸引资金进入,汇率高挤出资金;4、投资环境,包括政局稳定性、贸易自由度、税收政策等多方面,投资环境好,则吸引资金,环境不好,则挤出资金。

一个吹大的气球对应一次泡沫,那么一个气球又是怎样被吹大的呢?

第一种可能,某个气球的气泵力量非常大,把其他气球的气都泵到里面来了。

第二种可能,某个国家的气泵拼命往外吹,其他国家中容量大的气球就会被吹得很大。

反之,危机的出现就是气球变瘪了,可见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是一个循环,一国繁荣时,其他国家的日子就不好过。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那个无国籍的气球:资源。资源气球的大小取决于其他所有气球的总压力和,如果所有的气球合力是吸气,则资源气球会变瘪;如果所有的气球合力是吹气,则资源气球会变大。近百年来,增发货币是总体趋势,因而资源气球被越吹越大。

两个无知的决策摧毁了一切

1990-2000年是美国的伟大时代。

日本经济危机、苏联解体,使3万亿美元资金流入美国,投入到美国的经济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IT产业的崛起,使得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不断下降,贸易虽然有逆差,但是进入美国的投资大于贸易逆差,美元保持强势。最重要的是国际资源价格在低位稳定,没有通胀压力。

但是,任何新兴产业都无法逃脱经济规律。随着IT产业产能迅速扩大,利润率逐年下降,1998—2000年,IT公司的股票坐上了火箭,迎来了比日本大10倍的泡沫,2000年,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开始衰退。

按理说,如此巨大的泡沫破裂,必然引来一场巨大的危机,但是美国的危机并不明显,因为危机来自于资源的错配,而非泡沫。2000年,美国IT的投入远大于市场需求,导致泡沫破裂,但是IT的投入不是资源错配,随后的需求增长很快会消化这些产能,所以没有造成一场大危机。

2003年,小布什开始打仗,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财政赤字,而且这个数字在未来的几年里不断攀升。而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国2001年加入了WTO,中国的产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增长,已经可以支撑美国3亿人的需求了。

从2003年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经济模式: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中国获得大量美元,再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说白了就是美国人打白条从中国买东西。与此同时,日本采取了零利率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套利投机者从日本借到日元后,转投美国的高息债券,赚取利差。

2003年起,国际资源价格开始猛涨,中东、澳大利亚、智利等国都赚了大钱,但因本国没有投资对象,这些资金都辗转流入了美国。所以,虽然美国贸易巨额逆差,但资本没有净流出,且时有净流入。

2003年后的美国,已经开始了去工业化的进程,除了IT领导企业外,美国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不断下降,所以美国股市并无投资机会,唯一的机会在房地产。

美国最聪明的地方是他们的政策是对本国人有利的。在美国买房地产要交物业税,只有本国人才可以享受退税,只有本国人才可以享受零首付贷款。所以,外资直接投资美国房地产很难赚到钱,只能把钱借给美国人,赚点小利息,这个借款就是次级债。

这样就形成了2003—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本来是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两个无知的决策摧毁了一切。

2007年,先是日本加息,然后美国降息,美日间的利息差大幅缩小,日元套利投机资金立即大幅回撤日本,资金流入原油为代表的资源并导致价格暴涨,导致次级债发行量减少,美国房价开始下跌。

按照惯常的逻辑,房价下跌,应该是美国人承担损失,但是别忘了这是个“次级”债,借债的都是美国二等公民,这帮人素质差,直接赖帐不还了。大幅违约导致债券价格暴跌,引发“两房”巨亏,银行破产。由于持有次级贷的很多都是外国资本,因此导致全球金融业出现巨亏,全球股市暴跌。

另外一个负作用是美国家庭由于资产缩水,大幅压缩开支。按照惯常逻辑,这样会导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但是美国已经去工业化,减少开支意味着进口减少,贸易逆差缩小,这对美国反倒是好事。所以我们看到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最大的衰退,2008年第4季度衰退达到负20%,同时欧洲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

次贷危机爆发,本来是美国的信用危机,美国人不守信用,资金应该逃离美国,美元应该暴跌。但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美元指数出现了惊人的暴涨,从70涨到90,而亏损最大的日元也出现暴涨。国际汇率是相对的,到底应该说是美元、日元暴涨,还是欧元、英镑、澳元大跌就说不清了。

由于经济危机预期,全球资源价格出现了惊人的跳水,除黄金外,所有资源价格跌幅都在一半以上,原油竟然从140美元跌到了40美元。这是市场的过度反应。

危机一出,全球政府作出了同样的反应:注入流动性。流动性是必须注入的,它不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而是防止多米诺骨牌继续倒下去。流动性注入后,资源价格出现了恢复性上涨,到2009年底,铜和橡胶已经回归到危机前的水平。2009年世界经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但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失业率大幅上升,国家债务大幅上升,一场新的危机又要开始了。

主权债务从哪里来?

