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Ⅶ上层系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2010-11-15 08:37沈德梅李万春金冬丽谷春雷赵玉鹏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桐柏47478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段塞成胶低度

沈德梅,李万春,金冬丽 谷春雷,罗 玉,赵玉鹏 (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 桐柏474780)

双河油田Ⅶ上层系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沈德梅,李万春,金冬丽 谷春雷,罗 玉,赵玉鹏 (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 桐柏474780)

双河油田Ⅶ上层系开展的单井交联聚合物驱试验表明:该交联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胶性和对现场注入系统的适应性;遂步将试验区扩大至5个井组,在注入压力上升快的情况下,又开展了低度交联聚合物驱试验。试验证明,低度交联聚合物驱在94℃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成胶性和改善吸水剖面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流体的流动性;在注入量0.18PV时对应油井开始见效,高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注入效果。

双河油田Ⅶ上层系;高温;交联聚合物驱;低度交联聚合物驱;试验;认识

据河南油田三次采油潜力资源评价结果,目前三采技术(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覆盖的储量为10040.6×104t,一类油藏3904.2×104t,二类油藏3215.3×104t(聚合物驱和交联聚合物驱均可以动用),三类油藏2921.1×104t(由于聚合物驱适应温度范围小于85℃,只有交联聚合物驱可以动用),其中一类油藏优质储量已全部动用,73.3%的储量单元已进入后续水驱,只有15.5%的储量单元处于产量上升期,导致三采区块产量总趋势下降[1~3]。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技术是聚合物驱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可实现二、三类油藏三次采油的产量接替。为此首先在Ⅶ上层系优选1口井进行单井注入试验,以实现检验高温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的可注入性、地下成胶性和对注入系统的适应性等目的。

1 单井注入试验

1.1 方案设计

试验单井选择位于主体区的T7-117注水井进行高温交联聚合物单井试验,单井控制地质储量28.12×104t,控制孔隙体积50.62×104m3。方案设计为2个段塞,第1段塞交联聚合物配方为HPAM浓度1500~2000mg/L+交联剂浓度1000~1500mg/L,设计注入孔隙体积0.022PV;第2段塞交联聚合物配方为 HPAM 浓度为500~600mg/L+交联剂浓度为300~350mg/L,设计注入孔隙体积0.072PV。

1.2 现场试验

T7-117井从2006年8月22日开始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驱试验,主要目的是对注入井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调整,有效封堵大孔道层段;2006年11月16日开始注入第2段塞,主要目的是改善地下油水流度比,对地层流体进行驱替。

1)单井注入现场成胶性能良好,达到设计要求 T7-117井在第1段塞开始注入高温调剖剂体系配方(HPAM浓度1900mg/L+交联剂浓度1500mg/L),井口粘度平均53.5mPa·s。由于压力上升快,调剖剂配方调整为HPAM浓度1500mg/L+交联剂浓度1250mg/L,井口粘度平均41.5mPa·s,现场实际成胶粘度12000~49000mPa·s之间。

T7-117井从2006年11月16日开始注入低浓度配方,井口浓度平均575mg/L,井口粘度平均12.0mPa·s,现场实际成胶粘度130~200mPa·s,成胶率达98.4%,成胶情况较好。

2)单井试验注入量稳定,井口油压稳步上升 T7-117井在第1段塞配注140m3/d,井口油压从8.4MPa上升到14.1MPa,注入压力上升5.7MPa,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同江河油田Ⅴ上层系大剂量深度调剖单井基本上相当(1.5~8.7MPa,平均5.6MPa),井口注入压力在可控范围。第2段塞开始转入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缓慢上升,井口油压从14.1MPa上升到15MPa。

3)吸水剖面改善明显,视吸水指数持续降低 根据T7-117井调剖前后吸水剖面对比结果,交联聚合物体系调整了层间、层内矛盾,强吸水层Ⅶ33-4被封堵,Ⅶ31-3得到控制,明显动用了中渗透层Ⅶ2小层。