2009年5月,迪拜债务出了点问题,国际金融市场为之震动了一下,这是预演。

2009年底,希腊债务浮出水面,由于欧元区规定赤字不能大于GDP的3%,所以市场担心希腊会给欧元带来麻烦,欧元开始了下跌之旅;2010年3月,开始炒作西班牙债务问题;5月,欧元区决定注入流动性解救希腊,引发欧元新一轮下跌;6月,欧元区国家力挺西班牙,欧元开始上涨。G20峰会上,德国带头表示要控制赤字,欧元再度上涨。一眼望去,全球满是主权债务,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等都负债累累。

主权债务都是哪里来的呢?美国主要是打仗,日本主要是基建,欧洲主要是福利,但是,现在全球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是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福利债务。

财政赤字了有两种选择:发债与印票子。印票子意味着货币崩溃,除非债实在发不出去,是万万使不得的;发债带来的是利息成本的上升,未来赤字会越来越大,当赤字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人敢再买国债,国家财政就要崩溃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短期可靠发债,比如美国吸引中国购买国债,但长期来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削减赤字。

削减赤字有几个方法:公务员降薪、降低福利、增加税收。对于民主国家,这3条都会遇到民众反抗,所以每届政府都尽量不改革,把债务越搞越大,实在撑不下去就只能认倒霉,现在就是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低利率、高税收、低财政支出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的政策方向,在这一政策指引下,配合老龄化进程,全球经济的需求会不断缩小,这将必然引向全球性的大衰退。

如果没有次贷危机的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还可以拖延一段时间,而次贷危机大大加快了主权债务危机的进程,世界各大国都已经没有实力再进行扩张性政策,只有被迫紧缩。紧缩之后,就是更多的失业、更高的税负、更大的紧缩恶性循环。只有人口平均年龄不再增长时,这场全球性的衰退才会停止。

100年前,资本主义开始被频繁的经济危机所困扰,打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了无数人;100年后,我们又开始面临全球性的衰退难题。这次会发生什么?

美国未来的繁荣

美国已经为未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做好了准备。

美国的战略核心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只要有了世界货币地位,就可以不断收铸币税。为了这个目标,主要有海外投资、农业、金融、军工四大领域的推进。

美国允许海外投资税收延迟交付,目前至少有5000—8000亿美元的海外税收没有上缴。美国的大公司在全球各地建立生产基地,购买地产和资源。工作岗位的外移当然会使美国本土的工作机会减少,但是充分参与全球化会使美国公司具有最强的国际竞争力,带来巨大的利润。在贸易逆差中是不包括这些海外利润的,在必要的时候,这些海外利润可以回流国内。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元的暴涨,已经展示了这种回流的威力。

美国给予农业巨大的补贴。现在美国是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中国2/3的大豆需求靠美国。农业是生存之本,美国用低廉的农产品价格解放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劳动力,使之可投入到工业生产中来,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美国提供廉价商品。而同时美国的自然环境却没有得到破坏。

美国的军事是为全球经济战略服务的,进攻科索沃是为了压制欧元,打伊拉克是为了原油霸权,此外,美国还是最大的武器出口国,通过武器出口赚取了极大的利润。

华尔街是最终收割利益的部门,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目标明确的进攻行为,美国已经成功击溃了日本、南美、东南亚、俄罗斯等国。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到现在39年,美国已经开始进入全面收割阶段了:

1、全球撤军。撤军可以大幅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美国撤军后,各个国家为了维持安全,必然大幅增加军备投入,从而为美国军工业贡献大量利润,一进一出,美国基本可以实现贸易平衡。

2、农产品价格暴涨。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却不断恶化,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将暴涨。美国将在这轮暴涨中获得巨大收益。

3养老医疗服务。美国是世界医疗最先进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更多的医疗需求,美国可以通过出口医疗产品来获利。另一方面,全球的有钱老人将大量迁移到美国这个环境好、医疗好、政局稳的地方,直接带来大量资产,以及拉动本土的医疗服务行业。

而反观世界其他国家,都不具备以上3条,所以其他国家只能在主权债务中挣扎,而挣扎的结果还是难于避免货币的大幅贬值。欧元已经贬了一轮,下面是英镑、日元、澳元、人民币……美元将迎来历史性的上涨。

中国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吗?