单井试验过程中 T7-117井的视吸水指数持续降低(图1),说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已进入油层深部并且成胶,在油层内部建立了较强的流动阻力。

通过T7-117井单井注入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温交联聚合物体系在Ⅶ上层系高温油藏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可注入性、现场成胶性、对注入系统的适应性,达到了单井试验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5月将试验区扩大至5个井组。

2 多井组试验及认识

2.1 方案设计

多井组试验区方案设计5口注聚井,对应11口采油井,含油面积0.713km2,控制地质储量107.22×104t,设计分2个段塞注入:第1段塞设计注入体积0.04PV,初期注入浓度1200mg/L(HPAM浓度)×800~1000mg/L(交联剂浓度),注入过程中若压力不上升则逐渐调整到1800mg/L(HPAM浓度)+1000mg/L(交联剂浓度);第2段塞设计注入体积0.348PV,注入浓度600mg/L(HPAM浓度)×250mg/L(交联剂浓度),设计注入速度0.11PV/a。

2.2 试验区现场试验

试验区于2007年5月开始注入,第1段塞注入配方为:1200mg/L(HPAM浓度)+800mg/L(交联剂浓度),由于注入压力上升很快,于2008年11月对单井注入配方调整为800~1000mg/L(HPAM浓度)+600mg/L(交联剂浓度);第2段塞注入配方为600mg/L(HPAM浓度)+250mg/L(交联剂浓度),短期内压力上升仍然很快,若原方案长期注入势必难以满足方案配注的要求。于是于2008年3月提出了低度交联聚合物区试验的意见,根据各单井地层不同物性参数及现场注入压力情况,5口井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调剖配方(表1),在注入过程中针对单井压力的变化,对调剖配方不断做出适当调整。截至2009年4月注入0.2113PV,注入压力15.2MPa,平均注入浓度1128mg/L,平均注入粘度23.0mPa·s。

表1 试验区5口注入井配方调整一览表

1)现场注入成胶性能较好,达到设计要求 第1段塞现场成胶粘度在10000~30000mPa·s之间,进行低度交联后,现场成胶粘度在20~50mPa·s之间,成胶时间在7~10d,在实验室95℃高温下老化180d的粘度仍有30mPa·s,低度交联聚合物在地下形成无规线团结构,提高了流动性,可满足现场配注、增强主体段塞的驱替作用(表2)。

表2 高温交联聚合物在实验室95℃条件下的成胶老化情况

2)整个注入过程注入压力缓慢上升 整个注入过程在注入浓度不断调整的前提下,注入压力缓慢上升,从注入初期的12.1MPa上升 至 目 前 的15.2MPa(图2)。说明了低度交联聚合物在地下建立流动阻力的同时,与高浓度交联聚合物相比流动性也有所提高。

3)注入剖面明显变好,中渗透层吸水状况变好升注入交联聚合物以来,高渗透层Ⅶ3小层的注入量得到控制,中渗透层Ⅶ2小层的注入量由25.5%提高到43.1%得到加强,说明注入交联聚合物有较好的改善剖面的能力。

图2 Ⅶ上层系先导性试验井区注入曲线

[1]柏红霞,昌润珍,韩春林,等.双河油田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及认识[J].河南石油,2003,17(增):43~44.

[2]孔柏龄,昌润珍,海玉芝,等.河南油田微凝胶驱技术的矿场试验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6):99~103.

[3]徐德军,陈辉,毛卫荣,等.注聚后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J].油田化学,2002,19(3):265~267.

TE357.46

A

1000-9752(2010)05-0326-03

2010-08-10

沈德梅(1977-),女,1999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三采采油管理工作。

[编辑] 苏开科

猜你喜欢
段塞成胶低度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一种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油井堵水方法
一种复合凝胶堵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AM 单体缓凝调堵剂的研制与实验评价
组合段塞工艺解除凝析气井水锁伤害实验评价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末期段塞优化提效室内物理实验*
LEEP治疗中老年妇女宫颈上皮内低度瘤样病变疗效初评
聚合物水解度对有机铬交联剂成胶性能的影响
大粒车前子多糖成胶性能