中国经济的战略是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需要三样东西: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的资源、大量的基建投入,所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高能耗、高投资、低工资、低消费、高顺差的。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土地不断转为工业和城市用地,环境不断污染,能源从可以出口到严重依赖进口,房价不断上涨,工人拼命加班工作,这些是基本趋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些让人担忧的趋势: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财政收入远高于GDP增长;房地产食利阶层兴起;民工荒与工资大幅上涨;贸易顺差减少乃至逆差。

1998年,中国痛下决心取消了医疗、住房、教育三大福利,三大行业全部产业化,成为国家的利润中心,老百姓的三座大山;

2000年,中国加入了WTO,正式全面参与全球化;

2005年6月,人民币开始升值,国际资本加速进入中国,房产开始加速上涨,下跌了4年的股市开始走牛,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上涨6倍;

2006年1月,取消农业税;

2008年,由于物价上涨过快,开始严厉的通货紧缩政策,股票下跌70%,房价下跌30%;

2009年,应对次贷危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投入天量贷款,房价上涨50%,股市上涨1倍,大量基建项目上马;

2010年,民工荒加剧,民工工资大幅提升,首现月度贸易逆差,6月底,人民币再次升值;

这期间美国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中国所有资金和投入都逼到房地产行业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值已经高达GDP的3倍,GDP增长、就业、国家财政收入全都依赖于房地产行业。高企的房价迟早会崩溃,房价崩溃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大量人员破产、政府债务高企,资本外逃,最终引发人民币崩溃。美国已经在这10年中赚取了5万亿美元以上的中国资产,如果中国发生一次经济危机,那么美国人将控制中国经济。

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世界工厂。

中国在辛亥革命时,工业等于零,到抗美援朝结束才开始工业建设。所以改革开放之时,中国的工业至少落后20年的设备和技术。设备技术落后5年,在市场上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何况是落后20-50年?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工业底子下参与世界经济的。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廉价且多、土地便宜、资源丰富,所以只能吸引投资,发展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我们已经走过了33年。现在,在很多产品中,中国制造达到80%、90%,甚至更多。在这33年里,我们看到了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涨,但是同时也看到基建突飞猛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国内需求爆炸性增长,中国的世界工厂竞争力已经从潜在竞争力变成了实质性竞争力。当然也有负面影响,就是中国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完善的基建设施、规模最大的工厂、最全的产业链配套、最勤劳的劳动者、最大的本土市场,这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核心竞争力。

让我们与竞争对手作个比较。

日本。日本在电子、汽车产业有核心竞争力。由于劳动力成本高企,所以电子产业的很多工厂都已迁至海外,加上日本人口有限及老龄化,本土工厂只会变少,不会变多。现在中国对日本贸易是逆差,因为日本把很多零件出口到中国,中国组装后再出口到欧美。所以,日本是中国世界工厂的投资方,而非竞争方。

德国。德国产品的特点是高质量高价格,其背后的生产模式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最低的劳动力消耗。此外,德国的产业链配套是最到位的。德国与中国同为世界工厂,但刚好差异定位,德国定位在高端,中国定位在低端。未来,德国向低端走很难,而中国向高端走则有机会,因为德国人口有限,劳动力成本高,高成本的工厂无法大批量生产低成本产品,已经有很多德国公司在中国开设工厂。因此,中国是德国的威胁,而非相反。

印度。把印度列为竞争对手,是因为我们整天鼓吹我们人多、便宜,而印度将来人会比我们更多、更便宜。但是作为世界工厂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愿意劳动的人群。这两点印度都不具备。基建,印度现在比我们至少落后20年;劳动意愿,这是信仰问题,也许再隔200年也比不上我们。印度的经济战略是服务业,而非制造业,所以,千万别把印度当经济对手。

越南及东南亚。越南劳动力比中国便宜,而且跟中国接壤,的确有人在越南建厂。越南与中国相比最大的劣势是人口太少,不能支撑起世界工厂的产业链集群,所以实际上是越南借中国的光,仅此而已。东南亚在中国之前是世界工厂,已经被中国打败了,不可能再翻盘回来。

综上所述,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稳固,并且还有发展空间。商

猜你喜欢
气球危机
Magic Balloon气球被吹起来了
气球又回来了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找气球
“危机”中的自信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气球
危机来袭/等
一样多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